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姜子牙(約前?—約前1015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夏商兩代,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歷史典故
一說起姜太公,我們就會想起一句俗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姜子牙,學識淵博,作為商紂王的臣子,勤於政事,他深信自己能幹一番事業。但商紂王只知貪圖享樂,姜子牙非常氣憤和難過。
他聽說西伯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七十多歲)的他便千裡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後,他並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住下來,每日垂釣於渭水之上,等待聖明君主的到來。姜子牙的釣法奇特,釣竿很短,不用誘餌,釣杆不垂到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路過的人看到,便對他說:「像您這樣釣魚, 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子牙說:「我不是為了釣到魚,願者上鉤吧。」
後來,他果然「釣」到了姬昌。姬昌想要討伐紂王,迫切需要招攬人才,他斷定姜子牙是棟梁之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個人作品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化淵源
公元前1210年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生於衛輝市太公鎮呂村。姜太公亦稱呂太公,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我國西周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也是我國二百多個姓氏的血緣始祖。
這個傳奇色彩頗為濃厚的歷史人物,單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記載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呂望、周望、呂牙、呂尚、姜望、望尚、師望、姜公、姜老、呂等等。姜太公故裡原是姜氏的一個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記載著太公泉原叫「姜塬」。據《竹書紀年》上說,姜太公仙逝於「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終年一百三十九歲。葬於衛輝太公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姜太公故裡位於河南省衛輝市西北十二公裡處。
至今太公鎮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裡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章文獻參考來源於百度百科,若有疑問請聯繫刪除--
--項目區位交通效果圖(僅供參考)2. 本宣傳資料對項目周邊環境、交通、教育商業及其他配套設施的介紹,旨在提供相關信息,不意味著本公司對此作出了承諾,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合同約定為準;3. 相關宣傳內容不排除因政府相關規劃、規定及開發商未能控制的原因而發生改變;4. 本宣傳資料內提到的商品房面積均為商品房建築面積,特別說明的除外;5. 本宣傳資料圖文素材部分源於網絡,部分源於活動現場,僅作為推廣示意使用;如涉及侵權,請版權所有人聯繫我方做文章刪除處理;6. 本宣傳資料所發布之內容為發布當天或以前的信息,後續資料更新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