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
中國的小詞本來只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妓唱歌用的,但是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民間傳入士大夫文人之手,原本歌唱的小詞,不自覺便融入了他們的學識、修養和品格,於是小詞便有了新的境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詞不斷詩化的過程。至北宋蘇東坡,詞的詩化達到頂峰,詞擺脫了「詞為豔科」的牢籠,稱其「一洗綺羅香則之態」。
詞在蘇東坡筆下,變成了詩一樣的文體,可以言志,可以抒發自己的抱負。於是在婉約詞的對面,蘇東坡樹立起一桿豪放派的大旗。而南宋辛棄疾的詞更是被稱為「剪紅刻翠之外,別樹一幟」。故此世人以蘇東坡和辛棄疾為豪放派代表,二人並稱「蘇辛」。
既然兩人都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那麼兩人的豪放詞風一樣嗎?
答案肯定是不一樣的。
兩人雖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其人生遭遇、學識修養、理想抱負均不同,所以他們二人的豪放詞風肯定是不同的。
蘇東坡的豪放是一種超然豁達的心態,是一種曠達的襟懷。
這和蘇東坡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知道蘇東坡小時候讀到《漢書·范滂傳》,就立志要成為像範滂那樣的敢於為了理想犧牲生命的巨人。所以他的詞裡面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志意,直到被貶黃州之前。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出任密州太守時作的,也是蘇軾第一首豪放詞。詞的上片詩人自比三國時年輕英武的吳主孫權,描寫出獵的盛況和出獵者的英豪志氣;下片則以西漢名將魏尚自況,表達希望被朝廷重用,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心願。其渴望效力疆場、以身許國的豪邁激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其用世志意可見一斑。
然而,元豐二年,蘇軾被政敵攻擊,羅織罪名,扣上「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的帽子,被御史臺下獄。這就是歷史上震驚北宋的「烏臺詩案」。不僅如此,這次政敵下了狠手,羅列了的蘇軾很多罪名,想要置蘇軾於死地。好在曹太后幹預、連退隱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營救。終於蘇軾在入獄一百三十天後被釋放,貶謫黃州。
而這一次經歷給了蘇軾很大的影響,也給了他很多的思考。於是用世的志意逐漸被曠達樂觀的襟懷取代,雖然造福百姓、憂心蒼生的初心沒有改變,但是面對官場的貶謫、面對人生的風雨,他從容豁達多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詞的創作達到巔峰,所以他詞裡流露的是一種貶謫、失意後的樂觀和超然,是一種曠達的襟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首句就寫到: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也淘盡千古英雄人物。曾經的周瑜雄姿英發,但是此刻也不過是大浪淘盡的風流人物而已,已經過去多時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正如其在《前赤壁賦》中所寫: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真是一種曠達的襟懷。
但是,辛棄疾不一樣,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理想,把收復失地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他的詞裡面表現的全是他正面的志意,他幾乎每首(豪放)詞裡都表達了他要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志意。
所以辛棄疾的豪放是一種英雄豪傑之氣。
和蘇軾不一樣,辛棄疾出生在淪陷區,他出生時,他的家鄉就淪陷在金人之手有十年之久了。一個人的成長和環境是分不開的,我們說蘇軾小時候讀《漢書·范滂傳》就立志要成為範滂那樣的人;而辛棄疾自幼生長在淪陷區,他的祖父辛贊時常帶著他們一群兒童登高望遠,指點江山,培育他們的愛國情懷。這種是刻在骨子裡的,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辛棄疾一生都未曾改變他恢復中原的決心。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下,在侵略者的鐵蹄之下,一些人民不堪金人的壓榨迫害,奮起反抗。21歲的蘇軾剛高中進士,而此時同樣21歲的辛棄疾已組織起兩千多人的起義軍。山東有個更大的起義軍組織,領頭的叫耿京,於是辛棄疾帶著兩千人的隊伍歸附了耿京,耿京手下有十萬餘人。所以他在詞裡面寫到:壯歲旌旗擁萬夫。
但是後來耿京被一個奸細叫張安國的殺死了,而且還投靠了敵人。辛棄疾聽到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帶領一批五十人的小分隊衝進幾萬人的敵營,活捉了張安國,卻並沒有急著殺他,而是連夜把他押到南宋都城建康,然後在這裡將叛徒張安國斬首了。
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然而當他投奔南宋朝廷後,卻發現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恢復、醉生夢死。辛棄疾恢復失地、恢復中原的志意和理想到死都沒有實現。
辛棄疾在南宋的四十多年,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是被免官、閒居在家的。但只要被起用,他就要實現他的志意,想辦法恢復中原。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表面看朝廷對他重視,然而當朝者根本沒人聽他的。
他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一邊積極備戰。同時另一方面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他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北伐再次失敗。可是辛棄疾的意見沒人聽,就像他寫的《美芹十論》、《九議》等一樣。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並不重視。
令人更悲憤的是,寫下這首千古名篇不久,被一些諫官攻擊,辛棄疾再一次被免官。「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真是英雄的悲憤,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可憐白髮生。
1207年秋,辛棄疾再次被起用,但此時他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辛棄疾真是一位英雄豪傑!
所以,蘇東坡和辛棄疾雖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但兩人的豪放詞風是完全不同的。
蘇詞中更多流露的是貶謫、失意後的超然和豁達。蘇東坡的豪放是一種曠達的襟懷,一種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
辛詞中表達都是他正面的志意,是他恢復中原、恢復失地的決心,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內容。辛棄疾的豪放是一種英雄豪傑之氣!英雄的豪壯!英雄的悲憤!
(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