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亦有云:「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
通常醉酒反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於乙醇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過度積累而導致的一系列不適反應;二是由於乙醇加速人體代謝,而導致水分及其水溶性物質(主要為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從而導致人體代謝機能的損失而出現的一系列不適症狀。除乙醇外,不同種類的酒(甚至是同種類不同品牌的酒)其醉酒的機制是不一樣的,如蒸餾酒的前勁比較大,發酵酒(如黃酒)的後勁比較大。幾種酒混著喝,就好比有幾場火需要救,其難度遠大於一次只救一場火。所以不同的幾種酒混著喝往往醉得很快,而且後勁更大,嚴重的話第二天還會出現頭痛症狀。
一:酒精攝入量
每個人體質都不一樣,酒精耐受度也不一樣,因而酒量也不一樣,耐受度越強,酒量就越強。酒精耐受度和智商一樣,屬於先天的,後天可以練習酒量,也會有提高。喝酒要想不醉,就一定要清楚自己酒量,適量喝酒。而一個人喝醉酒,不管喝的是啤酒、白酒還是葡萄酒,導致醉酒的根本原因在於攝入了過量的酒精。
二:氣泡加速
含有氣泡的酒精飲料會加速醉酒進程,啤酒、香檳和紅酒酒精含量都很低,但是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溶於水後形成碳酸,就吸收速度而言,高度酒比低度酒更快,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先喝啤酒再喝白酒,感覺會更加容易醉,這其實並不能簡單歸功於「混酒」,而是氣泡在發揮作用,啤酒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加快人體血液循環,而且啤酒中的碳酸能減少酒精在胃中停留的時間,從而使得酒精更快的進入小腸,促進人體對白酒中乙醇的吸收,而白酒中乙醇含量較高,乙醇和水的含量約佔其組成的98%,所以,二者混著喝更容易醉,喝醉的程度也比單喝一種酒更嚴重,甚至導致酒精中毒。在一份於2007年發表於《國際法醫學雜誌》的論文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中央蘭開夏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在伏特加中加入氣泡水,可以讓人體更快攝入酒精,讓人醉得更快。
三:糖分影響
酒中的糖分也非常影響人體對酒精的吸收。有專家特意做過這樣的實驗,研究員特意招募一批身體健康的受試者,讓受試者們喝下不同添加物的伏特加調酒。受試者被平均分成2組,其中第一組喝的是約30cc添加含糖飲料的調酒,第二組喝的是同樣份量,未添加含糖飲料的調酒。實驗結果發現,喝加入未添加含糖飲料調酒的受試者酒精進入血液的速度十分快速,約比加入含糖飲料的受試者快了15分鐘。不僅如此,第一組血液酒精濃度攀升到0.05%,而第二組受試者只有0.03%。因此,在烈酒中分別添加包含糖分以及不含糖分的飲料會影響酒精的吸收。
四:吸收速度
其實酒精在人體內的吸收速度,會隨著酒精度的高低而變化。在空腹狀態下,20%酒精度吸收最快,其次則是3~8%的啤酒,而高於40%的烈酒則吸收較慢。人體對於酒精的吸收是有慣性的,習慣了某種酒精度的酒,人體內也會產生相應的酒精吸收速度模式。如果突然混喝多種酒水,會造成體內酒精濃度的變化過快或者過慢,超過日常習慣的變化模式,機體無法耐受,從而導致更易醉酒的情況發生。
其實不喝酒就不會醉,但在酒桌上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但能不混喝酒就別混喝吧,混喝最容易放倒自己,這一點且喝且注意。
綜上所述,喝酒時應該注意這幾點:
1. 選擇含有糖分的酒類,或者搭配甜食飲用;
2. 不要與含有氣泡的飲料或酒類同時飲用;
3. 切記不能空腹喝酒,因為空腹時酒精吸收快,空腹的腸胃抵擋不住酒精的兇猛來襲,人容易喝醉;
4.喝酒宜慢不宜快:喝酒之後五分鐘乙醇就可進入血液,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血中乙醇濃度可達到最高值。快速喝酒會導致血中乙醇濃度升高得快,會導致快速喝醉。而慢慢喝酒,體內可有充分的時間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產生量就少,不易喝醉。喝酒要慢慢喝,讓人體有充分的時間把乙醇分解掉,就比較不容易醉;
5. 不要輕易嘗試不習慣的多種酒的組合,喝酒不宜貪多。
我是阿德,一直在茅臺鎮從事醬香酒行業,我一直秉持著做好人,做好酒的信念,致力於把茅臺鎮上的一些優質醬香酒推向更多的懂酒之人,好喝酒,喝好酒,如果你想尋找優質健康、價格實惠的純糧醬香酒,一定要有渠道,找對人,渠道對了,就能找到純糧釀造且適合自己,喝的舒服,還不傷身體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