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2020-12-22 騰訊網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不管以哪個身份,故宮都是一個巔峰造極的存在。

作為古代宮殿,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作為博物館,它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

總有一天,我要去看看故宮的四季!

在故宮,春天看花,夏天聞風,秋天賞葉,冬天看雪。

總有一天,我要去看看故宮的文物

1925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但有很多人來到故宮,只為看看過去的皇帝是在哪裡上朝,又在哪裡睡覺。

似乎沒什麼人把這裡當成一座真正的博物館。

但是故宮藏品之豐富、複雜,簡直可以開一門故宮學。

作為博物館,故宮真的值得去好好看看。

總有一天,我要去故宮的御花園看看!

一到春天,故宮就美成了御花園,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專程扛著相機來到故宮拍花。

那散發著陣陣清香的玉蘭花,是人間至高至純的象徵。

在紅色宮牆的襯託下,更顯高貴。

故宮有著世界最美的顏色

▲ 月下太和,飛鳥與脊獸彼此呼應。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築,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

600年紫禁城,是怎樣修起來的?

故宮建築本身,就是故宮的歷史。

論建築格局,故宮的布局規劃,可上溯自與《周禮·考工記》相近的都城設計規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南半部為前朝,北半部則為後寢,太廟(今北京市人民勞動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分居左右。而午門等建築的規劃,又承襲了隋唐時恢復的「三朝五門」形制,中軸線這一盡展北京城壯美的大格局,則是元代宮殿遺址打下的基礎。

▲ 午門上空,巨龍甦醒。攝影/胡翊暉

故宮的修建,是中華文化精粹的不斷接力,最後由明清兩代的建築技藝與全國各地的原材料,得以凝練成型。因而,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故宮建築群,本身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大舞臺。

故宮所用材料,匯聚各地原材料與工藝的精華,亦凝練了人民的智慧。

▲ 太和殿室內,地上光亮的地磚為」金磚」。攝影/柳葉氘

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沿著長江來到京杭大運河,並北上送往京城。中華文明的母親河,與古代中國的大動脈,共同託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六百年,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這裡承載著古代中國的一幕幕治國求索故事;在近百年來的風雲激蕩裡,這裡則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為保護建築而奔走的事跡。

朱棣建成紫禁城後,仍有諸多皇帝拓展紫禁城的建築格局,如嘉靖年間,紫禁城內外宮苑格局大變,改三大殿名;雍正皇帝居住在養心殿,令其成為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新中心;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則拓寬了後寢一帶的空間,也讓故宮建築的風格更為多變,功能更為多元。

▲ 武英殿。攝影/劉樹逸

此後,康熙皇帝曾暫居武英殿沉潛讀書,謀除鰲拜,後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設立修書處和造辦處,讓這裡成為清代以來故宮文化事業的核心。

這也成為故宮又一次新生的契機,2002年10月,以武英殿大修試點工程開工儀式舉行為起點,故宮百年大修拉開序幕,預計將於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時完工。

▲ 雨中故宮。攝影/劉順兒妞

故宮建築的美,從一條線開始

今日的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按寫下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開山之作《中國建築史》的梁思成先生的話,紫禁城「整齊嚴肅,氣象雄偉,為世上任何一組建築所不及」。

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起整座北京城歷史文化的樞紐。北京正中長達八公裡的南北中軸線,是北京城壯美的核心所在,而中軸線上古代中國的核心建築,即為紫禁城。

▲ 北京中軸線示意圖。

紫禁城與中軸線一朝相遇,便也託出核心中的核心,即外朝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與內廷的中心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前者,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後者,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布局巧妙,頗合陰陽相濟之道。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上承重簷廡殿頂,中設金扉金鎖窗,下有漢白玉須彌座,高達12層樓(約35.05米),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就連簷角安放的10個走獸,其名稱和排列順序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 故宮太和門廣場雪景。攝影/柳葉氘

皇帝即位、大婚、命令將領出徵;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舉行典禮,場所都在太和殿。遴選人才此等大事,也少不了太和殿扮演重要角色:清初,皇帝就曾在太和殿舉行新入進士的殿試。

▲ 太和殿中的金柱。攝影/柳葉氘

▲ 乾清宮內。圖/視覺中國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這片庭院深廣的區域,少了幾分外朝的恢弘壯闊。卻多了幾分生活中的恬淡秀雅。畢竟,這裡除了內廷禮儀、寢居場合之外,又有書房、佛堂、苑囿等處所,還留存著許多古代皇家生活的細節。

▲ 彩畫上的金箔。攝影/柳葉氘

坐鎮內廷後方的坤寧宮,是這種滿漢交融文化的核心: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瀋陽清寧宮,改建紫禁城坤寧宮為薩滿祭祀場所:門東偏而不居中,又在神堂中南、北、西三面設置大炕用於祭神;北暖閣則增設鐵鍋、灶臺,殿外加裝煙囪,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一鍋一灶,也是頗顯匠心。

▲ 坤寧宮祭祀區域。攝影/柳葉氘

▲ 坤寧宮婚房。攝影/柳葉氘

此外,坤寧宮依然是皇帝大婚時的場所,東邊兩間,仍留做皇帝大婚時居住的洞房。同治皇帝、光緒皇帝,乃至末代皇帝溥儀結婚,都是在坤寧宮舉辦。一邊是新人裝飾華美的洞房,一邊是殺牲煮肉所用的鍋灶,氣象森嚴的紫禁城,就這麼平添了幾分生活的煙火氣。

故宮「隱秘角落」,為何藏著生活之美?

今天,故宮成為了在北京精神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大雪天在故宮紅牆下的拍照打卡,還是難得一見的故宮夜遊,都仿佛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去一趟故宮,若是沿著傳統的中軸線一路而上,總是會面對洶湧人潮,令人疲憊。

▲ 月下角樓,也多了一分隱秘的色彩。攝影/劉順兒妞

▲ 角樓內部結構有多精巧?看此圖便知。繪圖/李乾朗

初進故宮,可上城牆,踏足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登高望遠,這些角樓並不同於宮內亭閣規整,而是頗顯玲瓏秀麗,或許便能由此精妙的木構重樓之間,看到故宮最不隱秘的隱秘角落——漱芳齋一帶。

▲ 暢音閣,清宮內廷演戲樓。圖/視覺中國

乾隆年間修建的紫禁城最大戲臺暢音閣,承載起古代皇宮中的慶典娛樂,而漱芳齋,經常是乾隆皇帝一天生活的開始,此地內設小戲臺,外建大戲臺,二者遙相呼應。

其後,這裡也成為故宮生活的一個載體,無論是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還是鹹豐皇帝,都喜歡在此地擺設家宴,題詩作畫。

▲ 層層的紅牆黃瓦背後突然出現一棟西式建築,這便是紫禁城裡另一處隱秘的角落,因電視劇而火的延禧宮。攝影/鯤鵬之志HF,圖/圖蟲·創意

為什麼漱芳齋成為歷代故宮居住者暢玩生活的核心之一?也許是因為它承接著生活忙碌與輕逍的兩面:從東側門出去,就是專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的御花園。

▲ 御花園千秋亭藻井。圖/視覺中國

御花園雖是休息所用,但也有藏書、亦可讀書,能用於祭祀、也可頤養天年。如今,更是能夠飛入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為領略品質生活的一瞬。

▲ 透過參天的古樹看萬春亭。圖/視覺中國

古樹參天,四時有靈,御花園的生命之美,往往是每一次故宮之旅裡印象最深刻的尾聲。

▲ 御花園杏樹。攝影/劉順兒妞

如果按今天時髦的話來說,故宮建築裡的每一處匠心妙處,都體現著一種天人合一。

故宮與世界的對望:書寫中國視角的全球史

將百多年前的這一情景,放置於600年故宮史、乃至數千年中國文明史的長河中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刻並不是紫禁城第一次與世界正面遭遇。無論是從文化史還是政治史來看,這片連綿宮宇一直是世界多元文化交匯的重要舞臺,國家、民族和人的無數悲歡,都在這裡相逢。

盛世大國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絹本設色《畫麒麟沈度頌》呈現了這樣一幅畫面,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榜葛剌使者入貢,帶來了新國王的致意。貢品中的這頭長頸鹿,當時被稱為「麒麟貢」,因為畫工的精湛技藝,形象留存至今。

明人 畫麒麟沈度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年,是紫禁城工程開始的第二年,也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歸來的時刻。

永樂氣象奠定了今天我們對「大明」的基本認知,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一舉登基,平定安南,五徵漠北,屢下西洋,遣使絲路,改革吏治,編纂大典,遷都燕京,肇建宮城……按照歷史學家牟復禮(Fredrick Mote)的說法,自元以降,王朝的同一種基調與特徵得到形塑,那麼與前代迥異的地方在於,一種「世界性帝國」的模樣從這時開始生發出來,而朱棣顯然是這一「超邁漢唐」偉大事業重要的奠基者和發力者之一。在其父朱元璋「再造華夏」的基礎上,更向前進了一步。

今人往往以為,所謂「世界性帝國」的首要含義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的全方位壓倒性領先,其實不然。這種印象,或多或少是近當代歷史對我們觀念的塑造。實際上如果時間倒回明代,它更多反映了一種區域乃至世界秩序的保衛與維持的能力。這種能力當然需要雄厚的國力作為支撐,然而更需具備對外交往的親和姿態與文化吸引力,秩序方才可續持久。這當然包括我們常聽說的「軟實力」、「巧實力」,但其內涵卻精妙的多。

中國文化發展至明,既是此前千年的傳統積澱,更是歐亞大陸和海外諸種元素注入交融的成果體現。上文中說的長頸鹿稱「麒麟」,舊時方家認為,是新航路開闢之前各地交流不暢將動物錯認為「神獸」。事實上,除了呼應先秦以來對「瑞獸」的美好嚮往,經過語文學考證,「麒麟」與「鹿」的指稱交疊,源自於中古歐亞大陸遍布各地對於瑞獸和鹿的崇拜,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融合在一起,最終指向同一種動物,並非古人無知而為。

這幅畫既有唐人繪畫的面貌,又反映了元大都東西人員往來密切的現實。作為趙宋宗室的趙孟頫,無論是出於文化還是政治因素考慮,自然有一番繾綣懷戀。但即使如此,他也承認「至中國不絕」的西蕃上師中,也有「德業隆盛,人天歸敬」如膽巴這樣的人。站在今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趙還是膽巴,事實上都成為了文化與宗教匯集交融的使者。到了清代,紅衣羅漢的主題更是反覆出現在宮廷美術中。乾隆皇帝熱愛「摹古」,而古典主義宗師之一的趙孟頫,正是他樂於模仿的對象,他本人亦曾以類似筆觸和風格,仿上述紅衣僧人肖像作品。

紅衣僧人/羅漢的母題在乾隆朝宮廷中的另一番呈現,則推臺北故宮所藏一幅油畫像。這幅作品不再是傳統書畫名家或者是皇帝御筆創作,而是西來耶穌會士的手筆。從人物面容和裝束來看,除了保留紅色罩袍以外,基本不再具有蕃僧的特徵,而是西洋教士的打扮,只能從拄杖與念珠依稀辨識出羅漢的身份。

元 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元 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局部)

清 無款 舊洋畫羅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個母題,三種演繹。宗教的相逢、藝術的融合、族群的交通,每一個層次都體現出下意識的融合姿態,註定萌發在中國歷史的重要節點——開元之治、延祐復科、十全乾隆。這些時代的截面既是我們想像中古代盛世中國的模樣,放在一起又有些新鮮的陌生感:唐皇室的祖先是鮮卑人,元代統治者來自蒙古,乾隆帝則最愛強調自己的「滿洲根本」。

羅漢的造型千變萬化,長頸鹿也一路向東來到了北京。當我們站在600年後的宮苑之中回望過去,很可能已經戴上了近代以來民族國家構建的濾鏡。在中國這樣一個延續性遠大於斷裂性的政治文明體中,即使某些時期、某些地域存在「易主」、由非漢民族進行統治的現象,卻始終存在一種向性,吸引著不同元素、不同文化加入到中華帝國的主流中來。一如600年故宮之中軸線上,既有清代的殿宇,也有明代的銅獅、元代的石座。時間的碎片層壘堆疊,構成了今日中國人看待自己、理解世界的基礎。

東西風漸

人與物的交通往來,今日看起來是再容易不過的事,過去卻並不那麼容易。因此與我們舊有的刻板封閉印象不同,古代宮廷的欣賞對象從不局限於特定風格的本土精細器物。歷史記載中國最早發明使用的瓷器和漆器,可以讓我們管窺先人對外部世界的想像、態度和理解。

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陶瓷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或缺的器物品類之一。瓷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中國?英文中「瓷器」與「中國」至今同指,可為側面證明。北京故宮館藏120多萬件器物類文物中,陶瓷佔35萬件;臺北故宮約10萬件器物類文物中,陶瓷約2.5萬件;數量比例都在四分之一左右,這種壓倒性的品類佔比,說明了瓷在中國器物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宮廷收藏中,宋以來專供內廷使用的名窯出品自不必提,亦有大量的民窯與外銷瓷收藏,還有歷代宮廷借鑑海外風格的特製瓷器。瓷器雖然是中國最早燒造,然而其釉彩之變化花樣,既可以源於本土,亦可採自西洋。所以外銷定製瓷器上可以專為客戶描出家徽紋章,宮廷定製瓷器上也可為皇帝描摹衣著華麗的西洋女子。

時至今日,歐洲重要的宮殿如凡爾賽宮、阿瑪琳堡等,都保存了百多年前王室或貴族布置的「中國閣」(Cabinet de Chinois)。當然這其中充滿了對東方的刻板印象。如果仔細甄別能發現,這些上流階層並不能分清中國和日本器物,甚至印度舶來的珍品也間或摻雜其中,成就了歐洲文化精英對於遙遠異域的美好幻想。這種「中國風」(Chinoiserie)成為了影響早期近代歐洲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持續接近300年。從路易十四引起轟動的絲袍到19世紀印象派對東洋繪畫的學習,事實上都可以歸入其中。

「東風西漸」並不僅限於藝術,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萌生於啟蒙運動前期。歐洲支持開明君主的知識階層迫切需要一種想像的樣本,來寄託其變革理念。而「孔教理想國」經由耶穌會士、商人們的傳播,就變身現成的啟蒙藍本。所以與其說「中國風」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說是借中國元素刮的「啟蒙之風」,內核表達其實還是歐洲政治傳統的套路。

清乾隆 粉彩描金徽章紋杯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黃地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紋綬帶耳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藏

文化的「出口」-「進口」,轉換之間複雜的交互影響在漆藝史上亦有體現。中國漆器千年以前即遠播日本。天平時代輸入日本的唐代蒔繪,在9世紀開始呈現自己的風格與道路,到18世紀再傳回清代中國。雍正朝宮廷器物如匏器、木器上,大量呈現這種黑底描金「仿洋」工藝。喜歡沉穩凝重風格的雍正帝,十分青睞東來的這種色彩搭配。從日本到中國,這是另一種「東風西漸」。和式的工藝與紋樣,因著中國皇帝的喜愛而在宮廷中流行起來。

世界的藝術在紫禁城交匯,這種趨勢在雍正朝呈現了東西洋匯聚的面貌,是前代很少見到的。現藏北京故宮的銅胎畫琺瑯花卉壽字紋滷壺,曾遠赴萬裡之外的寶島,參加臺北故宮舉辦的清世宗大展。這件器物的造型源自日本漆器,畫琺瑯的工藝發端於歐洲,而外壁上的團壽、蝙蝠、纏枝蓮,是中國特有的吉祥寓意——「東西十萬裡,融通在一壺」。

清康熙 匏制團花紋漆裡碗 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銅胎畫琺瑯花卉壽字紋滷壺 故宮博物院藏

對照殖民時代的帝國史,我們就能品出高下。19世紀末的英國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有段非常傲慢的名句:「噢/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不相聚」,這是他作為長期駐印度的殖民者產生的偏狹眼光。

然而實際上,當你來到故宮,除了為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感到自豪之外,恰恰可以發現故宮具有一種「世界性」。這種特質不只在於海納百川,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許多情境下,暫時放下政治矛盾、等級差異,將不同源流的文明元素並置在一起。並且通過精巧的構造、陳設,使之成為宮廷藝術甚至政治符號,恰如這隻壺,學習、包容、理解、熱愛,這都是中國藝術和中華文明成其泱泱規模的最重要路徑。

今天這些凝固了全世界巧思的精美器物,或是陳設在展櫃之中,或是靜靜地沉睡在庫房。經過它們的觀眾,或者可以放慢腳步,隔著時空,觀察古人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眼睛。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旗下品牌 】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相關焦點

  • 六百年紫禁城,初雪依舊,人不同
    紅牆金瓦,與白雪最配 立冬之後 日日關注天氣 不過等一朝雪落 看故宮美成紫禁城 半夢醉人間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午門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午門發布時間: 2020-09-11 09:42: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肇鵬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中國網11日訊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
  • RDV時間·北京|李文儒: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六百年
    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有了中軸線,才有了這方方正正、鋪排有序的威嚴皇城。作者講這條「帝王之軸」上立起的三臺三殿,講這條「帝王之軸」引領的皇權印記。 紫禁之城,向來隔絕著皇家和百姓,都說明朝的天下是朱家的,清朝的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
  • 《故宮六百年》直播在線人數1800萬人次,祝勇用文字築一座紫禁城
    六百年講述從午門開始「每天上班,走過這六百年的宮殿,我都在想,作為一個寫作者,應該寫一寫這六百年的宮殿。」祝勇說,寫《故宮六百年》是從2014年開始動筆,寫了將近4年,和故宮建造耗費的時間差不多。他直言,紫禁城的宏大,不僅使營造變得不可思議,連表達都是困難的。「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祝勇說,即便在故宮工作十年,在寫作中仍得一邊寫,一邊不斷查詢文獻、檔案和資料。「這本《故宮六百年》其實是從元朝末期一直寫到2020年。」在祝勇看來,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讀者來說,都是用文字重溫一次紫禁城建成的過程。
  • ...故宮六百年》向時間和智慧致敬:用詩意和哲思,再現一座凝聚美的...
    關乎故宮的文字作品,一本接一本,碩果纍纍之勢,簡直是在紙上描繪出一座文學的紫禁城。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祝勇自然不會沉默。他早早準備。從2014年初冬開始,寫下了第一行字,寫完《故宮六百年》,前後用了將近五年。這一次,他再次調動豐厚的知識儲備和紮實的文學功力,心心念念的情愫,將個人對紫禁城的認知與情感發揮到極致。可以說,這本書,可以算是祝勇這些年持續進行的故宮書寫系列的集大成者。
  • 紫禁城六百年大展落幕,為何這麼火?
    「從9月10日到11月15日,好像用一場展覽給紫禁城過了一個盛大的生日。」11月15日,火到要搶票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落下帷幕。展覽的最後一天,依舊有很多人前去排隊看展、很多網友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排隊的照片。
  • 紫禁城六百年|幾度興廢太和殿(視頻)
    時遇地震大赦天下,康熙說:燒毀宮殿之罪不赦。六名太監被絞死。16年後,方重建。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成。幾乎與朱棣時的太和殿廢墟一模一樣,紫禁城又一次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其核心中心之處,一直是廢墟一片。
  • 2020故宮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時間地點及門票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購票入口:點擊購票  觀看直播:2020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直播時間直播入口指南  信息來源@故宮博物院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將它作為參觀紫禁城的「序廳」,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沒看「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別急,故宮專家來南京開講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文 / 攝)2020 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沒去故宮看大展?沒關係。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來到南京了。10 月 24 日,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任萬平為大家帶來了名為《走進故宮——紫禁城傳統文化內涵解析》的講座。
  • 紫禁城六百年光陰,全都濃縮在了這場大展中
    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9月10日至11月15日,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午門開展。
  • 現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從明太祖諡冊看到「宮城一體」
    為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據悉,作為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9月10日正式於故宮午門開幕,展出的展品中,包括明代永樂「青玉明成祖諡冊」,明代保存至今的琉璃瓦的部件、《朱瞻基行樂圖》以及清代皇帝大婚時的配置文物等。
  • 故宮,六百年.
    文字 |「誰最中國」紫禁城,今年六百歲了。六百年前的月亮,如今如舊地照著。六百年後的紫禁城,歷盡時光的打磨,也沉澱下無數的夢與故事。六百年間,紫禁城像一個龐大的計時器,見證著風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興滅,也刻錄著歷史煙雲,指涉著當下與往昔。當我們走進紫禁城,從一個宮殿,走向另一個宮殿,那些已逝的時間,又疊加在一起,共同浮現於我們的眼前:它們緩緩地,流過每一個平靜似水的日常,又洶湧著,醞釀於諱莫如深的暗流與巨浪。
  • 好書|一口氣看盡故宮六百年
    被一條中軸線貫穿的紫禁城,兩側宮殿排列展開,左右對稱,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佔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八千餘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凝聚了六百年的歲月風華,沉澱了中華五千年的人文美學。可以說,了解了故宮,就能夠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 伊利牛奶金典與故宮博物院跨界聯合 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為此,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開幕式當天,伊利旗下品牌伊利牛奶金典和故宮博物院雙方合作推出了——「金典x故宮博物院聯名特別版牛奶」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獻禮。
  • 《故宮六百年》那紅牆綠瓦裡的世界,是我們不曾見過的另一種塵世
    《故宮六百年》這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 夜讀 | 悠悠六百年
    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1420年10月28日,大明永樂十八年九月廿二,明成祖朱棣的一道諭旨看似相當簡略:「丁亥,上命行在禮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為師,不稱『行在』。」紫禁城的序章便蘊含在六百年前的這道御批的摺子中。六百年間,紫禁城像一個龐大的計時器,見證著風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興滅。歷盡時光的打磨,沉澱下無數的夢與故事。
  • 450餘件文物講述紫禁城600年!深宮漆紗200年來首次公開展出
    透過展櫃玻璃窗,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一隻小巧的金甌永固杯,通體布滿金花,無聲訴說著對家國的美好祈願;尚未開放的符望閣亮出一片漆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們仍在默默努力,希望尋回百年前的工藝……今天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拉開帷幕,觀眾登午門城樓,回眸600年。
  • 千門萬戶,午門為最,紫禁城六百年再說午門
    北京的秋天最美,秋天的紫禁城更美 當這個假期您來故宮的時候,當您通過檢票口安檢後,迅速穿過午門門洞奔向三大殿的時候,有沒有停下腳步,好好看看午門
  • 六百周年紫禁城,三星8K電視超高清視角回望輝煌歷史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在故宮博物院拉開大幕。 落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距今已六百年,紫禁城是一部歷史,一磚一瓦都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化烙印。
  • 如何在紫禁城裡拍出獨一無二的照片?當然是把紫禁城的建築穿在身上...
    小雪節氣過後,越來越多的地區都開始了下雪,紫禁城的初雪今年也如約而至。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雪景裡的宮牆金瓦、欄杆彩畫,都變得寧靜、詩意,六百年的厚重與悠遠,雍容與神氣,也在皚皚白雪中,再次被打開!如此雅致又壯麗的雪景,難怪每次下雪紫禁城都能火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