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品讀三字經》(連載47)
至孝平,王莽篡
由漢高祖劉邦算起,至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為前十帝。傳到第十一代漢孝平帝,孝平帝繼位時只有九歲,被外戚王莽一杯鴆酒毒死了。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西漢王朝至此而亡。
讀漢朝的歷史,很覺奇怪。漢朝有十個皇帝繼位的時候年齡都很小,最小的一歲,最大的十七歲。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漢獻帝劉協就是八歲即位。皇帝年齡太小,沒有辦法理政,只能靠別人輔政,外人信不過,只有叫太后協助理政。太后久居深宮,對社會上的事情一竅不通,只能找自己的娘家人來幫忙,造成外戚專權。時間久了,外戚羽翼豐滿,自己也想篡位當皇帝,天下就又要亂了。
劉宏毅先生:
知名的中國文化專家、國學學者,專注於國學教育、生命智慧、以及尊重生命自有規律下的養生;提倡踐行國學,注重用經典開啟智慧,反對死讀書;主張為學要博,為用要專,思想要獨立;為人要有道骨,佛心,儒行。
曾在美國、加拿大、臺灣、澳洲、紐西蘭等地講學,將「國學智慧」與「科學般若」引入企業高端培訓課程,是大學生人生規劃設計、職場情商培養、領導力提升培養的資深專家、教授,被加拿大《環球華報》譽為「中國文化的布道者」。
鍛鍊「深度工作」的能力
所謂「深度工作」,是指在排除外界幹擾的條件下集中精力專注於工作的一種狀態。它能使人的認知能力漸漸深化,技能慢慢得到提升,進而取得有創造性、有質量、有效果的工作成果。身處五光十色的世界,如今許多人的專注力在頻繁刷手機、看視頻、玩網路遊戲等各種外界誘惑和幹擾中損耗,逐漸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興趣和能力。一些人每天帶著種種幹擾和雜念浮在表面幹工作,或是習慣於從事對認知要求不高的簡單易做、容易複製的事務性工作。這種浮淺的工作狀態,不利於成長成才,不利於事業發展。 無論是從事業發展還是從個人成長角度看,我們都應提倡「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一種工作能力,也是一種工作態度和敬業狀態。只有沉下身、靜下心、穩住神,排除外界各種幹擾和誘惑,強化深度開展工作的學習實踐,才能養成「深度工作」的良好習慣,鍛鍊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激發創造力,保持意志力,始終使自己處於最佳的工作狀態,不斷創造有價值的工作成果,實現預期目標。 專注力是「深度工作」能力的基礎。專注力離不開定力,有定力的人往往都能專注於當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幹什麼就鑽什麼,心無旁騖投入其中,不為旁物旁事所幹擾。專注是幹事成事的重要前提。「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很不簡單。只有心思專注才能做到愛一行,方可深入精進;那些「人在曹營心在漢」「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人,往往無法深度投入工作。專注能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有專注力,需要我們自覺屏蔽外界幹擾,努力做到堅持不放棄,沉靜不浮躁,專心投入,不實現目標不撒手。 沉思力是「深度工作」能力的關鍵。愛因斯坦等許多科學家都講到過一個體會:他們的許多成就都是在思維處於最平靜的狀態下取得的。沉思是幫助人們靜下來的好辦法,「深度工作」最關鍵的就是要學會沉思。思索到一定程度,思維就會異常活躍,許多有創造性的想法就會應運而生,阻礙工作開展的困難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沉思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是推動工作向深處發展的智慧鑰匙。靜生慧、定生智,凡是工作上有所建樹者,大都是遠離喧囂,克服浮躁,在沉思中不斷探索,成為「深度工作」的踐行者。 「深度工作」是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以「工匠精神」深耕細作、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如此工作狀態下取得的工作成果多會是精品佳作,這也是「深度工作」的必然結果。「深度工作」拒絕大而化之、馬馬虎虎,工作一深入就具體,一具體就有效。深入的過程就是將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壓縮到最小的過程,就是讓工作成果實現最大化的過程。「深度工作」就是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重視實踐、親身實踐,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不當「甩手掌柜」,不耍「嘴皮子」,而是做真正的實幹家。有事業追求者要實現有所作為的目標,就要努力為自己營造一種能夠「深度工作」的環境,排除影響工作的各種幹擾,不懼怕矛盾困難,不滿足於點滴成績,讓自己在持之以恆的深度工作狀態中取得不平凡的業績。(來源:《解放軍報》2020年9月8日第6版,作者:汪光鑫)
金一南將軍最振奮人心的演講:【勝者思維】
佛教與科學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