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張雪嬌)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日在CCTV-9每晚20:00檔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片中的故宮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故宮古建部
中都皇城在規模初具時,為何突然被朱元璋喊停,成了他未完成的理想之城?
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到底宅在養心殿幹些什麼?
嘉慶帝為什麼不在登基時給養心殿見新,直接入住?
皇帝的臥室後殿,為何也有偷工減料的現象?
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
如此種種,都是《我在故宮六百年》發出的歷史之問,探尋的歷史之謎。
故宮古建修繕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通過對古建修繕領域「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展現了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群體的傳承密碼。
片中有當代故宮人的孜孜不倦:他們痴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木頭上標註更換日期和新木序號;片中有匠人令人驚嘆的妙手巧思:繪製長春宮遊廊彩畫、更替養心殿扶脊木、修繕故宮角樓和乾隆花園古華軒;片中更有堅守與傳承:一張大木匠合影記錄了修繕角樓的匠人記憶。這次63年前的修繕工程,不僅讓西北角樓完好地留存至今,也培養出了故宮第一代和第二代古建修繕的工匠群體,積累了完備的工程資料與施工規制。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能夠代代延續。
故宮古建考古研究
歷經時間洗禮的故宮需要用時間塑造和磨礪出最好的守護人。當下古建修繕不斷創新,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也積極加入文保隊伍。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專攻匠作技藝的學員……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考古、拓印、貼金、換木、修樓、抹牆……匠人們不急不躁,於一方天地專注一件事,修復重現歷史的痕跡。這是時間的歷練,亦是匠心的流傳。
時間在無形中流逝,建築在有形中永恆,《我在故宮六百年》挖掘故宮這個空間之城、時間之城的人文屬性,見歷史、見人心、見眾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歲月如何變遷,在文化遺產面前人們展現出了堅定、自信的一面。這是故宮之所以能夠歷經六百年,並能繼續講述精彩故事的底氣和力量。
(本文圖片由央視紀錄頻道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