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設的一個熱門話題。就目前理解來講,智慧城市是指利用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有關的智慧技術(含傳感技術),改進城市的治理,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並解決城市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等城市問題。
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9月,我市即被列為全國首批20個智慧城市試點之一,起步早,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其他先進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市智慧城市建設依然存在諸如數字政府建設較為緩慢、部門信息條塊分隔形成了數據孤島、項目投入和建設機制仍不夠完善、複合型人才十分緊缺等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因此受到制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位化智能化水平。這也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智慧城市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智慧城市不斷落地生根,中國城市正加速邁向全場景智慧,未來城市將無處不智慧。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如何繼續建設城市大腦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是新時代發展賦予惠州新的歷史使命。
建設掌上政府
強化頂層設計,讓智慧城市建設更具前瞻性引領性
動動手指,就能辦社保、取公積金,甚至還可下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核准證書;城市健康綠碼在手,通行無憂;在網上預約掛號,打開手機地圖,獲得前往醫院的最優出行方案、最快到達的公交車……這些發生於惠州的真實生活場景,正是「十三五」期間,我市用數字創新激發城市發展活力的真實寫照。
數字政府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以來,我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按照「數據上雲、服務下沉」的總體思路,充分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推進行政方式創新、優化行政服務流程,建立了「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灣區通辦」便民政務服務平臺(終端)、廣東省大數據中心惠州分節點需求管理等政府系統,進一步增強數字政府支撐能力,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
雖然,我市智慧城市建設已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對比廣東省其他先進城市仍存在不少差距。「我們在深圳和廣州都有分公司,很多在其他城市已實現網上辦理的業務,但在惠州還沒實現。」「疫情以來各辦事大廳的預約號明顯匹配度不夠,有些一號難求,有些又有剩餘,建議通過大數據來適當調節各辦事大廳的業務承載量。」這是不少企業的感受,反映的正是惠州智慧城市建設差距所在。
在中國信息化研究與促進網上公布的《2018-2019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影響力評估》結果中,全國地級市排名前50的地級市中廣東省佔6個城市,其中惠州分數排名第26,相對靠後。
「總體架構方面,建設統籌和認識深度仍不夠。」惠州學院大灣區惠州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餘學軍認為,雖然我市早在2013年9月就被列為全國首批20個智慧城市試點之一,但多年來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性規劃方面有所欠缺,沒有制定統一的規劃管理標準以及基礎技術的支持,信息共享、數據獲取以及更新機制等都缺少科學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構架,仍處於分散化、條塊化、割裂化的發展階段。
餘學軍指出,智慧城市的管理將需要很多城市基礎數據,環保、水文、汙水、交通、消防等需要大量的傳感設備去獲得城市的基礎性數據,數據準備程度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根」,而目前我市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基礎數據還很薄弱,需要傳感設備獲取的具有城市感知力的數據很少,這方面的硬體仍然欠缺。
餘學軍認為,惠州應該強化頂層設計,做實布局謀篇。一是注重早期探索、理論研究支撐,保障智慧城市建設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南京、杭州從創新城市管理出發,早思考、早動手引入專門科研機構和專業開發團隊,充分保障智慧城市領域的智庫支撐,積極與高端研究機構開展城市大數據等課題研究,持續引領智慧城市建設。
與此同時,還要注重總體思路框架,保證智慧城市建設的合理性和包容性。他舉例,深圳對未來的智慧圖景有清晰描繪,深圳實現了6個一,即「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依託數位化方式連接貫通政府各部門的業務系統,政務數位化不斷升級。在基礎數據方面,2020年,深圳規劃建成4.6萬個5G基站,成為全國率先實現5G基礎設施全覆蓋和獨立組網的第一城,助力自身走向產業智能化、技術全面領先的創新高地。「這些都是惠州需要去學習探索的好案例。」
推動應用落地
打通部門數據壁壘,避免重複建設
高品質城市離不開智慧化管理。作為一座擁有近500萬人口的製造業大市,惠州如何為企業生產和市民生活營造安全環境,依託數位技術智慧城市無疑成為防護利器。
在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智能指揮中心,上百塊屏幕、十餘臺電腦實時滾動顯示著惠州轄區內所有主幹道的交通實況。這是全市公路的「天眼」和「神經中樞」,是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做好交通安全形勢分析研判的重要信息平臺。在交通領域,我市已建設惠州市綜合交通網絡運行協調與應急調度中心,從大屏幕上可以調取相關的交通數據、現場畫面。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市已建成「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的智慧城管—網格化治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一級平臺,並由7個縣區政府建設二級平臺系統。
經過多年的積累,全市已構建700多個部門及行業的政務應用子系統,這些為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和建設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然而,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雖然城管、交通、公安、應急等部門都有各自的數位化系統,但各大平臺之間的數據卻不可以相互互通,處於割裂狀態。
數據的開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的數據治理能力,是地方營商環境的體現,但這也是我市一大軟肋。我市已建成政府數據開放平臺,但根據《2018年中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報告》,惠州排名第26,佛山排名第6,東莞排名第8,對比周邊城市數據開放程度,惠州顯然仍有很大差距。
在2019年由市領導牽頭開展的《如何加強惠州智慧城市建設》專題調研中就提到,目前我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管理上,仍處於傳統管理的模式之下,以部門為主體,並沒有真正打破部門邊界,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沒有一項基本成型的、有效的智慧城市管理機制;技術上,仍處於管理為技術服務的階段,管理觀念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節奏,技術的應用沒有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無論是面向政府的交通、安防、政務,還是面向市民的教育、醫療,各個領域之間都是分散化管理。如果各系統互相獨立,數據資源無法實現共享,軟硬體基礎設施不能集成在一個框架之中,那麼這樣的智慧城市就如同『四肢發達卻頭腦簡單的莽漢』。」餘學軍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並不是簡單的系統建設,而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管理模式的優化,甚至是城市資源的重組,是對原有管理模式的衝擊。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惠州如何打破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
杭州的經驗做法值得參考借鑑。如杭州城市大腦「五三一」架構,即「五個一」(一個大腦、一個中樞、一張網、一個庫、一朵雲),「三個通」(政府市場互聯互通,中樞、系統、平臺、場景互聯互通,市區部門互聯互通),構建「一個」縱向到市縣(區)、橫向到各部門的、各領域的、新的城市基礎設施,進而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智慧城市與數字城市之間的區別在於,智慧城市是全場景智慧,不是一時一地的局部創新,不是孤立應用,而是隨時隨地的全流程聯動、多方面融合貫通的聚裂效應,是一種『大智慧』。」餘學軍認為,現在的技術足以支撐智慧城市的建設,但是在行政體制當中,有各條線的行政命令,有各種各樣的法規,導致城市治理不能橫向打通,給技術應用造成障礙,打破部門壁壘與體制性障礙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
餘學軍認為,不僅要打破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惠州還應促進商業數據與政府部門數據多維融合,和美團、餓了麼、滴滴等APP平臺取得合作,利用APP平臺的數據流,可以給智慧城市規劃、智慧交通等提供研判參考和決策依據。
「與此同時,惠州智慧城市建設要避免重複建設、重複投入和資源浪費問題。」餘學軍認為,惠州正在加大智慧城市建設步伐,通過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對城市進行重塑和再造,但需要超前規劃,避免重複建設問題。
他舉例,惠州正在構建的「豐」字形大交通,就應該按照智慧城市標準建設,比如道路上的燈杆,可以參考龍崗等一些智慧城市,建成智慧燈杆,搭載智慧監控系統,並將監控數據傳送至統一的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對道路區域實行實時監控,嵌入5G設備,融合5G基站的功能。
發展智慧產業
借力科技龍頭企業,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只是運行一個小的項目,項目涵蓋廣、涉及領域多、項目規模大、資金投入高等特點都促使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多方參與才能完成。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北鬥、雷射、半導體、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與物聯網等智慧產業基礎已經形成,但在智慧城市建設解決方案方面的龍頭企業卻顯得非常薄弱,相關領域的拔尖人才相當匱乏。
在2019年由市領導牽頭開展的《如何加強惠州智慧城市建設》專題調研中就提到,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方面,項目投入和建設機制仍不夠完善。當前,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仍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缺乏明確的商業模式和運營長效機制。一方面,智慧城市投入大,造成財政壓力大,部門間資金分配機制方面也不夠均衡,不同部門信息化投資規模差距較大,各行業、領域的信息化建設進度不一。另一方面,難以激發社會力量來共同參與建設,不利於推動項目的整體建設和後續的運營。
他山之石,或可以攻玉。縱觀國內眾多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均需要大型的科技型企業助力。如深圳,藉助華為、騰訊、平安等科技巨頭的創新力量,打造成為了全國智慧城市的標杆型城市;杭州,則依託當地的科技龍頭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了「城市數據大腦」的核心,探索出大城市治理數位化的杭州方案。
在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方面,杭州「城市大腦」建設以市場化運營為理念,成立混合所有制的「杭州城市大腦有限公司」,由市國有企業控股,社會企業和研發團隊參股。南京正在積極籌備成立南京大數據管理公司,負責項目的具體運維管理。「正是鼓勵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鼓勵多方參與,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杭州、南京等智慧城市建設才保障了活力和持續動力。」餘學軍表示。
在餘學軍看來,惠州智慧城市建設要避免政府大包大攬,應該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政府要敢於把自己的投入,轉化成對市場的支持,積極鼓勵企業參與。」餘學軍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所需資金巨大,涵蓋投融資、建設、運營、監管等過程。傳統的政府自建自營模式已經遠不能滿足投資需求,更多的資金需要由企業和融資機構去籌措,將市場機制引入惠州智慧城市建設是必然選擇。
根據《智慧城市行業與市場調研報告》,2019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規模超過9000億元,未來幾年將保持較快速度增長,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3萬億元。餘學軍認為,惠州借智慧城市建設機遇,以創新驅動智慧產業、政務、民生各領域發展,依靠創新匯聚融合高端要素、高端人才、多元資本促進智慧產業發展,讓更多本土智慧產業企業參與惠州智慧城市建設,實現良性循環。
4版、5版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黃岸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