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山西麵食歷史竟然這麼悠久。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成數十種的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
萬萬沒想到,山西麵食種類竟然這麼多。
麵食文化中有山西人簡單而又豐富的人生理解山西人的日常麵食可分為以下幾類:
蒸製麵食: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花卷、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麵烤佬佬;忻州五臺原平的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
煮製麵食:山西的煮製食品極為豐富,因其製作方便,又可湯菜結合,方便實惠,因此流傳甚廣。麵條類有扯麵、龍鬚麵、刀削麵、轉盤剔尖、刀撥面,包皮皮等。
你知道澆頭是什麼?
有一些朋友會問我:究竟什麼叫澆頭,什麼叫打滷呢?在辭海裡是找不到打滷和澆頭的意思,看看一些名家和飲食典籍的描述:打滷: 1、汪先生說過打滷是澆面的滷料,在太原有「素打滷」、「西紅柿」、「肉炸醬」和「醋調和」這「老四樣」。2、打滷分素滷、木須滷、三鮮滷、豬肉滷等,太原最正宗的打滷是「太原滷」,用香菜、黃花菜、臺蘑、麵筋、蝦皮、肉醬等調成。3、臺灣美食家梁瓊白的《中國面點》一書提到:打滷是以豬肉湯或羊肉湯煸鍋後加以口蘑、木耳、黃花、以澱粉勾芡,打上蛋花、澆上香油以提鮮。而不勾芡的清湯稱「兒滷」。澆頭:在《今日山西菜》書中一文寫道:澆頭--是指帶湯的菜餚或指各種烹飪方法不同的肉類。澆頭種類繁多,有蒜苔炒肉、蕃茄蛋、滷肉等。而麵條上的澆頭,配上了羊肉就叫羊肉麵,有炸醬就叫炸醬麵,加了口蘑黃花煮肉和湯就叫打滷面. 其實,澆頭又叫調和,是刀削麵調料的叫法。還有一個小資食家說:澆頭在北方稱為滷、上海稱為蓋澆、外國稱為醬。還有人認為澆頭是上海話,在西安叫臊子,在山西叫打滷。
說了這麼多
………………
那麼重點來了,今天的重點是麻食生片鍋
【你聽過麻食生片鍋麼?知道它的味道麼?】
作為山西人,如果沒有聽說過這道麵食,那麼小編我只能說你對山西還不夠熱愛,不夠了解。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那麼福利來了,今天小編作為一名地道山西人,就要跟你說說他的來歷了。
【來歷】麻食生片鍋是根據我國古典麵食「禿禿麻食」為前提而改進的一種新型麵食。它是元代飲善大臣忽世慧貢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道御膳。因忽必烈是蒙人,喜食羊肉,大多以羊肉為主來製作。在《飲善政要》中,記載著它的製作方法和食趣風情,是現今高檔宴席中必備的一道麵食佳餚。
【材料】其做法以剪刀面、羊肉為主原料,加以黃花菜、木耳、豆腐、番茄、蝦仁、綠色蔬菜等輔料特別製作,色澤豔麗、味微酸辣,器皿選用宮廷御用菊花鍋,更顯尊貴高雅。
【做法】詳見來這裡——晉韻樓大酒店(太原市體育西路188號),傳統手工麵食技藝傳承人孫恩普現場製作,可以現場觀摩。如果你能偷學到技藝,那麼一代美食大師就是你拉!我們期待您的光臨!
晉韻樓大酒店歡迎您。
到晉韻樓,品晉文化
點擊關注共享美食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