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大量APP未經允許盜竊信息!我們要怎樣保護個人隱私?

2020-12-22 ZEALER

前幾天315在曝光一些企業惡行,提到了"個人信息"相關的內容。原來在我們的手機中,是存在一些插件(軟體)能夠未經允許就能夠讀取手機中的信息,包括簡訊、電話號碼、通訊錄等。

該情況被315曝光後,網友們都非常的氣憤,個人信息還有隱私可言嗎?但不得不說,在現如今網絡時代,很多時候都無法掌握主動權。所以,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地保護好個人隱私,做到信息不外露。

1、 微信權限

微信作為擁有十幾億用戶的社交平臺,很多人都喜歡把生活發在朋友圈分享。所以在使用微信時,這幾個地方需要著重注意。

1、"加好友權限",相信每個人的微信號都至少有200+的好友。可真正認識,聊過天的只佔極少數,大多數都是連交流都沒有的"殭屍"好友。所以在加好友上面要設立一個門檻,儘可能地少添加一些"無用"好友。

具體操作:打開微信,依次點擊【我】-【設置】-【隱私】,開啟"加我為好友時需要驗證"。然後點擊【添加我的方式】,關閉"通過微信號搜索到我"、"通過手機號搜索到我"等。

2、陌生人查看照片權限,既然是陌生人,那就是非微信好友,最好不要輕易允許。

具體操作:打開微信,點擊【我】-【設置】-【隱私】,找到"允許陌生人查看十條朋友圈"進行關閉即可。

3、 微信中"附近的人"功能是能夠定位到使用者的位置,如果不想被陌生人打擾,可以按照下面的操作關閉。

打開微信,依次點擊【設置】-【通用】-【發現頁管理】,點擊"附近的人"進行關閉。

以上這些關閉的功能,後續當有需要時再打開就好了,操作起來並不會很麻煩。

2、 陌生號碼/信息攔截

現在的手機都自帶陌生號碼識別功能,能夠自動地為你過濾掉有潛在危害的號碼。就算是有陌生號打過來,也有"騷擾電話""廣告推銷"之類的標誌出現,很大程度上為我們避免了風險。

具體操作:打開手機設置,找到【應用】-【撥號服務】-【陌生號碼識別】,點擊開啟即可。

除了陌生號碼之外,垃圾簡訊也非常的讓人討厭。

跟上述操作一致:點擊【應用】-【信息】,把三個開關打開就可以了。

3、 小心測試題

相信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有參加過網上出現的一些"測試題",如"測測心理年齡""測測前世是誰"之類的。這樣的測試,在早幾年經常看到,教授就有很多朋友參加過,甚至覺得很好玩。畢竟每個人都有好奇的心理,對於未知的自然是很感興趣。

但其實,在測試題當中,有很多是需要輸入姓名、生日、電話號碼等信息的,像這類的信息輸入是會被存入後臺,相當於自己把信息給了陌生人。所以,當遇到測試題要求輸入真實的信息時,就要保持警惕,立馬退出了。

你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保護信息的方法呢?遇到過哪些懷疑被洩露隱私的事嗎?

相關焦點

  • 顫抖吧,App!蘋果或於明年下架竊取用戶隱私的 App
    作者 | 李俊辰 我們通常都是看到某 App 被曝光未經允許跟蹤用戶隱私後,才發現自己也在使用同一款 App,後知後覺地吐槽。據報導,蘋果高管警告稱,從 2021 年開始,蘋果可能會刪除未經允許跟蹤用戶的應用程式,此舉有望提高 iPhone 用戶的隱私保護能力。 跟蹤用戶隱私?蘋果:刪了它 據報導稱,蘋果即將推出的這項新功能名叫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該功能原計劃於 2020 年初推出,但因故推遲。
  • 315 曝光 50 多款App「竊聽」:這條黑色產業鏈,有人靠你的隱私年賺...
    更可怕的是,專家通過對大量App測試後發現,App獲取的信息不僅給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會把信息傳給第三方。 據了解,在個別App內嵌入的第三方軟體開發工具包就超過了50個,這些有著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的盜竊行為更是隱蔽,監管起來更難。
  • 央視315曝光超50個App竊取隱私,包括簡訊驗證碼
    7月16號晚間,因疫情而延期的央視「315晚會」播出。這次315曝光的App竊取隱私問題,比以往更變本加厲一些。另外有點意思是,這50個App大部分都集成了上海氪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招彩旺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這兩家開發的SDK,也就是實際上用戶隱私數據是被這兩個SDK的廠商偷偷訪問並上傳伺服器的,可能App開發廠商都不知情,但是不管怎麼樣,用戶是用你的App導致信息洩露的,App該下架的還是要下架,該卸載的還是要卸載。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鳳虎  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該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熱議。  如今,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
  • 315曝光!這些App偷看並上傳你的隱私,千萬不要用
    於是小雷想到315投訴熱線,為了那300塊巨額,果斷撥打過去,熱線的工作人員記錄好事件經過和小雷的身份信息後,開始處理這件事。所以說,12315熱線是咱們公民最可靠的消費維權渠道,如果在消費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被坑了,一定要及時撥打12315處理。借著今天這篇文章,小雷也給沒看晚會的小夥伴,分享這次3·15晚會曝光的一些關於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問題。
  • 趕快卸載,這50款違法App,已被315曝光
    因為疫情的緣故,今年315首次延期了。關於本次315晚會爆料了哪些不合格東西,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段話簡單地總結下就是:在315晚會曝光的眾多產品中,其中315曝光的手機軟體藏 「竊賊」引起了黑馬的注意。
  •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個人隱私保護指南!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強行推入「大數據」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我們手機裡的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並使用。個人數據的網絡化和透明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我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當然是選擇後者。
  • 簡訊驗證碼全部被偷偷傳走:AI公司的SDK被315晚會曝光
    但周四晚上的 315 晚會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有一些手機 app 使用到的插件,未經允許就會將你的這些信息偷偷傳出去,還是不加密那種。這些插件主要來自兩家公司:上海的氪信和北京的招彩旺旺。插件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存在於國美易卡、遙控器、天天回收、秒貸錢包等 50 多個 APP 中。
  • 315曝光氪信與招彩旺旺插件盜取個人信息,涉國美易卡等多款金融APP
    來源:WEMONEY研究室(ID:wemoney1)WEMONEY研究室訊 7月16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315晚會曝光了藏在手機APP中的插件,這些插件可以竊取用戶隱私,甚至會給用戶造成經濟損失。WEMONEY研究室發現在315曝光的50多款APP中,一半以上是網絡借貸APP,國美易卡、秒貸錢包等榜上有名。
  • 1萬多人隱私信息洩露,不能止於賠償
    被告將一份名為《重慶已購進口白蝦顧客名單》的文章發布在其管理的公眾號供下載,包括原告趙某在內的重慶各區縣一萬多名購買進口白蝦的人員的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詳細個人信息。目前,我國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為做好利用大數據聯防聯控工作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之間相平衡,中央網信辦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個人信息。如果違法公開,則是侵犯公民的隱私權,甚至可能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秩序,幹擾國家統一防疫調控工作。
  • 成都確診女孩被曝光個人信息!法國人:新冠可以得,隱私不能丟
    但是,讓她成為「熱搜」的並不是網友們的關心,而是在她如實上報了行動軌跡之後受到了鋪天蓋地的謾罵,以及個人隱私信息的全部曝光。為了防疫工作,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犧牲我們的「個人隱私權」呢?個人隱私的邊界,真的能無底線退讓嗎?確診病人就沒有個人隱私?
  • 大數據時代,我們的個人信息要如何保護?
    雖然我們很反感隱私洩露,但每天我們的私人信息卻時常在我們沒注意的地方不斷暴露著。躺了沒多久,又一通電話打了進來,我直呼好傢夥,這些銷售到底是疊了多厚的復活甲,簡直比牛皮癬還頑強。「喂?雖然他那比我們「海普」還不標準的普通話大概是騙不了幾個人,但是他精確的掌握著我們的個人信息,難免會有人上當,如果是對電信詐騙抵抗能力差的老年人接到這通電話,後果根本無法設想。茫茫網際網路,騙子到底是從哪拿到我的個人信息的?
  • 蘋果警告未經允許跟蹤用戶隱私App,新品AirPods Max不配充電頭
    科技行業新鮮趣事一文速覽,在這裡你可以了解科技熱點、獲悉行業動態,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拼多多股價漲逾7% 市值逼近2000億美元美國股市12月8日收盤,拼多多(PDD)高開高走,截止收盤拼多多股價大漲7.29%,報157.49美元。市值逼近2000億美元。
  • AI是否會濫用我們的隱私和個人數據?我們該如何防止這些濫用
    人工智慧已經能寫出類似巴赫和蕭邦的作品,而且作曲的速度比人類作曲家要快得多。以現有的趨勢來類推,也許未來有一天,內容創作領域將會被AI佔據。少數幾個IT企業,會以人類遠不能及的速度生產出大量內容,佔滿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 當小說、音樂之類的內容可以用AI大量生產的時候,顯然會導致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這會讓這些領域的創作者們難以維持生計,不得不離開這個行業。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從2020年1月28日湖南益陽衛生健康局副局長舒某轉發調查報告截圖洩露11人隱私信息被立案調查,到12月8日成都女孩趙某個人信息洩露轉發者遭行政處罰,個人信息被曝光的事件時有發生。有個別聲音認為,在疫情的形勢下,公眾轉發新冠患者隱私信息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有不少聲音認為轉發信息不應該涉及個人私生活。為何今年以來,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疫情防控之下,安全和隱私是否無法調和?
  • 跟蹤用戶隱私?蘋果:刪了它
    我們通常都是看到某 App 被曝光未經允許跟蹤用戶隱私後,才發現自己也在使用同一款 App,後知後覺地吐槽。對於 iPhone 用戶來說,或許明年以後就不用擔心這種情況的發生了。據報導,蘋果高管警告稱,從 2021 年開始,蘋果可能會刪除未經允許跟蹤用戶的應用程式,此舉有望提高 iPhone 用戶的隱私安全性。跟蹤用戶隱私?
  • 中信銀行洩漏個人信息多次,隱私保護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繼藝人池子起訴笑果公司引發中信銀行洩漏個人信息事件後,通過查詢發現中信銀行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處罰,處罰原因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及貸款信息」。該行處罰50萬元,直接負責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移交公安機關。
  • 易建聯手術申請單遭洩露,需反思個人隱私保護
    不料,網上出現一張易建聯的急診手術申請單,包含他的姓名、床號、手術日期、術前診斷等信息。有律師對隱私護衛隊表示,這是洩露個人隱私的行為。(8月19日中國藍鏡頭)著名籃球運動員易建聯的急診手術申請單在網上公開曝光,顯然是是洩露個人隱私的行為。儘管可能是醫生出於追星炫耀的初衷,並非是為了獲利,但涉事醫院應承擔侵權責任。
  • 民法典如何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律師信箱)
    關於您提出的個人信息和隱私被侵害的問題,以下是相關解答。近年來,隱私和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頻出,個人的權益難以獲得保護。為此,《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涉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自然人在隱私和個人信息上應該享有的權益。
  • 蘋果App Store 新增 App「隱私」信息,你需要了解的都在這裡
    第三個是透明和控制原則,蘋果一直認為 app 應該尊重用戶的隱私,因而在作業系統中做了很多保護,從而讓客戶更好的了解到自己的哪些數據被收集到,對自己的信息有更多的掌控。最後是安全保護原則,安全保護原則是蘋果在隱私方面所做的一切的根基,不管是硬體、軟體還是服務,蘋果都遵循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