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2021-02-08 手機光明網

  故宮是一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都存在過無數生命的痕跡。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亮點一:

  穿行600年

  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於歷史的深處。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皆為時間的痕跡,歷史的見證。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中都皇城在規模初具時,為何突然被朱元璋喊停,成了他未完成的理想之城?

  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到底宅在養心殿幹些什麼?

  嘉慶帝為什麼不在登基時給養心殿見新,直接入住?

  皇帝的臥室後殿,為何也有偷工減料的現象?

  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

  如此種種,都是《我在故宮六百年》發出的歷史之問,探尋的歷史之謎。

  六百年的紫禁城,沒有想像力不能抵達的時間和空間。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木、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吐故納新,世界永在。物件替人訴說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在漫長的接力中,每個人付出的時間與責任,才最終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留下了可以永遠訴說的紫禁城故事。

  亮點二:

  妙手巧思

  匠人匠心的堅守與傳承

  故宮——北京城六百年不變的中心。時光送走了風起雲湧的大歷史,卻始終帶著溫情眷戀紫禁城。沒有城池能離開人而存在,久處故宮六百年間的既是那些草木磚石,雕梁畫棟,更是一代代的堅守與傳承。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通過對古建修繕領域「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展現了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群體的傳承密碼。

  片中有當代故宮人的孜孜不倦:他們痴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木頭上標註更換日期和新木序號;片中有匠人令人驚嘆的妙手巧思:繪製長春宮遊廊彩畫、更替養心殿扶脊木、修繕故宮角樓和乾隆花園古華軒;片中更有堅守與傳承:一張大木匠合影記錄了修繕角樓的匠人記憶。這次63年前的修繕工程,不僅讓西北角樓完好地留存至今,也培養出了故宮第一代和第二代古建修繕的工匠群體,積累了完備的工程資料與施工規制。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能夠代代延續。

  歷經時間洗禮的故宮需要用時間塑造和磨礪出最好的守護人。當下古建修繕不斷創新,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也積極加入文保隊伍。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專攻匠作技藝的學員……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考古、拓印、貼金、換木、修樓、抹牆……匠人們不急不躁,於一方天地專注一件事,修復重現歷史的痕跡。這是時間的歷練,亦是匠心的流傳。

  亮點三:

  故宮之「我」

  凝聽時間的文化迴響

  故宮是當代中國人對於自我身份和共同歷史的重要認同符號,故宮的古建築則是紫禁城六百年最有力的見證者和訴說者,是當代中國人回望歷史、暢想未來的文化依託。在故宮,我們看到的是建築,建築背後,隱藏的是歲月。六百年的營建與歲修,歷史累積成層疊的建築,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給今天和未來。

  我思故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我」是在紫禁城佇立百年的宏偉建築群,一磚一瓦,一石一木;是代代相傳的設計者與匠人,人能弘道,文以人傳;是紀錄片外的每一個你,看見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古建如人,宮城的營建和歲就,就如你我的生活一般:繪製一幅新的彩畫,為生活裝點一層「美顏」;組裝一部新的榫卯,讓彼此成為最穩定的依靠;替換一塊破碎的青磚,腳下的路會更加牢靠……我們看不到時間,卻能看到時間的痕跡,聽見文化的迴響。

  時間在無形中流逝,建築在有形中永恆,《我在故宮六百年》挖掘故宮這個空間之城、時間之城的人文屬性,見歷史、見人心、見眾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歲月如何變遷,在文化遺產面前人們展現出了堅定、自信的一面。這是故宮之所以能夠歷經六百年,並能繼續講述精彩故事的底氣和力量。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日CCTV-9 每晚20:00檔,跨年播出,敬請期待。

[ 責編:楊帆 ]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央視跨年播出
    本網訊(記者張雪嬌)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日在CCTV-9每晚20:00檔跨年播出。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B站熱播,觀眾打出9.9高分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對此導演梁君健解釋到:「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片名,『我』其實包括了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從600年前紫禁城建成一直到今天,對於古建築的修繕其實一直沒有停下,這期間故宮經歷了一系列的大修小修,而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便旨在用紀實影像的方式展現600年來古建修繕的歷史變遷。
  • 祝勇《故宮六百年》榮獲琦君散文獎:歷數故宮的前世今生
    祝勇的獲獎作品《故宮六百年》原載於《當代》2019年6期,2020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組委會給予祝勇的頒獎詞是:「無論是置於公眾的視野之外還是讀者的關注熱點,故宮所銘刻的六百年滄桑從未變成過眼雲煙。
  • 「宮裡人」祝勇又要帶你逛故宮了!新作《故宮六百年》直播首發吸引...
    這不是知名作家、兼紀錄片導演祝勇第一部寫故宮的書,但卻因為今年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而有了不同的味道——2020年剛好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祝勇的新書也剛好以此為名:《故宮六百年》。作為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寫的有關故宮的書可以說早已久負盛名。《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風花雪月》等等,均有相當不錯的銷量。相比之下,他最新帶來的這本《故宮六百年》則更像是一個總覽。「我寫這本書的時間剛好和紫禁城建成(所花)的時間是基本一樣的。建紫禁城比較集中建的時間是三年半,從永樂十五年到永樂十八年。我集中寫作也差不多是三年半的時間。」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網紅」故宮的六百年沉浮錄
    從隨後的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的至暗時刻,紫禁城也由興盛走向沒落,但令人慶幸的是,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這個中華民族的瑰寶曆經戰火,卻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當時間跨入二十一世紀,這座古老的宮殿似乎只佔了一個「老」字。在當時的年輕人眼裡,故宮不過是一處旅遊景點,即便是北京本地人,除了有外地親戚造訪不得不陪著逛逛,鮮有人去走上一遭。
  • 回望故宮營建六百年
    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2020年12月8日是整整六百年。   明代京師及其核心皇宮建築,後來被清代統治者順理成章地全盤接收為自己的都城及紫禁城。再往後,在近一百多年以來的國家政治制度革命的驚濤駭浪中,北京從帝都演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 RDV時間·北京|李文儒: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六百年
    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有了中軸線,才有了這方方正正、鋪排有序的威嚴皇城。作者講這條「帝王之軸」上立起的三臺三殿,講這條「帝王之軸」引領的皇權印記。 紫禁之城,向來隔絕著皇家和百姓,都說明朝的天下是朱家的,清朝的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
  • 大IP故宮六百年的風霜故事
    故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一個大IP,IP是自帶傳播內容的,一本書《故宮六百年》展示了它不一樣視角的內容。這本書的封面上,英文是這樣寫的: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直譯過來就是——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 ...故宮六百年》向時間和智慧致敬:用詩意和哲思,再現一座凝聚美的...
    從2014年初冬開始,寫下了第一行字,寫完《故宮六百年》,前後用了將近五年。這一次,他再次調動豐厚的知識儲備和紮實的文學功力,心心念念的情愫,將個人對紫禁城的認知與情感發揮到極致。可以說,這本書,可以算是祝勇這些年持續進行的故宮書寫系列的集大成者。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午門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午門發布時間: 2020-09-11 09:42: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肇鵬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中國網11日訊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
  • 北京招募|春節前,和故宮研究者們一起聊聊「故宮的清單」
    松果生活·北京SKP分享會🎻主題:故宮的清單🕺🏻嘉賓:苑洪琪(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曾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主任);徐琳(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員,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君健(歷史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
  • 紀錄片《故宮》07:故宮書畫
    [楊新訪談]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馮保這個題跋,我琢磨著有文章可做,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這個東西是在宮裡頭,他又認為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東西,那麼今天,他怎麼得到這個東西他沒有講,這個我們就反過來推測,一個是皇帝直接賞賜給他,你不是喜歡嗎我就送給你了,他就會大書特書,皇帝怎麼怎麼把這個東西送給我了,我怎麼怎麼的高興,他不講他只講好不講怎麼來的,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 #讀本好書#《故宮疑案》& 探索故宮秘辛,揭開歷史迷霧
    獻禮故宮建成六百年,閻崇年先生推出了其「故宮系列」圖書的收官之作——《故宮疑案》。從歷史迷霧中走來,為你解答故宮那些事的來龍去脈。  如《大故宮》以故宮建築的空間布局為解讀順序,《故宮六百年》以時間發展為解讀脈絡,那《故宮疑案》則重在講述史料記載不清、後世說法紛紜複雜的疑案,直擊讀者們的歷史疑問。全書共二十八講,彼此之間相互串聯;每講又分為三節,節與節的內容密切相關。用閻老師自己的話來說——「《故宮疑案》是大環套小環,共一百多組故事,環環相扣」。因此在內容上做到了高度聚焦,深度凝結。
  • 《故宮六百年》那紅牆綠瓦裡的世界,是我們不曾見過的另一種塵世
    《故宮六百年》這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 《故宮六百年》直播在線人數1800萬人次,祝勇用文字築一座紫禁城
    六百年講述從午門開始「每天上班,走過這六百年的宮殿,我都在想,作為一個寫作者,應該寫一寫這六百年的宮殿。」祝勇說,寫《故宮六百年》是從2014年開始動筆,寫了將近4年,和故宮建造耗費的時間差不多。祝勇說,即便在故宮工作十年,在寫作中仍得一邊寫,一邊不斷查詢文獻、檔案和資料。「這本《故宮六百年》其實是從元朝末期一直寫到2020年。」在祝勇看來,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讀者來說,都是用文字重溫一次紫禁城建成的過程。
  • 好書|一口氣看盡故宮六百年
    佔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八千餘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凝聚了六百年的歲月風華,沉澱了中華五千年的人文美學。可以說,了解了故宮,就能夠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在遊覽過故宮後,有沒有覺得走馬觀花似的?
  • 紀錄片丨《故宮》12集視頻合集
    《故宮》12集視頻合集▼點擊文章標題觀看紀錄片丨《故宮》1-6集紀錄片丨《故宮》6-12集紫禁城就像一壇老酒,歷久彌香,時間的流逝絲毫衝不走它的韻味,反而堆積了它厚重的歷史底蘊,在歷史長河中愈發的熠熠生輝。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抗日戰士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故宮人以書生意志延續文化命脈。」在先導片中,首先就出現畫面強調該片「獻給紫禁城肇建六百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五周年。」在先導片的最後一幕,赫然出現了一行字幕: 總導演、總編劇:祝勇。祝勇在鄭州松社,2019年作為一名作家,祝勇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參與北京電視臺紀錄片主創。自此他進入了文學寫作和紀錄片創作兩種藝術形式的互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