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劉慧)長江日報通訊報導《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在讀者、網友中產生強烈反響,「愚公精神不會過時」「新時代需要愚公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愚公精神」的呼聲在社會上掀起熱浪。3日下午,長江日報組織《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報導座談會,來自武漢高校的專家學者、教育界人士、中小學老師,發表了對報導本身的看法,更暢言愚公精神之於鄉村教育、之於新時代的意義。
與會者認為,教師是代際公平的建設者。記者要做時代風雲的記錄者,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大報導要有大決心,花大功夫。「走轉改」要堅決。記者都應該到新聞發生的地方,而不是材料發出的地方。生活是具體的,記者跟報導對象有多近,就有多感動。隔遠了,文章就難免抽象、乾癟!
時代需要更多的「愚公接力」
馮桂林。記者劉斌 攝
參加座談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體現了接續奮鬥的時代意義。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馮桂林說,新洲四中三位老師的「愚公接力」有多個特點,一是擔當性特點,體現了敢於「挖山」的勇氣。擔當是一種使命感,是一種困難面前毫無畏懼、挺身而出的可貴品質。如果沒有這種擔當精神,三位老師不會在學校艱苦環境下,自覺自愿地堅守下來。二是持續性特點,體現了「挖山」不止的精神。「愚公接力」的可貴之處在於,從持續角度,他們不因環境艱苦而遠走高飛,反而一個接一個回饋母校,每個人潛心教學,成績卓著,使他們的事跡得以傳承,精神得以傳揚。三是守正性特點,體現了「挖山」需要接續奮鬥的理念。他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目標守正,堅持師德為範。他們的理念堅如磐石,他們的守正更加具有說服力。引領性特點,體現了接續奮鬥的時代意義。品行品質具有典型性、感召力,才能成為引領。三位老師的事跡體現他們忠於職守的職業情操、育人為本的師者情懷、率先垂範的師德品行,具有榜樣的作用。
王今朝。記者劉斌 攝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當代中國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今朝認為,三位老師抵抗了市場大潮衝擊,立足基礎教育作貢獻,令人敬佩。對於中國發展來講,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基礎教育決定工人、農民的孩子未來發展前途。三位老師喜歡自己的工作,認為在這裡找到了人生價值和快樂,是職業操守的表現。中國在進步,每一代之間也必然會實現跨越,鄉村學生「要走出父母的時代」,就需要更多的像張利華、吳仲宏、尹奇兵這樣的老師指導,需要更多的「愚公接力」。
蔡金髮。記者劉斌 攝
新洲四中黨委書記蔡金髮說,新洲四中是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的市級示範高中,是稻田裡的中學,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四中現象,比如曾經有88對夫妻教師,從新洲四中畢業又回到新洲四中任教的有83人,堅守新洲四中工作年限最長的有37年,這也是新洲四中人奉獻精神、愚公精神的體現。堅持、堅守、守望山村教育,感恩母校,回饋家鄉,三位老師是新洲四中教師中的代表,也反映出整個新洲教育戰線默默耕耘的精神。我們新洲四中人還要繼續發揚愚公精神,堅守陣地,為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學生貢獻力量。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人生價值
愚公精神也是一種老老實實、接續奮鬥的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仍然處在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座談會上,大家認為,在我國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之際,不可避免地遇到許多艱難險阻,這就需要大力弘揚愚公精神,在接續奮鬥中砥礪前進。
劉文全。記者劉斌 攝
華師附小援藏老師劉文全說,「愚公接力」是力量的匯聚。教育事業需要一代代接力奮進。「愚公接力」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愚公移山是因為愚公有造福大眾的情懷,新洲四中師生用實際行動演繹當代教育愚公精神,選擇到偏遠鄉村學校從事教育,「為了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選擇留下」,是一種家國情懷,桑梓情懷,有了這種情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愚公精神溫暖而有力量。新洲四中上演「愚公接力」,具有感人的溫度和力量,正是前一代愚公精神的感召,吸引畢業學子們爭相返校,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助力鄉村振興。
張利華。記者劉斌 攝
新洲四中張利華老師說,從事鄉村教育,意味著甘於寂寞,樂於奉獻。農村的孩子更希望接受良好教育,但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從小就和城市孩子有很大差別,很多不良的習慣需要我們花更大精力去改正。我很欣慰我的兩位學生回到農村學校,他們在同輩中都是佼佼者。我們需要在接續奮鬥中砥礪前進,為把農村孩子帶到更廣闊天地而加倍努力。
吳仲宏。記者劉斌 攝
新洲四中吳仲宏老師說,總有人在問我們,這麼多年,怎麼留下來,怎麼堅持下來?我覺得,留下來是我的本心,是家鄉情懷使然。我的哥哥、弟弟、長輩,幾代人的母校都是這裡,我對新洲四中是有感情的。新洲四中培養了我,我也希望能為新洲四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尹奇兵。記者劉斌 攝
新洲四中尹奇兵老師的發言樸實而又真切。他說有同事、大學同學、我的學生跟我開玩笑,說我成名師了,我說我們不過是很多「愚公」中的一個代表。新洲四中是我的母校,一直受到當地人認可,我也見證了新洲四中的發展,同時,新洲四中也給了我很多平臺,讓我在平凡崗位上得到認可,讓我在這裡實現了人生價值。2019年我被評為市級優秀青年教師,今年我又被列入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我一直做著我的本心的工作,我來之前上午還在上課,通知我下午1點鐘在校門口集合,上省城來。我上完課就往這邊跑。這次的意外出名,成為網紅,只會成為我今後的一個談資,不會成為包袱。我是一個很樸實的人,今後仍是堅守一顆初心,繼續當好班主任,做一個好老師。
馬英。記者劉斌 攝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馬英說,華中師範大學培養了很多師範生,特別是2007年開始招收公費師範生,這些公費師範生回到家鄉,在基礎教育領域建功立業,對當地教育發揮非常重要作用,也成長為當地教育中堅力量。尹奇兵老師就是華中師範大學培養的一張亮麗名片,展示了一名師範人的風採。華中師範大學作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大學,以培育時代新人為使命,新洲四中老師的先進事跡,可以作為師範生培育的素材、案例,教育師範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事業觀,用自己的奉獻、愛心成就不平凡事業,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她希望新洲四中能夠與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交流合作,一方面請新洲四中老師到華師交流,另一方面送華師學生到新洲四中實習,讓大學生們在作風優良的新洲四中接受磨鍊。
為接力「愚公」創造良好的環境
為鄉村學校愚公式的教師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讓他們安心、樂業,成為與會專家、教育界人士的共識。
江建峰。記者劉斌 攝
新洲區教育局副局長江建峰介紹,為讓新洲更多愚公式的教師留下來,新洲區以黨建引領,持續加強教師師風師德建設;以政策引領,在政策制定和落實上,向農村學校老師傾斜;以感情激勵,定期到聯繫點學校開展調研和談心談話活動,解決老師後顧之憂,讓老師快樂工作、快樂生活。近幾年,新洲區教師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大幅提升,認真落實鄉村教師職稱評定政策,凡農村教師評聘,不參加考試;農村學校教師教育培訓優先,評先表彰優先;建立了困難教職工臺帳,困難教職工大病救助等實現全覆蓋。新洲區還爭取社會力量,修繕建設教師周轉房;對全區優秀教師每年給予重獎。
李益夫。記者劉斌 攝
武漢市教育局教師工作處副處長李益夫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將其作為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取得階段性進展。加大教師補充力度,推進教師交流輪崗,加強骨幹老師培養,實施職稱制度改革,關心關愛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今年我市出臺規定,鄉村教師職稱單獨申報,免測試,專項評審。提高教師待遇水平,鄉村教師符合條件的享受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骨幹教師補助。
程書雄。記者劉斌 攝
新洲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程書雄說,老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平凡堅守鑄就了偉大。新洲四中愚公老師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動。他們的話非常樸實,張利華老師說,「就算為了像我一樣的來自農村的孩子也要留下。」「自己不算什麼,有的老師堅守了30多年,教了一家三代。」吳仲宏老師說,「新洲四中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優秀的人。」尹奇兵老師說,「外界覺得我很傻很苦,我卻樂在其中。」鄉村教育需要這樣的愚公老師。正是因為他們的堅守,託起了農家子弟一個個的夢想,託起了一個個鄉村家庭的未來。隨著黨和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鄉村教育條件不斷改善,鄉村教育也會越來越有利於實現老師的價值,成為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
【編輯:戴容】
【來源:長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