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開禧元年(1205),六十六歲高齡的辛棄疾聽說主戰派韓侂胄正積極籌劃北伐時,年邁的他精神為之一振,來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萬千便寫下了這首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萬軍之中擒其上將
公元1161年,21歲的辛棄疾率領手下2000義軍投奔以耿京為首的武裝部隊。併力勸耿京聯合南宋正規軍部隊,一同抗擊金兵。於是,耿京派遣辛棄疾奉表歸宋,宋高宗當即委任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天平軍節度使掌書記。正當辛棄疾返回之際,叛徒張安國襲殺了耿京,並且誘騙了一部分隊伍叛逃。異常憤怒的辛棄疾當晚便挑選了50名勇士,配備快馬鋼刀連夜奔向金軍大營濟州。
到了濟州大營後,辛棄疾直奔正在宴客的張安國,濟州眾人一時還弄不清楚情況,來不及反應,張國安就被辛棄疾綁在馬上,這時候濟州士兵才趕來,但是看到辛棄疾不畏懼的神色,都沒人敢動手。辛棄疾向濟州士兵說:朝廷大軍馬上就來了,誰願意抗金兵的,就到我這裡來吧。濟州士兵大多都是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號召,立即就有上萬人加入了辛棄疾,就這樣,辛棄疾大大方方的領著起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建康行營。軍民聞之皆夾道歡迎,辛棄疾被眾人呼為「神人」。
二、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以及在起義軍中的突出表現,使他名重一時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乾道四年,辛棄疾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見大臣們在延和殿對策。辛棄疾乘機談了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的人才,所持的觀點強硬而直露,不被朝廷採納。此後他還寫了《九議》和《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給朝廷,論述敵我條件,形勢變化,戰術長短,地形的利害,極為詳細。但可惜的是,當權者軟弱無能,不能善於聽取意見,最終只能使辛棄疾的努力付諸東流。嘉泰年間,宰相韓侂胄求功心切,急於對金開戰。然而辛棄疾認為南宋還未做好充分準備,需再等時日。由於政見的不合,辛棄疾再次遭到彈劾被貶官。果然,在開戰之後,南宋一敗塗地,不得不向金求和。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三、詩詞豪放、熱情洋溢、慷慨悲壯。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詩詞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因此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棄疾詩詞現存六百多首,其詩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裡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水龍吟·楚天千裡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永遇樂·千古江》)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此外,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抒情小詞,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最後抱恨而歿。辛棄疾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希望早日光復大好河山,他將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融入了詞中,最終成為了一位彪炳史冊的大詞人,人稱「詞中之龍」。
精彩歷史評說,盡在騎著毛驢讀書人的文章裡,歡迎關注,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