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不讀蘇東坡,老來不看辛棄疾。有人說:品蘇軾之詞,若清茶,一樽還酹江月。品稼軒之詞,若濁酒,一飲壯懷激烈。
在文學史上,提到兩宋文人,就不得不說「蘇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個字,其實就代表著宋代詞壇的最高水準。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
不過很多人都說辛棄疾跟蘇軾完全沒法比。因為蘇軾出自書香門第,詩、詞、散文、書法樣樣精通。而辛棄疾則是武將出身,大家覺得他的文學功底並不紮實。而且在詩詞的數量上兩人就有很大差異。蘇軾一生共有362首詞,2700多首詩存世;而辛棄疾詩基本已佚,詞作存世600多首,詩詞總量不及蘇軾。
但是僅憑作品的數量並不能判定誰高誰低,畢竟還是靠作品的質量說話。接下來分享兩篇文章,這兩首《西江月》都是寫自二人人生的低谷,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家。而且都是夜晚所做,一是秋風蕭瑟,一是夏雨滂沱。大家看看誰的文章更勝一籌。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北宋.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詞的開篇就是驚豔千年之語,「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短短12個字道出了人生的虛幻和時光的匆匆。第二句中詞人聽著走廊裡傳來響聲,秋風蕭瑟中,一股愁緒也爬上了眉頭,染白了兩鬢。詞人截取了秋涼、秋風、秋葉等秋日之景,將滿腔的愁苦寫得淋漓盡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句話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了,短短12個字,便概括了人一生的反覆無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南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做這首詞的時候,正在江西上饒閒居。在這樣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他在路上散步。飛雀、鳴蟬、蛙聲構成了一副美妙的鄉間豐收畫卷。
田間乘涼的人們在稻花香中說著豐收之年,就連青蛙也來湊熱鬧。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首創,令人耳目一新,若不是身臨其境是寫不出如此詩意之語的。
這首詞不僅表達了豐收的喜悅,更表達了辛棄疾樂觀的心態,在這樣的氛圍下,結尾的小橋好像是意料之中的出現,但是又那麼別出心裁,讓人讀完後會心一笑。
兩個頂級詞人,兩首《西江月》,兩種不同的人生感悟。有人喜歡蘇軾那個清冷的中秋夜,有人喜歡辛棄疾那個熱鬧的夏夜。不過如果說蘇軾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那麼辛棄疾借夜行消愁,就高下立判了。
即便如今已時過境遷,但是我們在二人的詞作中,仿佛依然能夠看到他們眼中所見,與他們遙遠而又寂寥的情感惺惺相惜,仿佛他們所經歷的,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深深契合。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辛棄疾的人生,讓人奮發。
如果想要領略蘇東坡和辛棄疾舉世無雙的辭賦風採,那麼我推薦大家讀一讀《辛棄疾詞傳》和《蘇軾詞傳》。
有人說,不讀蘇軾詞不知蘇軾的豪放中的憂愁,不讀辛棄疾的詞就不能評價蘇軾與辛棄疾誰高誰低。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詩人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蘇軾詞傳》,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在《辛棄疾詞傳》我們能讀懂辛棄疾那句「壯志飲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辛棄疾的詩裡表達的國恥家恨,常年徵戰沙場的他自是有一般文人所能相比的氣概。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除此之外,這套書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能說明熟讀詩詞的好處,不僅能提高我們自身文學素養也能提高自己的意境。只需要79就能把6本詩詞帶回家,真的很划算。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