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涿鹿之戰後,炎黃聯軍乘勢追擊,以摧古拉朽,風殘雲卷之勢,掃蕩了東夷集團,對於自動歸附的部落予以保持原部落面貌,對於不臣服的部落實施武力打擊,或兼併或制服。
華夏集團再次一分為二,炎帝再次回到故裡。經過多年的徵戰,炎帝聯合體中心部落的實力大不如前,那些早期被炎帝徵服而臣服於炎帝的部落,早早的顯示出了「風吹兩頭倒」的強大適應力,他們乘勢炎帝勢弱主動臣服於黃帝。
炎帝勵精圖治,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和恢復,力量有所增強。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炎帝要求已歸附黃帝的各部族重返炎帝聯合體。但各部族不同意再去歸附炎帝,仍然願意留在黃帝聯合體內。炎帝遂以「教訓」為由,武力進攻不肯聽命的各部族。這些部族哪裡是炎帝的對手,紛紛「抱黃帝大腿」,求關注求互動。為了維護「中央政府」的威嚴,作為聯合體首領的黃帝,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和炎帝協商溝通,另一方面也加強戰備。
可能是黃帝的外交口才不佳(那時候還沒有「外交官」),說服不了炎帝,戰爭還是爆發了,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之野擺開陣勢,你來我往幾個回合後,不相上下,一看天色不早了,雙方就各自收兵,另約時間再戰,直到分出勝負,炎、黃二帝有種不死不休的感覺。那時的先人們還是比較文明的,畢竟是文明發芽期,戰爭也就是「約架」,這種「約架式」的戰爭模式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是後話了。經過了三次「約架」,黃帝最終將炎帝擊敗。《史記·五帝本紀》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黍、稷、菽、麥、稻),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猛獸為圖騰的六個部族)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於炎、黃同出一源,都是少典氏的後代,同為華夏集團,因而戰後仍是哥倆好呀,幹一杯呀,但炎帝勢力已遠遜於黃帝。
阪泉之戰後,黃帝成為了「天下共主」,形成了以炎、黃為主體的華夏大聯合體,並逐漸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民族。標誌著各領風騷前三百年(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700年)的「英雄」們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也標誌著新的時代,新的「英雄」們即將到來。
對於炎黃二帝,大家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