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金 姬
《早餐中國》的片頭裡藏了句名言:「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只需早起,就能找到故鄉。」上海的早餐店是城市裡最有煙火氣的地方,就像樸實無華的「四大金剛」——踏實,管飽,滿足。鹹甜大餅刺激味蕾,油條下鍋時青煙冒起,粢飯糰裡鹹菜肉鬆內有乾坤,熱騰騰的豆漿熨帖身心……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早餐的花樣也是海納百川的結果——民國初期,周邊省市的人到大上海謀生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挑根扁擔,把老家最具代表性的點心帶過來。沒過多久,人和吃的都會在上海落地生根。而在這些點心裡,材料最實足、價格最實惠的就會受到大多人的追捧,這就是「四大金剛」的由來。
其實,不同年代的人,對於「四大金剛」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老底子的「四大金剛」,除了大餅、油條,還有兩樣其實是老虎腳爪和饅頭,後來才演變成粢飯豆漿。
幾近失傳的老虎腳爪
老虎腳爪,源自蘇北當地的點心——金剛麒,這款和大餅一樣在爐子裡烘出來的麵食,因為形狀像一個老虎腳爪而在上海得名。如今上海街頭,大餅油條和饅頭都還在,只有老虎腳爪難覓蹤影。
一方面,老虎腳爪的製作工藝比大餅難,製作時間又長,必須現烤現賣,但又賣不出價格,導致這門手藝學的人很少。另一方面,老虎腳爪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所以就很難在上海立足了。
2006年,老字號王家沙響應上海餐飲協會恢復傳統早餐的號召,請來好幾位專攻傳統早點的老師傅,在南京西路總店開賣老虎腳爪,2元一個,每天可以賣出5000個。但就是因為煙太大,室內消防報警器天天叫,搬到吳江路的邊門露天售賣又引來城管,最終王家沙只賣了5個月的老虎腳爪就無奈放棄了。
老虎腳爪在上海街頭的消失,更多是因為這座城市對於早餐製作規範的升級。以前的早餐攤位都是露天或者半露天的,如今要符合油煙排放的規範,很多傳統現做的早餐就很難符合要求了。
不斷變身的大餅油條
保存下來的大餅油條,也在不斷迎合這座城市的發展。
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大家更關注是否吃得飽。而當年上海流行的半兩糧票,正好可以買一根油條,對於小胃口的人來說,半兩糧票剛剛好。
以前一副大餅油條其實是兩個大餅配一根油條,因為物價長期穩定,大餅3分,油條4分,所以正好一角。
隨著大家肚子裡漸漸有了油水,大多數上海人早餐吃不下那麼多,因此「一副」就指一個大餅配一根油條了。以前的甜大餅是圓的,叫盤香;鹹大餅是長的,叫朝板。吃「一副」指的是把大餅有芝麻的一面在裡面,油條要對摺以後包進去,這樣吃起來才正宗。
而且,以前上海人的節奏沒那麼快。很多人會選擇在早餐攤位吃,或者帶根筷子插好油條、拿個鋼宗鍋子拷好豆漿帶回家篤篤定定吃。因此,現在的傳統早餐即便可以復刻當年的味道,但顧客用食品袋包好邊走邊吃或帶到辦公室吃,像喝奶茶一樣喝豆漿,總覺得早餐少了一點儀式感。
值得注意的是,炸油條的油,以前是不會經常換的。當食品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對油的更換頻率也重點關心起來。2012年,上海市首家早餐工程樣板店在虹口區三角地水電菜市場開業。當時是清美在售賣「四大金剛」,店內安裝了排煙管道,承諾炸油條的油會每天更換,不放明礬……結果開業第一個月顧客絡繹不絕,但清美的這家店還是虧損了。
純做早餐生意,或者只賣「四大金剛」,在租金成本不斷上升的上海,自然會有生存困境。因此,如今的上海早餐攤位,有不少是店面外包出去專做早餐生意。等早餐時段結束,老闆就會收拾乾淨,繼續做其他生意。類似店面的「翻臺」,增加了商品的靈活性,也讓早餐在價格親民的同時又保證了店家有錢可賺。
從粢飯糕到粢飯
對於60後70後上海人而言,「四大金剛」還有兩樣是粢飯糕和豆漿。粢飯糕是油炸的粢飯,單價比粢飯糰便宜很多。
而對於今天所說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粢飯說的是粢飯糰,後者因為什麼都可以包在米飯裡而價格貴了不少。尤其是臺灣餐飲連鎖店進入大陸市場以後,上海人的粢飯糰裡開始出現了肉鬆,以前主要包的是油條或者白糖。
洋快餐也打起了「四大金剛」的主意,只不過推出的油條短短的,粢飯糰更像臺灣飯糰,而豆漿也只有甜豆漿。
上海人想要喝一碗加榨菜辣油的鹹豆漿,只能去傳統早餐店才能過過念頭(過把癮)。
傳統早餐店的老闆很少有上海本地人,因為做早餐是一個辛苦活,沒有中央廚房配送的早餐現做現賣,每天凌晨就要起來準備。而且早餐攤位的市口(位置)很講究,要靠近居民區或者公交地鐵站,租金又不能太貴。
因此,傳統早餐攤位最多的地方,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老城廂和郊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下,咖啡店在街頭隨處可見,但傳統早餐點就很難找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