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裡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姜子牙後輔佐了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紂兵大敗,紂王登臺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半生寒微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閒居在家。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伐魚河畔),才遇到求賢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姬昌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請他坐車同歸,並拜他為師,從此開始了他興周滅商的人生道路。此即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來源。 興周滅商姜子牙72歲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佔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 。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裡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姬昌從羑裡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 。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徵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徵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 。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徵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佔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裡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第二天,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臺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幹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封國安邦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 ,以穩定東方。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 姜子牙聽後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 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 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 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幹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滷,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 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徵、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 ,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 。齊丁公姜伋繼任周王室太師,掌管整個周王朝的軍政事務。治理齊國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徵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軍事韜略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傳世作品乾坤萬年歌
《乾坤萬年歌》,傳聞為姜子牙所著,凡770字,是「三大預言奇書」中最早出現的,它從宇宙起源開始,構架出萬年之久的歷史行進。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姜太公釣魚是發生於商周時期的歷史傳說故事。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覆水難收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裡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後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於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於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誅殺華士太公望封於齊,齊國有一個名叫華士的人,他認為不臣服於天子,不結交諸侯是正當的事,人們都稱讚他很賢明。太公望派人請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殺了他。周公問說:「他是齊國的一位高士,怎麼殺了他呢?」太公望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太公望還能將他臣服、與之結交嗎?凡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法的對象,那要我這個當國君的何用?姜子牙在渭河邊釣魚,他老婆來給他送飯,一看魚簍是空的,就問他,你一天到晚在這裡釣魚,怎麼沒見你釣上一條魚?說著挑起魚杆一看,原來魚鉤是直的。姜子牙說,我釣魚和別人不同,願者上鉤。他老婆一聽,說姜子牙缺心眼兒,於是就用牙將魚鉤咬彎了自己坐下釣魚。結果,一會兒功夫就釣了滿滿一魚簍。姜子牙湊近魚簍仔細一瞧,天哪!老婆釣的魚全是龍子龍孫、皇親國戚,這還了得?他提起魚簍就將魚全部倒進了渭河。他老婆一看生氣了,說你這個沒用的東西,叫你釣魚,你一個都釣不上來。我釣上來了,你全給我倒了。這日子沒法過了!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獵,佔卜的結果說:"出獵所獲不是龍也事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夠輔佐你成就霸業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夢中先人說過的話"聖人出現之日,就是周拯興之時,於是滿心歡喜地外出打獵。不經意間就來到了渭水之濱。
幽靜的林間傳來了陣陣馬的嘶鳴,喧譁的人聲也由遠而近。姜子牙看見一個王者打扮的人向這邊走來。
文王見這位垂釣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與他交談起來。姜子牙不失時機地告訴文王自己的身世,兩人談得非常投機。讓周文王驚訝的是,一個天天以釣魚為樂的窮老頭,對天下大事以及國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這樣清楚,知識又是如此的淵博,而且觀點新穎見解獨到。他還發現這個釣魚的窮老頭對五行數術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詣。
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從姜子牙睿智、機敏的談吐中發現,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尋訪的大賢。他高興地感嘆:"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啦!"於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禮節款待他,並把他讓上自己坐的馬車,可是這個窮老頭還真不識抬舉,看到周文王這麼尊重他他反到擺起譜來。周文王坐的馬車他不但不上,還非得讓周文王親自背著他回城。當時,天下沒有第二個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車,讓他坐在車裡文王親自為他趕車還不行,這已經是天下最重的禮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還沒有第二個人能遇到這樣的禮遇。這可難為了周文王:不背吧,國家朝廷求賢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時候,不能失去這們難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來哪有國君背臣民的?為了國家興旺就不要考慮個人面子了,想到這,周文王真的背起來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後,把周文王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噓噓,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點也不知體諒別人,看到把文王累成這樣,嘴裡卻總是說:"再多走幾步……"周文王實在走不動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來。周文王這時累得也顧不上國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滿臉流汗,姜子牙看著累得汗流滿面的周文王,笑著對他說:"你一共背我走了二百九十四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二百九十四年,一步一年呀"說完他又哈哈大笑起來。文王聽姜子牙這麼一說,立刻來了精神頭,也不感覺累了,一骨碌就爬起來拽過姜子牙還要背,這時姜子牙笑著說:"再背就不靈了,就二百九十四年吧,我們坐車回城。"
後來,姜子牙又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了商紂王,武王也尊他為軍師和先生。
東周從公元前的770年直到諸候割據的春秋時代末期的公元前476年,恰好剛剛是294年,正應了當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294步。從此以後中國歷史就進入了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這是後話。
後來,子牙將死,臨終前,他對文王說,我答應保你的江山二百九十四年。我死後,你可將我的棺材吊在城頭,如有來犯,哪邊來兵就將棺材的大頭衝哪個方向。文王遵囑,將他的棺材吊在了城頭之上。子牙一死,果然有兵來犯。文王將子牙棺材大頭衝向敵軍。霎時,從棺材中飛出無數烏鴉衝向敵軍。但見這些烏鴉兵,遮天蔽日,漫天飛舞,張牙舞爪,連拉帶尿,一下子就把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周朝最後一個國君周赧王,是個昏君。有天他喝醉了酒,一抬頭看到一口棺材吊在城頭,就問是誰的。大臣說是姜子牙的。周赧王大怒,說荒唐,人都死這麼多年了,掛在這裡還有何用。他的話剛說完,立即從姜子牙的棺材裡淌出一股血水,棺材隨即風化,隨風而逝。周朝滅亡。
二、
在豫北一帶,不管四城市還是農村,凡是蓋上新房上梁的時候,都要用大紅紙書寫上一幅「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款,貼在花檁上,在地上放好供桌,擺好供品,白酒燒梁口,燃放鞭炮,由主家的當事人焚香叩頭,然後由木匠和泥水匠將花檁拔上房頂,安放在正門的那間房的中間。蓋新房為什麼要貼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款呢?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西周初期,姜太公故裡姜塬東面有個宋家莊。莊主宋異人家中富有。他和姜太公是焚香盟誓的好朋友。有一年,宋異人嫌自己的房屋破舊,想再蓋座新房。於是,他找人選了一塊風水寶地,擇了個良辰吉日動了工。可是,一連蓋了幾次都沒有蓋起來。第一次房四周牆壘好了。一場大風給颳倒了,第二次剛上完第四架梁,頃刻間,五間房四架梁全斷了,第三次再蓋時,柴草都鋪好了房頂,一場大火燒了個乾乾淨淨。無奈,宋異人只要丟下主房,草草蓋了兩廂陪房住下了。不久,姜太公從齊國回鄉省親。這天,他閒著無事,變去看望好朋友宋異人。多年不見,格外親近,倆人再也說不斷離別後的坎坎坷坷。這時,姜太公看見宋異人後堂還是殘壁斷牆,不蓋主房呢?姜太公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宋異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宋異人面帶愁容,把蓋房屢遭不幸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姜太公。姜太公聽了,立刻明白了,他微微一笑,說道:「原來是這等皮毛小事。仁兄不必憂慮,後天便是黃道吉日,紫微星降臨,你儘管動工蓋房就是了。」兩天一晃過去了,上梁的時候到了,姜太公來到新房裡,立於花檁旁邊,口中念念有詞,說到:「四方鬼神,洗耳聽著,太公在此,各歸其所。」第二天,宋異人半信半疑的動了工,說來真靈驗,太公幾句話,宋異人蓋房安然無事,只幾天,便順順噹噹的把新房蓋好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宋異人開始蓋新房時,四方鬼神都來爭地盤,受香火,你爭我奪,互不相讓,興風作浪,推翻牆,踢斷梁,一把鬼火少個光。為此鬧的宋異人望而生畏。這一次蓋房時,四方鬼神又聞信來了。正要鬧騰時,姜太公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一個個都嚇的渾身發抖。因為他們都是姜太公所封更主要是姜太公有一把打神鞭,怕犯在他手裡受苦刑。所以,姜太公一說,往屋裡一站,他們都嚇的四散逃竄了。後來,這件事傳開了,凡蓋新房的人家,都要效仿宋異人的辦法,上梁時為討個吉利,就寫幅「上梁正遇黃道日,立柱巧逢紫微星」的對聯。在花檁上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款,有的人家還在花檁上用紅頭繩栓一雙筷子和一串銅錢,意思是:有吃、有住、有錢花。想讓姜太公長期住下去,永保主家平安。這個習俗沿襲了三千多年,直到如今大多數人家蓋房時仍沿用這一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