全世界範圍內,平均每八個人之中就有一人患有胃潰瘍或其他胃部損傷的病症。由於常規的傳統療法有其弊端,如今科學家們想要通過探索3D列印技術,使得直接在人體內部構建活細胞成為可能,從而更好地治療此類疾病。
就像3D印表機通過層疊材料來創建結構框架一樣,生物印表機會通過堆疊活細胞來生成組織和器官。生物列印技術的長期目標之一是向處在接受器官捐贈等待名單上的人們提供生物列印的器官。非營利性的器官共享聯合網顯示,僅在美國,就有近70000人處在等待名單上。然而,以這種方式生成功能性器官,如心臟或者腎臟的能力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實現,更為現實的近期目標是通過生物印刷得到較為簡單的結構,例如骨移植物。另一方面,在體外列印的活組織仍需要通過手術植入,該手術通常涉及較大的切口,這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並且延長恢復的時間。
但如果醫生可以直接在體內列印細胞呢?通過使用當前的微創外科手術技術,經由小切口將3D列印工具插入患者體內,然後列印工具即可列印新的組織。
這種「體內生物列印」的潛在應用包括通過植入手術網來幫助治療疝氣以及修補卵巢從而治療不孕症。先前有關體內生物列印的許多研究都集中在皮膚和身體外部的其他組織的治療上。因為所需的設備通常太大,在不進行較大型手術的情況下,無法到達消化道和其他位於體內的器官。為了減少治療胃部病變導致的創傷,中國的科學家們希望開發一種可以相對輕鬆地進入人體的微型生物印表機器人。該研究領域的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工程師徐濤表示:研究人員們利用現有的技術,創建了靈巧的電子設備,例如,機械蜜蜂和由蟑螂啟發的機器人。
這些微型機器人只有30毫米寬,不到信用卡寬度的一半,並且可以摺疊到43毫米的長度。一旦進入患者體內,他就會展開到59毫米長並開始進行生物列印。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David Hoelzle說:「該團隊構建了巧妙的機制,使系統能夠結構緊湊地進入人體,而一旦通過了狹窄的入口系統便會伸展開來,從而提供較大的工作區域。」
在他們的實驗中,中國的研究人員們將微型機器人安裝到了內窺鏡上,成功地將其彎曲,並通過了一根彎管進入到透明的胃塑料模型內部。在模型中,他們用機器人在實驗培養皿上列印含有在商業實驗室培養的人胃壁和胃肌細胞的凝膠。列印出來的細胞在10天內保持了活性和穩定增殖的能力。徐濤說:「該研究是將微型機器人和生物列印結合在一起的首次嘗試。」
研究人員說,主流的胃部病變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內窺鏡手術。藥物的作用緩慢,而且並不總是有效。內窺鏡手術只能修補較小的傷口,由內窺鏡輸送的噴霧劑可止血,但對較大的傷口幾乎沒有幫助。徐濤說,體內生物列印的願景是,通過在胃部病變部位修補適宜的活體結構,最終幫助改善這些主流的治療方法。他補充表示,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將微型機器人的寬度縮小到12毫米,並為其配備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以幫助其執行更複雜的操作。他和主要研究員,清華大學的趙文祥於2020年夏天在Biofabrication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
徐濤和他的同事注意到,他們用做生物印記墨水的凝膠只有在相對涼爽時才穩定。在正常的體溫下,它們過於液態化而不能很好地形成結構。此外,研究人員添加的幫助固化凝膠的氯化鈣溶液可能會損害人體。Hoelzle和他的同事最近獨立開發的另一種凝膠有望解決這些問題,它可以在體溫下保持其形狀,並可以由可見光進行固化。
生物列印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將列印的細胞附著到現有的軟器官和組織上。Hoelzle和他的同事通過在質地相似的材料(例如,未加工的雞胸肉條)上修復刺孔來測試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首先,3D印表機的噴嘴將一小塊生物墨水擠壓到穿刺處,形成一個可以將刺穿的組織連接到生物列印結構上的錨點。然後他們慢慢地撤回噴嘴,後方緊跟的材料可以用來在組織外部列印更多的細胞。
「這項工作很有啟發性。」徐濤說。利用這些方法將有助於體內生物列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Hoelzle認為,這項技術可能無法列印複雜的器官。然而,通過在標準手術中增加相對適度的可以釋放藥物以促進癒合或預防感染的印刷結構可能會有所幫助。Hoelzle說:「組織工程材料有很多發展機會沒被人認識到,畢竟沒有人想要切開病人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