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經濟目前正處於有史以來的最佳狀態。 波蘭的工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蓬勃發展,許多部門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失業率仍然很低。 波蘭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但近年來,工業和服務業明顯地出現了有利的發展趨勢。 雖然更多的波蘭企業成為西歐企業的零件供應商,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直接參與新技術開發。
一、波蘭經濟概況
波蘭的國民經濟分為以下領域:農業、林業(這些是第一產業)、採礦業、加工業和建築業、貿易、交通和通訊、建築貿易、縣域經濟、房地產(這些是第二產業)、科學、教育、文化、旅遊、醫療和社會服務、行政管理、司法和國防(這些是第三產業)。
如今波蘭是歐盟第七大經濟體。自1990年初,波蘭經濟經歷了從國有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而曲折的轉變。當時的巴爾採洛維奇計劃推行了經濟自由化政策。也正因為如此,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波蘭避免了重大動蕩。目前波蘭正以非常高的速度發展。2019年第一季度GDP增長了4%,2018年增長了5%。1989—2018年,波蘭GDP共增長了826.96%,是歐洲增長最快的國家。
圖1: 波蘭GDP增速
根據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波蘭被聯合國視為「高度發達」的國家。該指數納入了諸如預期壽命、公民受教育程度和學齡兒童預期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均實際GDP等因素。2018年,波蘭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65,在世界189個國家中居第33位。波蘭2017年的公共債務約佔GDP的50.6%,低於歐盟平均水平(85%)。波蘭的稅收和社保收入佔GDP的34%。
圖2: 波蘭國內生產總值
波蘭經濟在過去30年裡的平均增速為1.6%。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使波蘭有別於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在過去30年裡,波蘭發展了三個關鍵的經濟部門——農業、能源和製造業、服務業,是它們促進了波蘭的發展和繁榮。
二、產業的重要性
農業是波蘭最大的經濟部門之一(波蘭擁有歐盟第三大農作物種植面積),僱傭了12.7%的勞動力人口。然而,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農林漁業僅佔波蘭GDP的2.4%。農業部門主要是私營部門(約佔90%)。但值得注意的是,波蘭大部分農民是小型農場的所有者(小型農場最大為5公頃,佔波蘭所有農場的57%),只有7%的私人農場規模超過15公頃。 波蘭的第二大產業是能源、貿易和製造業。波蘭是世界第九大硬煤生產國,每年生產約5700萬噸褐煤和7800萬噸硬煤。波蘭是歐洲第二大煤炭消費國(僅次於德國)。波蘭的煤炭大部分都是在國內消費。可再生能源也是能源行業的一個重要部分。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的佔比都有顯著增長。除此之外,波蘭第二產業中最發達的是貿易和製造業(尤其是汽車、食品、冶金、機械行業,包括精密儀器、電子儀器、運輸工具、紡織和服裝業)。約31.2%的波蘭人(525.5萬名僱員)在這些行業就職。礦產開採和加工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如今波蘭的關鍵行業是汽車生產,佔工業總產值的11%、GDP的4%。波蘭是世界第23大汽車生產國和中東歐地區最大的輕型汽車生產國。2004年加入歐盟後,波蘭的汽車行業蓬勃發展。汽車行業的年出口額超過157億歐元(佔波蘭出口總額的16%)。第二產業實行混合所有制,國有企業佔總附加值的19.8%,私營企業佔80.2%(其中包括外資的16.6%)。其中最大的企業包括:波蘭國家鐵路(PKP)、波蘭銅業集團(KGHM,部分由國家控股)、波蘭國營石油企業(PKN Orlen)、天然氣企業(PGNiG)和波蘭儲蓄銀行(PKO BP)。另外,許多小型企業仍然由國家控股。 波蘭最大的經濟部門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為波蘭55.8%的就業人口提供了工作,共有946.1萬名員工,其中包括公務員、法官、警察、醫生和教師等。有趣的是,除了傳統的服務業,波蘭的旅遊業最近也有增長。儘管旅遊業是波蘭經濟的一個重要分支,但其貢獻仍被低估。1990年以來波蘭一直是旅遊勝地。加入歐盟後,遊客人數繼續激增。2017年,波蘭被視為世界第16大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2018年,波蘭的遊客超過1900萬人。每年的增長幅度在6%至7%之間。因此,旅遊業對波蘭的未來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多年來,旅遊業在波蘭GDP中所佔比例一直保持穩定。根據波蘭旅遊商會(Polish Chamber of Tourism)2005—2018年初的數據,這一比例約為6%。 2018年,波蘭對外貿易額再創歷史新高。出口額達2210億歐元,比2017年增長7%,進口額約2261億歐元(增長9.7%)。考慮到波蘭經濟環境中不可預測的重要因素,包括對外貿易和合作夥伴需求放緩、全球貿易放緩以及海關政策和英國退歐的不確定性,2018年取得的這一貿易額應該被認為是非常好的。 不過,進口量的增長是源於消費需求強勁、投資復甦和包括原油在內的能源價格上漲,這導致了商品交換可持續性的惡化。德國一直是波蘭的重要貿易夥伴。波蘭對整個歐盟的出口增長了7.4%(達到1776億歐元)。在德國經濟出現負面信號的背景下,市場銷售額的高速增長(9.6%)尤其令人滿意。在歐盟主要國家中,波蘭對荷蘭的出口也迅速增長,增長了約10%;對匈牙利增長了8%;對斯洛伐克增長了約9.5%;對比利時增長了13.3%。波蘭對其他歐盟以外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增長了7.6%(146億歐元),其中對美國的出口增長約12.5%、挪威約10%、南非約15%、以色列約8%、日本約14%。 波蘭與獨立國協國家的貿易額增長了8.2%,達到136億歐元。其中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增長了9.6%、與烏克蘭的貿易額增長了4.6%、與白俄羅斯的貿易額增長了約9%。除獨立國協國家外,波蘭對其他欠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出口額也略有變化(增長了0.5%,約151億歐元)。波蘭過去兩年(2017—2018年)的出口增長體現在最重要的以下幾個部門:鍋爐、機器和機械設備及其零部件(約10.5%)、塑料及其製品(約12.5%)、鑄鐵及鋼製品(約11%)以及礦物燃料(13%)。 另外,就進口增長率而言,鍋爐、機械和設備機械部件及其零件增長約8.5%、非軌道車輛及其零配件增長了11.2%、礦物燃料及燃油增長約40%。逆差水平最大的部門為礦物燃料及燃油貿易(48億歐元)、醫藥(約13億歐元)和非軌道車輛及其零件貿易(12億歐元)。
四、波蘭的就業
在過去30年裡,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趨勢也改變了波蘭的就業市場。波蘭農業的就業率不斷下降,服務業的就業率在上升。 20世紀90年代中期,多達350萬波蘭人從事農業工作,佔所有就業人口的22%。至21世紀,農業就業人數減少到250萬,2017年約為150萬。而這一切是在農業生產沒有下降的情況下發生的。這意味著,將小農場合併成大型企業的整合過程、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民後代逃離到城市的現象已經成為常態。 1995年,波蘭46%的勞動力被服務業僱傭,共670萬人。12年後人數達到800萬, 2019年達到950萬。在2000年,服務業佔就業的比重超過了50%,此後持續增長。服務業在就業中重要性的提高,是一個國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經濟現代化達到一定程度、企業與消費者關係穩定的國家的特點。
2017年和2018年,波蘭勞動力市場仍保持著這些發展趨勢。波蘭的企業仍然需要員工,並且有能力支付更高的薪水(平均工資為4951茲羅提,即1151歐元)。目前,波蘭就業人數為1662萬,失業率為5.6%(截至2019年4月),為近30年來最低。
圖3: 波蘭的失業率
結論
歐盟統計局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波蘭正發展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工業佔比26.3%,是歐盟排名靠前的國家之一。波蘭中央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未來其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事實上,2018年是波蘭工業的豐收年,是自2011年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推動波蘭製造業增長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歐元區國家的良好工業狀況。這些國家是波蘭產品和半成品最主要的接受者。2019年1月的PMI指數為48.2,高於2018年12月的47.6。這無疑增加了歐洲對波蘭企業生產的零部件的需求。這樣一來,不僅工業銷售額增加,出口額也同時增加。 當然,波蘭經濟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官僚主義過度、法律不明確、對公民施加的高額管理成本,以及不夠發達的基礎設施導致的企業經營困難。此外,企業往往會感到人手不足,而且投資規模仍然太小。為避免這些困難阻礙經濟增長,必須降低監管風險。否則,這些企業將繼續以受到眾多限制的方式進行投資。 (作者:Joanna Ciesielska-Klikowska,翻譯:王奕晴,校對:馬駿馳,審核:劉緋)
***中國-中東歐研究院非盈利有限責任公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於2017年4月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註冊成立,是中國在歐洲首家獨立註冊的新型智庫。中國-中東歐研究院搭建起依託中東歐國家學者的學術研究網絡。本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是這些學者的原創研究成果。微信公眾號所發布的信息,目的在於加強對中東歐國家的認知,促進學術交流,但不代表中國-中東歐研究院的立場。***
歡迎訪問中國-中東歐研究院網站:www.china-cee.eu
獲取原文英文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