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六百年》向時間和智慧致敬:用詩意和哲思,再現一座凝聚美的...

2020-12-23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雨果寫《巴黎聖母院》,羅蘭·巴特寫《艾菲爾鐵塔》,都成為了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的成功,給祝勇很大的鼓舞,「證明了寫作的可能性,即:通過文字來駕馭一座偉大的建築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文字不僅描述了一座建築,甚至構成了一座建築。」

近些年,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作家祝勇沉潛進故宮的時間和空間裡,他遨遊著,書寫著,或借物詠懷,或憑卷追思,用自己的文字表達故宮的典故與傳奇。關乎故宮的文字作品,一本接一本,碩果纍纍之勢,簡直是在紙上描繪出一座文學的紫禁城。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祝勇自然不會沉默。他早早準備。從2014年初冬開始,寫下了第一行字,寫完《故宮六百年》,前後用了將近五年。這一次,他再次調動豐厚的知識儲備和紮實的文學功力,心心念念的情愫,將個人對紫禁城的認知與情感發揮到極致。可以說,這本書,可以算是祝勇這些年持續進行的故宮書寫系列的集大成者。

像飛鳥一樣輕盈,找回600年的故宮

紫禁城夠大,600年太長。面對這座凝結著時間和空間的歷史之城,走進這座容納進了無數的人與事的故宮,人的話語容易顯得無力,乃至失語。祝勇深有感受並想好對策,「一個人的生命丟進去,轉眼就沒了蹤影,我必須穿越層層疊疊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來。我不想沉重,我想輕靈,想自由,像從故宮的天際線上划過的飛鳥。」

寫城如同建城。在故宮工作的祝勇,在書中儼然一名高級嚮導。他選擇移步換景的方法,在綜述了它的肇建過程和整體結構以外,他把故宮「分割」成許多個空間,帶著讀者,依次領略這座宏偉宮殿。開始於午門,然後,越過一道道門,從一個空間走向另一個空間。當大家跟隨著他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讀者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作為對故宮的博大了如指掌的祝勇,也對自己的書寫保持冷靜,「這是一座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城,這是一座拒絕總結的城, 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它的一個局部、一個側影。它不是一句話、 一個顏色、一個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書。」

故宮(紫禁城)是空間之城,同時也是時間之城。在對空間的講述中,離不開時間的參數。比如祝勇在介紹了故宮的「鬥拱」,「材」等建築的科學細節時,提到紫禁城是整座北京城的模數,感慨「中國人就是這樣,通過小小的模數控制了空間,進而控制了時間。」

它的美,來自時間的孕育

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庭院裡,除了為眼前的建築感到震撼,頭頂上的蒼穹也讓祝勇動容。它是那麼浩大、沉靜、一塵不染,在天的深處,必定有神靈住在那裡。他想起李白的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天上人,就是神,是住在我們旁邊、卻能主宰我們命運的鄰居。

故宮是中國封建專制的大本營(明清兩代將封建集權推向了最高峰),是帝國最殘 酷的沙場,宮廷中的風輕雲淡、舉手投足,都可能帶來骨肉相殘、 生靈塗炭。但祝勇認為,故宮也是一面鏡子,它照見了我們的美與善,也照見了我們的醜與惡。卑鄙的人從中看見了卑鄙,他們永遠對官場技能、後宮爭鬥情有獨鍾;而高尚的人則從中找到了高尚,這高尚滋養了我們的過去,同樣也將滋養我們的未來。在故宮,依然可以找得見日常生活,找得見最樸 素的親情與關愛,更找得見神聖的奉獻與犧牲。我們依然可以 看到,人不僅是利己的,更是利他、利群的。

故宮到底是什麼?尋思了良久的祝勇這樣總結,「它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產,更不是什麼「逆產」,而是 體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它的美,來自時間的孕育, 來自萬物的和諧,來自真與善的賜予。每當有惡與醜的力量試 圖挾持這座城,這座城中都會自生出一種力量與之抗衡,就像 我們身體裡健康細胞與病變細胞的博弈一樣。在這樣的博弈中, 這座城並沒有被摧毀,而是變得愈發硬朗和健康。」

祝勇在故宮

專訪祝勇:

書寫故宮不能滿足於「說書人」角色,而要「拎」起來,有形上之思

封面新聞:您已經出版過多部關於故宮的書,比如《故宮的古物之美》《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等等。這一本《故宮六百年》,跟此前的故宮系列,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祝勇:《故宮六百年》是一部綜合之書、一部宏觀全景式的作品,講述到故宮(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涉及到故宮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築、事件、人物、文物等,你們新聞記者講「五個W」——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因,這「五個W」,《故宮六百年》都有。相比之下,我以前的作品,談故宮古物,談隱秘角落,甚至透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古物講蘇東坡,都是故宮的某一個側面。故宮廣闊浩大、繁雜無邊,一本書收納六百年,很難。《故宮裡的大怪獸》作者常怡在《故宮六百年》「雲首發」連線時說,寫這樣一本書需要勇氣,我說,我膽大。

但光膽大不行,還要心細。首先要解決結構問題,寫故宮,和建故宮是一樣的,都要先解決結構問題。結構想好了,就成功了一半。然後,需要細節來支撐,它才不會大而無當。我查證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提供了大量歷史細節,這座宮殿才不會是空寂的宮殿,而是有人在活動,也讓歷史變得有血有肉,親切可感。比如在《養心垂簾》那一章,我寫曾國藩走進紫禁城,到養心殿見慈禧太后,這是這兩個人的第一次見面,彼此的對話,表面上溫文爾雅,波瀾不驚,實際上波譎雲詭,充滿了試探和角力。這不是我編的,而是來自真實的歷史記錄。歷史本身太過生動,我們坐在書齋裡編不出來,因此我一直認為,非虛構比虛構更有力量。

封面新聞:在《故宮六百年》中可以看到您一直在思考短暫與永恆,建築與藏品,物質與精神,時間與空間,政治與文化,皇家與民間。在這些成對的概念中,蘊涵著對立統一的哲學關係。在寫作的具體過程中,您是怎樣的狀態?

是寫王朝的故宮,還是寫文化的故宮?

祝勇:本書的寫作,當然不能停留在敘事的平面上,滿足於一個「說書人」的角色,而是要「拎」起來,有形而上的思考,為讀者提供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我們對歷史的表達,一定要有自己的歷史觀,這樣文本才有唯一性。

寫作者要有問題意識,有能力提出問題,然後再解決這些問題,哪怕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在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在考慮故宮是什麼,應該放在一個什麼樣的坐標系上去寫,是寫王朝的故宮,還是寫文化的故宮,這「兩個故宮」到底是什麼關係,故宮六百年,充斥著善與惡,如何看待這些善與這些惡,等等。這些問題想不清楚,整本書都是白寫。這些我都在書裡作了回答,在這裡就不重複了。

封面新聞: 這本書很厚,但是詩意的語言段落特別多。比如「層層疊疊的鬥拱,正像是木頭上開出的花」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保持這麼高的詩意頻率,是很難的。您是如何做到的?

祝勇:我對歷史的敘述,一直保持著文學的風格。其實我並沒有刻意去考慮詩意的語言,這可能是我多年寫作形成的習慣,就是對語言的講究。我不喜歡以白開水似的語言講述歷史,那其實還停留在業餘寫作的階段。語言是寫作的基礎材料,一個好文本的打造,語言首先要過關。這是一個寫作者的基本功,正像紫禁城的建造,每一個細節都應當考究一樣。

書寫「跨界」故宮, 必需動用「綜合寫作」

封面新聞:在這本書中,「超文體」的特徵非常明顯。您的作品以大散文為主,詩歌穿插,又帶著小說的情節寫法,多個因素綜合在一起。寫散文寫了很多年直到現在,您對「散文」「非虛構」這些概念,有了怎樣的最新體會?

祝勇:其實我也沒有受這些文體概念的束縛,我認為寫好才是最重要的,是什麼形式並不重要。丟掉條條框框,才能寫得酣暢,寫得自由。

這部《故宮六百年》,延續了我一慣的散文寫法,但它整體上又不像散文,也不像非虛構或紀實文學,很難歸類。假若拿去評獎,實在不知道該評個什麼獎,所以去年《當代》雜誌給我一個文學拉力賽總冠軍,只籠統地說是「長篇作品總冠軍」,至於是長篇什麼,他們沒有說,也沒法說。我理解他們的「苦衷」。

故宮本身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存在,它本身就是「跨界」的,要把許多學科打通,否則只能一葉障目。這決定了這次寫作必然是「綜合寫作」,這個文本是「綜合文本」,豐富而龐雜,這需要一個比較全面的知識結構,才能遊刃有餘。

這就像故宮本身一樣,它內部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宮殿樓閣、水榭山館一應俱全,但彼此並不打架,相反形成了一種大和諧。這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和」的力量。故宮三大殿分別命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是故宮文化的核心。

至於你說,《故宮六百年》以大散文為主,詩歌穿插,又帶著小說的情節(只是小說的方法,其實並沒有虛構),是在寫作中自然形成的。它是一支交響樂,是由不同的樂器、不同的聲部聯袂完成的,因此才能具有一種氣勢磅礴的力量。

封面新聞:您曾經說,在故宮博物院裡工作,「氣息跟外面不一樣。心非常靜。有人說,故宮有自己的時間。我深有感受。」現在這個時代很浮躁,節奏很匆忙,或者整個社會又會遇到疫情這樣的大挫折。您在故宮工作,一直寫故宮,拍故宮,對您本人有怎樣的滋養作用?

祝勇:昨天安意如還和我說,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人有一種獨特的氣質。我說,這得之於故宮的滋養。故宮(紫禁城)在數百年間積聚了沉厚的文化能量,這些能量釋放出來,我們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近水樓臺,充分汲取到這樣的能量。我在《故宮六百年》裡說了,故宮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它的美,來自時間的孕育,來自萬物的和諧,來自我們文明中真善美的賜予。這些美的創造者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與他們相隔數百年,看不見他們的面孔,但能夠感覺到他們的存在,每時每刻都在聆聽他們的教誨。所以故宮是養氣的,我們說修養,修是主動的修行,養則依賴客觀環境,在這方面,我作為故宮一名工作人員,深感幸運。

封面新聞:現在故宮遊很熱門。通過現代傳媒技術,故宮也被越來越廣泛的普通人所了解、走近。但是其實要真讀懂故宮,還需要讀書和思考。您覺得呢?您有怎樣的建議?

祝勇:我們故宮博物院有故宮研究院,我原來負責的研究所叫影視研究所,前不久改為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影視研究所,原來比較注重故宮題材影視作品的策劃,比如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文化傳播,範圍更廣一些,包括我這些年出版著作、發表文章、進行演講,都是故宮文化傳播的一部分。

有朋友問我,故宮這幾年為什麼這麼熱?我想這首先因為故宮是獨一無二的,它是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它也是全宇宙最大的古代宮殿和木結構建築群。居我所知,其他星球上沒有這樣的建築群。故宮博物院收藏文物超過186萬件(套),許多文物天下獨絕,比如李白書法真跡,全世界只有一張,就是故宮博物院藏《上陽臺帖》。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故宮魅力的最主要的來源。

這些年,故宮博物院這幾年通過新媒體,以全新方式傳播故宮文化產生了巨大成效。比如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博物館(在端門上)、微信「微故宮」、VR、紀錄片、綜藝、雲直播,還有我們與蘋果公司合作研發的《韓熙載夜宴圖》APP(我參加了此項研發)等等,都頗受歡迎,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喜愛。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可以說是先行者,有勇氣,有魄力,有擔當。當然,這一切都不是戲說,不能隨意演繹,而是以嚴謹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所以王旭東院長提出,「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

《故宮六百年》在快手舉行「雲首發」,累計觀看人數超一千八百萬人,同時在線人數超十二萬人,直播帳號漲粉率超百分之三百,讓我這個長期依賴紙媒的寫作者,體驗了新媒體的威力。

當然,真正了解故宮,不能完全依賴新媒體。新媒體起到宣傳的作用,要深入了解我們的歷史與文化,依然需要通過閱讀來實現。新媒體實現傳播的廣度,閱讀則可以抵達思想的深度。我們這個時代,不能變成只有信息、沒有思想的時代。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讀書推薦語:「沒有什麼事情,比讀書更能體現『靜水流深』這四個字的含義。」

相關焦點

  • 《故宮六百年》直播在線人數1800萬人次,祝勇用文字築一座紫禁城
    六百年講述從午門開始「每天上班,走過這六百年的宮殿,我都在想,作為一個寫作者,應該寫一寫這六百年的宮殿。」祝勇說,寫《故宮六百年》是從2014年開始動筆,寫了將近4年,和故宮建造耗費的時間差不多。祝勇說,即便在故宮工作十年,在寫作中仍得一邊寫,一邊不斷查詢文獻、檔案和資料。「這本《故宮六百年》其實是從元朝末期一直寫到2020年。」在祝勇看來,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讀者來說,都是用文字重溫一次紫禁城建成的過程。
  • 祝勇《故宮六百年》榮獲琦君散文獎:歷數故宮的前世今生
    本篇《故宮六百年》是祝勇解密故宮的集大成之作《故宮六百年》的開篇之作,它以作家的專注和和學者的廣博,娓娓道來,歷數故宮的前世今生,賦予了偉大的故宮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無可替代的文明和傳承。」祝勇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故宮是一個六百年的宮殿,經歷了明清兩代的皇宮。六百年當中有無數人在這樣一個場域裡生生死死、悲歡喜樂。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故宮是一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都存在過無數生命的痕跡。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大IP故宮六百年的風霜故事
    故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一個大IP,IP是自帶傳播內容的,一本書《故宮六百年》展示了它不一樣視角的內容。這本書的封面上,英文是這樣寫的: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直譯過來就是——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 好書|一口氣看盡故宮六百年
    佔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八千餘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凝聚了六百年的歲月風華,沉澱了中華五千年的人文美學。可以說,了解了故宮,就能夠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在遊覽過故宮後,有沒有覺得走馬觀花似的?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央視跨年播出
    本網訊(記者張雪嬌)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日在CCTV-9每晚20:00檔跨年播出。
  • 《故宮六百年》那紅牆綠瓦裡的世界,是我們不曾見過的另一種塵世
    《故宮六百年》這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 「網紅」故宮的六百年沉浮錄
    而故宮,作為當時世界時尚的中心,地位如同今天的米蘭和巴黎,凝聚了所有西方對於神秘東方的至美想像。從明到清,紫禁城易主,戰爭讓皇極殿經歷了數次大火的洗禮,四次重建,終於在康熙年間呈現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樣子。皇極殿更名太和殿,取宇宙萬物,和諧統一之意,屋脊上的騎鳳仙人依然似笑非笑,注視著這裡的風風雨雨。
  • 「宮裡人」祝勇又要帶你逛故宮了!新作《故宮六百年》直播首發吸引...
    這不是知名作家、兼紀錄片導演祝勇第一部寫故宮的書,但卻因為今年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而有了不同的味道——2020年剛好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祝勇的新書也剛好以此為名:《故宮六百年》。5月25日晚,祝勇帶著它現身線上直播平臺「快手」,用一場當下最流行的直播宣布,自己這個「宮裡人」又要帶著大家去逛故宮了。《故宮六百年》祝勇+故宮這個IP也確實號召力不俗,雖說是新書發布會,但人氣絲毫不亞於其他帶貨主播,前後有超過1800萬網友走進直播間圍觀。
  • 回望故宮營建六百年
    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2020年12月8日是整整六百年。   明代京師及其核心皇宮建築,後來被清代統治者順理成章地全盤接收為自己的都城及紫禁城。再往後,在近一百多年以來的國家政治制度革命的驚濤駭浪中,北京從帝都演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 圓桌對話:再現明清風華,致敬六百年
    ,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就像文明和智慧的延續一樣,是一直向前,而且永不停止的。今天這個圓桌對話的主題是:再現明清風華,致敬六百年。那說到致敬傳統,其實這個詞我們已經提了很多年了,那麼接下來我就想作為一個發問者,和在座的五位嘉賓老師一起共同探討幾個問題,那第一個問題是致敬傳統,那在當下五位老師覺得應該怎麼樣去保護和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未來文化傳承的方向在哪裡呢?我想先有請兩位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過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老師先來為我們解答和分享,從王津老師開始。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正如導演梁君健所談到的,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注的是鐘錶、瓷器、書畫等可移動文物,那麼《我在故宮六百年》關注的對象則是故宮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或許很多觀眾會好奇,600年是一個跨度極長的時間概念,而「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2020故宮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時間地點及門票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展覽門票:本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展覽講述的是紫禁城時間的演變,那就用這座城四季變化的景象體現時間的概念吧!把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這些變化又永遠不變的影像展現給觀眾,這個構想貫穿了整個展廳的空間設計。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午門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午門發布時間: 2020-09-11 09:42: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肇鵬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中國網11日訊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
  • RDV時間·北京|李文儒: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六百年
    李文儒院長親自攝影,在這本書中記錄下了不為人知的故宮深處光景,跟隨院長的獨家視角,能看到故宮閉館時最悠然安靜的模樣,也能推開那些個禁宮的門,看一眼屋子裡的清晰擺設和件件珍寶。 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有了中軸線,才有了這方方正正、鋪排有序的威嚴皇城。作者講這條「帝王之軸」上立起的三臺三殿,講這條「帝王之軸」引領的皇權印記。 紫禁之城,向來隔絕著皇家和百姓,都說明朝的天下是朱家的,清朝的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築,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故宮,六百年.
    六百年前的月亮,如今如舊地照著。六百年後的紫禁城,歷盡時光的打磨,也沉澱下無數的夢與故事。六百年間,紫禁城像一個龐大的計時器,見證著風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興滅,也刻錄著歷史煙雲,指涉著當下與往昔。當我們走進紫禁城,從一個宮殿,走向另一個宮殿,那些已逝的時間,又疊加在一起,共同浮現於我們的眼前:它們緩緩地,流過每一個平靜似水的日常,又洶湧著,醞釀於諱莫如深的暗流與巨浪。六百年的風雲,在這座城裡輪番上演。
  • 北京天降暴雨,故宮再現「九龍吐水」!場面經典難得一見
    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奇妙,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處宮殿均再現該奇觀。經歷了這麼多年,故宮的排水系統,排水設施依舊完好無損,放在現在也讓人不得不服氣。大雨沒有影響遊客遊玩的心情,放眼望去,整個故宮場上的人還是很多,距離上次出現「九龍吐水」的場景的時候還是在2018年,那個時候北京多個城區內澇嚴重,唯有故宮依舊不受影響,古人到底是如何設計「九龍吐水」的?
  • 丁亮:向古典致敬,飛翔中體驗千裡江山_新華訪談_新華網
    用高科技的形式來展現中國經典文化,這還是第一次,我們稱之為『向古典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