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片孕育紅色基因、誕生紅色農信的熱土。
91年前,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創設的全國最早的「紅色信用合作社」誕生於閩西,紅色農信的火種從這裡燎原。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2005年新一輪深化改革、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成立以來,福建農信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黨建引領,以「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模式、「金融助理駐村(社區)」工程、「壟上行」金融服務隊等積極實踐,堅守著「支農支小」的初心使命。
這是一家持續創新發展、傾力支農支小的金融機構。
從當年只有「存、貸、匯」等基礎金融服務,到如今構建起「3張卡+4個渠道+19大場景」全天候、跨地域、廣輻射的網絡金融服務體系,福建農信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探索,擔當起農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主力軍的重任,為「三農」、小微發展注入了強勁的「農信動能」。
這是一支拼搏奮發有為、堪稱農信「鐵軍」的隊伍。
兩萬餘名福建農信人扛起鄉村振興的旗幟,用雙腳丈量八閩大地的村居,以赤誠之心服務廣大城鄉百姓,以扎紮實實的幹勁、滴水穿石的韌勁,奏響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主旋律」。他們是新時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金融「先鋒隊」,不愧為「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農信「鐵軍」。
十五年堅守,十五年蛻變。
2020年7月29日,恰逢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成立十五周年的「生日」。十五年來,福建省農信聯社帶領福建農信系統67家行社創造了資產規模增長17.05倍等佳績,將「福建農信」的品牌重塑成客戶心目中的「首選銀行」。
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有為。
豐碩的改革發展成果築牢了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根基,邁上新徵程的福建農信,步伐穩健而堅定。
作 者丨中華合作時報記者 蔡 靚
篳路藍縷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行。
自2005年7月到2020年6月末,福建農信系統資產規模增長17.05倍;存款規模增長12.48倍;貸款規模增長10.41倍;資本充足率從-0.07%增長到17.34%;近6年繳納稅收均佔全省財政收入的1%以上……福建農信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服務「三農」、小微能力持續提升,已成為業務規模全省靠前、網點覆蓋最廣、支農實力最強的現代金融機構。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李衛民在接受《中華合作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五年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人民銀行、銀保監等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福建農信經營業績穩中有進,支農支小成效顯著。
「福建農信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守支農支小定位,堅持將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有機結合、將外部宏觀形勢與內部微觀戰略有機結合、將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有機結合。省農信聯社要大力推進職能轉型,強化服務、協調、指導職能,始終做到服務基層,並做實精細化、差異化管理,真正激發經營活力;各行社要認清形勢、夯實經營、防範風險,樹立『一切服務以客戶體驗好不好為標準』的導向,為客戶提供有力度、有速度、有溫度的金融服務,紮實推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李衛民表示,福建農信將全力以赴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在新福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大局中展現新作為、做出新貢獻。
關鍵詞之「堅守」:
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牢記支農支小初心
紅色基因,是福建農信的榮光與驕傲。
正是這份榮光,賦予福建農信更強的使命和更重的責任——堅持黨建引領航向,堅守支農支小初心,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支農支小新活力。
新一輪深化改革以來,特別是2010年福建農信系統黨組織轉為福建省農信聯社黨委垂直領導後,福建農信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作為「根」和「魂」,牽好主體責任「牛鼻子」、用好黨建考評「指揮棒」、抓好述職評議「助推器」,並把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與履行「三會一層」職責統一起來,持續增強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核心作用。
黨建做實,就是生產力。
福建農信持續探索「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的獨特模式,深入實施「金融助理駐村(社區)」工程,目前已向鄉鎮(街道)、行政村派出金融助理5672名,聯絡員2993人,覆蓋全省13620個行政村。金融助理積極參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打通了金融服務「最後一米」,並積極探索與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合作,努力形成「多社」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壽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下黨信用社的信貸員王道榮,就是5672名金融助理中的一位。
下黨鄉距離縣城42.6公裡,是壽寧最偏遠的山鄉,曾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
多年來,王道榮堅守為農服務的初心,腳步踏遍了下黨鄉的溝溝壑壑;用貼心而有力的服務,幫助下黨鄉的百姓邁上脫貧致富之路。
圖為王道榮和同事把金融服務送到下黨鄉的農戶家中。
在王道榮等幹部員工的共同努力下,下黨信用社從最初的貸款戶數30多戶、餘額6000元,發展至目前存量貸款戶數820戶、貸款餘額6347.95萬元,普惠卡693張,授信3279.30萬元,用信1823.65萬元,推動下黨百姓的生活實現了從貧窮疾苦到溫飽小康的蛻變。
在發揮黨建引領優勢的過程中,福建農信已經從提供單純的金融服務,轉向提供以金融服務為主、民生服務和基層治理為輔的綜合服務生態。
例如,廈門農商銀行通過「小區黨員報到機制」,推動金融助理主動參與到城鄉社區服務和管理中去,實現「讓組織找得到黨員,讓黨員找得到組織,讓群眾看得到黨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行黨員在社區戰「疫」一線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協助社區管理,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社區居民、居委會、物業公司的普遍好評。
在不斷加強支持「三農」、服務百姓力度的同時,福建農信還持續提升服務質效、助力小微企業發展。
在省會福州,福州農商銀行拓展小微金融服務渠道、建設小微貸款專營機構。在普惠金融部下設微貸中心作為其直營團隊,通過產品專營和營銷技巧專精,打造職業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營銷隊伍,營銷、宣傳「小榕通普惠卡」等拳頭產品。
「我眼中的農商銀行:政策靈活、寬鬆;服務優良、到家;辦事快捷、高效。」一位民營企業家發給記者的簡訊,透露出對福州農商銀行的讚賞和信任。
在民營經濟的熱土晉江,晉江農商銀行統籌考慮民營小微企業貸款的「量」與「價」,進一步優化管理模式,積極推進減費讓利,用金融力量推動當地傳統企業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
「農商銀行是我們轉型發展的堅實後盾。」一家鞋材企業的第二代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晉江農商銀行「小微寶」貸款的支持下,公司開發出了晶片包裝盒生產線,能夠從晉江新的經濟熱點——集成電路生產項目中分得一杯羹。
放眼八閩大地,福建農信為「三農」、小微提供貼心、暖心服務的案例不勝枚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福建農信系統服務鄉村振興領域20項指標在全省金融機構中位居前列,以13.57%的存款市場份額發放了全省超20%的涉農貸款、超50%的農戶貸款、近20%的小微企業(含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貸款。涉農貸款佔比達69.34%,高出全國農信系統近15個百分點。為「三農」、小微發展注入了強勁的「農信動能」。
圖為仙遊聯社金融助理回訪信貸支持的農業龍頭企業。
不忘初心,步履堅定,不辱使命。
福建農信還主動扛起脫貧攻堅先行旗,出臺「十三五」金融扶貧規劃,實施金融扶貧「1550工程(即:1個金融扶貧示範區、5個金融扶貧示範縣和50個金融扶貧示範基地)」,並從精準識別、精準對接和精準幫扶三個方面發力,積極投身福建脫貧攻堅戰,扶貧開發重點縣貸款發放量等5項指標位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福建省農信聯社在銀保監會新聞發布會上專題介紹了金融扶貧舉措和經驗;「1550工程」入選「福建金融改革開放最具影響力40件大事」。
關鍵詞之「創新」:
創新驅動服務升級
成為客戶「首選銀行」
近年來,廣大客戶對金融服務的便捷性、體驗感等要求不斷提升,對銀行的服務能力提出極大挑戰。
如何讓客戶足不出戶、或是在各類消費場景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針對性的「定製化」金融服務?
福建農信通過科技創新、渠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等一系列創新之舉,有效破解了這些難題,成為客戶心目中的「首選銀行」。
「走出了國門,更體會到家鄉的銀行這麼溫暖,服務這麼方便快捷!」福建龍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阿福在疫情期間體驗了漳州農商銀行「虛擬營業廳」的金融服務,連連稱讚道。
為緊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5G通信布局,王阿福向漳州農商銀行申請一筆流動資金貸款,用於支持漳州市基礎設施和建築智能化系統的建設推廣。然而,受國際疫情影響,身處加拿大的王阿福短期內無法回國辦理相關手續。
將銀行傳統的「面對面」(Face to Face)服務升級為「屏對屏」(Screen to Screen)服務的「虛擬營業廳」,恰好能夠解決金融服務中的「時空難題」。
橫跨12個時區、近10000公裡的距離,這場跨越東西半球的合同籤署在漳州農商銀行「虛擬營業廳」完成了。通過虛擬營業廳,該行還能夠遠程為商戶辦理掃碼收單,幫助商戶使用非接觸式收款碼加速復工復產,以及在線實時受理群眾的融資、理財等各種金融業務諮詢。
圖為漳州農商銀行「虛擬營業廳」。
「虛擬營業廳」只是福建農信推進數位化轉型、創新金融服務、邁上數位化服務「快車道」的創新業務之一。
近年來,福建農信不僅打造了機構網點「鄉鄉通」、便民服務「村村通」、電子銀行「戶戶通」的服務品牌,「3張卡+4個渠道+19大場景」(即:借記卡、電子社保卡、貸記卡等3張卡,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傳統自助設備、智能自助設備等4個渠道,商超、醫院、景區、停車場、餐飲等19大行業的應用場景)全天候、跨地域、廣輻射的網絡金融服務體系也日臻完善,讓八閩鄉親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實時享受到優質、多元的金融服務。
截至6月末,福建農信電子交易佔比96.3%,位居全國農信系統前列。
在圍繞金融服務的渠道、場景等持續深入探索的同時,福建農信還針對客戶差異化的金融需求,不斷創新產品、升級服務。
在「中國茶都」安溪,安溪農商銀行推出了包括「茶農寶」「茶店寶」「茶企寶」等三個貸款產品的「茶三寶」系列產品,全面覆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流通、品牌推廣等環節,全流程服務茶產業發展。目前存量貸款客戶近4.2萬戶,金額約33億元。
在莆田,莆田農商銀行在福建省首創的「狀元紅兒童主題銀行」,不僅針對小朋友和家長的理財需求創新推出了「我愛我家寶貝成長基金計劃」「生肖存單」「星座存單」「未來郵局存單」等專屬金融產品,還為小朋友開設了「十二節財商課」,包括「小小銀行家」「理財小博士」「我是企業家」等培養兒童財商的系列活動,每場活動都人氣爆棚。
圖為莆田農商銀行兒童銀行在疫情前開展的活動。
創新的步伐還在延續,客戶的體驗感持續提升。
福建省農信聯社研發推出了「客戶經理掌上銀行」,實現「辦貸移動化、檔案無紙化、數據共享化、操作便捷化、服務綜合化」,帶來客戶經理「最多跑一趟」、客戶「一趟不用跑」的新體驗。
關鍵詞之「有為」:
穩健運營築牢根基
優化機制激發活力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防範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恆主題。
「100-1=0」——在南平農商銀行的企業文化精神中,這個公式尤為引人注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是南平農商銀行的合規風險及案防管理理念,意味著「在風險防控上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
這一理念在福建農信極具代表性。
福建省農信聯社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防範風險、促進合規為目標,健全福建農信合規管理組織架構、優化合規管理隊伍建設、完善合規考核激勵機制。2005年以來,福建省農信聯社共制定了301項涵蓋合規政策、關聯交易管理、授權經營管理、合規文化建設、合規審查等在內的管理制度。通過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合規管理、監督檢查體系,築牢了金融安全的「防火牆」。
行穩方能致遠。
狠抓風控、力促合規、穩健運營為福建農信的高質量發展築牢了根基。與此同時,不斷優化的體制機制則激發了福建農信的發展活力。
集中式科技平臺夯實發展基礎。福建農信在全國農信系統第一個實現全省數據大集中,建成覆蓋核心帳務、渠道服務、業務管理、辦公應用四大類別,包含121個系統的較大型銀行信息科技系統;初步構建起「兩地三中心」的災備體系架構,實現連續10年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無故障,軟體管理水平居全國農信系統前列。
集約式運營模式提升管理質效。福建農信改革傳統運營模式,建成了近百個席位、月接通量達18萬通的96336客服中心;搭建全省集約化運營平臺,率先實現全省授權業務集中作業,建成了以事後監督、遠程授權為主後臺中心,全省節約勞動力1800人左右,年節約勞動力成本3億元,在控風險、提質效、降成本、促轉型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良性競爭平臺激發工作活力。福建省農信聯社積極創新、完善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促進全省67家行社分類圍繞經營效益、轉型發展、質量、社會責任、學習成長、風險合規6大項35個子項指標,分類排出位次,計算得分,促進「比、學、趕、超」,大大激發調動了全省農信幹部員工的積極性,各項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
圖為寧德農商銀行金融助理上漁排調研水產養殖戶金融需求。
標準化選人用人制度提升隊伍素質。事業發展,關鍵在人。福建省農信聯社黨委堅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加大高素質優秀人才的招聘力度,截至2019年末,全省農信系統本科及以上學歷在崗正式員工佔比達到69.67%;建立全員學習制度、內訓師制度,僅2019年這一年,福建省農信聯社就舉辦了71期專題集中培訓項目,合計培訓8.5萬人天;建立省農信聯社機關新員工到法人行社工作學習鍛鍊、法人行社優秀幹部到省農信聯社掛職鍛鍊的縱向交流機制,員工的精神面貌、隊伍素質、履職能力大幅提升。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主任張鎮雄在接受《中華合作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五年來,福建農信不斷優化各項機制,「小法人+大系統」體制的優勢得以發揮,全省農信系統凝聚力、隊伍向心力、制度執行力、核心競爭力空前提高,營造了奮發有為的幹事創業氛圍。
波瀾壯闊十五載,乘風破浪正當時。
十五年的探索實踐、十五年的奮發有為、十五年的輝煌成就,正化作一面面飄揚的風帆,推動福建農信「艦隊」在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新徵程上破浪前行。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農村金融
主編/劉小萃 新媒體總監/李 博 製作/呂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