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潮頭立》用16分鐘的體量展現了深圳40年發展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立論高屋建瓴,強大班底高效協作呈現電影大片質感,聯動「深視頻」進行融媒傳播,堪稱講好深圳故事的範本。
文|葉實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的時間裡,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變成了國際性大都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精彩縮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在40年的發展中始終勇立潮頭,逐步從「先行先試」走向「先行示範」。
而作為深圳發展忠實的記錄者與見證者的深圳廣電集團,也秉承了深圳敢闖敢試的城市精神,砥礪創新,為新時代深圳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輿論支持,也為觀眾輸送了海量的優質精品內容。
時值特區40周年大慶,由深圳廣電集團打造的獻禮特區40歲生日專題片《敢向潮頭立》,用豐富的影像語言,濃縮和再現了深圳的崛起之路,透視深圳奇蹟背後的底層邏輯。
從最終成片來看,《敢向潮頭立》不負獻禮片的應有品質,其16分鐘的影像表達緊扣主題、選材得當、邏輯謹嚴、敘述平實、視聽新奇,濃墨重彩地點染了深圳40年的浩蕩歷史、恢弘現在和可期未來,可謂當下政論片創作中融思想性、藝術性與傳播性於一體的典範。
《敢向潮頭立》播出後,收到了良好的收視與口碑反饋,其中,該片在《深視新聞》播出當晚節目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排名第5,其網絡觀看數據也很亮眼,截至10月15日,視頻內容全網閱覽量超過500萬,#燃情大片獻禮深圳#話題閱讀量超過40萬。
同時,「深圳衛視深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發布「40周年慶典明天揭幕 16分鐘燃情大片獻禮深圳大日子」一文閱覽量已超過75萬,創歷史新高。並有上千人在公號留言,紛紛表達對深圳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感。
立論高屋建瓴
「五位一體」結構分明
從類型劃分角度說,《敢向潮頭立》屬於典型的政論片。立論是政論片的核心與魂系,在創作構思之初,《敢向潮頭立》主創就在省市領導的指導下,確立了明確的創作方向,「響亮回答深圳經濟特區因何而生、因何而立、因何而興、向何而去」就是《敢向潮頭立》全片的基本論點。
圍繞這個立論,《敢向潮頭立》綱舉目張,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區實踐」的創作主線,以「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新發展理念」、先行示範區「五大戰略定位」等理論框架進行結構布局,論述層次分明,論據全面翔實,突出樣本與典範,將深圳40年發展過程中一個個歷史的高光時刻徐徐鋪陳,氣象闊大,具有很高的政治站位。
值得一提的是,《敢向潮頭立》對於深圳40年發展的書寫,並非是平均主義式的筆墨分布,主創在內容比重上大膽破局,將40年反映特區建設者篳路藍縷、敢為天下先的篇幅更加精煉,而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深圳建設則從容鋪展,重點表現了黨中央為什麼創立經濟特區,特區給全國的改革創造了哪些經驗,從而讓整體結構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而在風格上,《敢向潮頭立》可謂大開大合,一方面其承續了政論片特有的雄辯與理性,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國內與國際等多重視野中展開闡述,縱橫捭闔、高屋建瓴,以大氣磅礴的風格有力地證明了深圳奇蹟為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光輝傑作。
另一方面,《敢向潮頭立》又不乏一葉知秋式的平民視角和個體表述,片中選擇了大量基層幹部、民營經濟代表出鏡,如水汙染治理幹群代表、扶貧幹部代表、香港青年創業者等,他們的同期聲講述為全片平添了親切自然的感染力。
形象化的視聽修辭
呈現電影大片質感
政論片離不開說理與議論,這既是其特點又是創作中的難點。對於如何將厚重深刻且抽象生澀的政治話語轉化為觀眾看得懂、聽得進的影像表達,同時又不折損其理論深度,《敢向潮頭立》進行了大幅度的美學語法突破。
在創作中,《敢向潮頭立》將「好萊塢式大片」作為自身的畫面要求,融入美學思維的航拍鏡頭,以上帝視角呈現了深圳城市符號和地標的視覺奇觀,通過典型城市意象的巡禮折射深圳40年的建設成就。同時,豐富的橫搖鏡頭、縱搖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鏡頭和延時攝影,令該片視覺元素飽滿,充滿律動感。
如對於林立高樓的影像呈現,該片沒有採用中規中矩的固定鏡頭或機械的推拉搖移,而是以帶有弧度的升降鏡頭進行表現,令城市元素有了「熟悉的陌生感」;再如,在講述「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時,伴隨著高鐵「穿屏而過」的轉場,鏡頭從象徵農業文明的古城樓上徐徐升起,遠處流光溢彩的城市文明逐漸清晰,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在此一目了然,這個精彩的鏡頭調度也成為該片用視聽思維完成敘事與表意的絕佳例證。
對於這樣一部時長僅16分鐘,又需要濃縮深圳40年發展成就的政論片來說,高密度的視覺信息對剪輯技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敢向潮頭立》的蒙太奇語言則可圈可點。
如片頭部分,當解說詞說到「深圳特區應運而生」時,驚濤拍岸的畫面與開山劈嶺的影像修辭巧妙縫合,再如片中代表青年文化的滑板、跑酷、街舞、扔學士帽、color run等視覺元素以相同動勢的鏡頭組接,盡顯「零度剪輯」的魅力。
同時,該片也大量使用了相似體轉場、主播播報或者民歌小調等聲音轉場技巧,進一步強化該片輕快明朗、流暢利落的剪輯節奏。
此外,《敢向潮頭立》片頭大氣磅礴的動畫三維特效,由深圳點石數碼操刀,集聚業內最頂尖高手,營造了其電影大片的美感。
如開篇部分講述「潮起珠江,風起雲湧」時,該片用動畫呈現了一艘帆船在大海中乘風破浪,其後「平地起高樓」的視覺圖景也被形象化展現,寫意的手法讓該片頗具靈韻和詩意。
同時,片中綠皮火車從印滿時代新聞的老報紙中呼嘯而過的場景,以及綠皮火車變身高鐵的鏡頭,均體現出技術美學對於該片創作的賦能。
從聽覺元素上說,該片的設計也很精巧,如除了畫外音的解說之外,片中也適時的出現同期聲,增加了片子的紀實性和感染力。
音樂層面,著名音樂人王備為該片全新打造了精彩配樂,片中插入的廣東鹹水民歌的演唱,不僅構成了情緒與節奏的緩衝,也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而片尾的大合唱《再一次出發》,在呼應主題的同時,將全片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強大班底高效協作
匠心打磨獻禮大片
儘管只有16分鐘,但《敢向潮頭立》搭建了一個強大的製作團隊,通力協作,保障項目的順利推進,其合作機制也給此類項目的操盤提供了借鑑。
該片由深圳廣電集團融媒體中心時政新聞中心副主任何軍擔任總導演,由資深撰稿王俊擔任總撰稿,集合了深圳廣電集團融媒體中心與衛視中心的優秀紀錄片導演王芳、周銳華、葉安強、湯妙共同組成導演組,並搭建了從前期到後期的7個小組:創意拍攝組、航拍延時組、特技航拍組、常規拍攝組、剪輯組、特效組和資料組,各小組分工明確、協作高效。
自2月項目啟動以來,《敢向潮頭立》導演組就夜以繼日地進入到緊張籌備中,查閱資料、梳理素材、精選場景、敲定拍攝對象,並製作了詳細的分鏡頭劇本。
將深圳40年的發展,高度凝練在16分鐘的時間裡,文稿必然要經歷反覆修改打磨的過程,若按照先寫文稿再拍攝的傳統製作路徑,必然會延誤周期。因此,該片導演組果斷決定採用拍攝和文稿同步推進的方式,在搭建完成全片結構之後,立即啟動拍攝工作。
由於拍攝階段細分為多個不同的小組,《敢向潮頭立》採用多組同步、統一風格的方式,歷時42天,參與人員多達700多人,積累了多達34 T的素材。
進入剪輯階段,面對浩繁的素材和隨時需要優化的文稿,為保證後期環節按時高質量的完成,剪輯組、特效組分工協作、多組輪轉,總導演親自坐鎮後期機房,嚴格把關從畫面選取到音樂編輯乃至調色等各道工序。
可以說,正是源於強大製作團隊完美主義的匠心打磨,《敢向潮頭立》最終呈現了能夠代表深圳廣電水準的獻禮片。
聯動「深視頻」融媒傳播
助力主流話語最大程度抵達用戶
如何適應當下新的媒介語境,在高品質內容生產的同時完成對用戶的抵達,是網際網路時代政論片乃至所有重大題材內容創作需要回應的新命題,《敢向潮頭立》在融媒傳播方面也進行了全面突圍,對政論片傳播也提供了一種創新視角。
除在電視端播出外,《敢向潮頭立》還將上線到深圳廣電集團開發的電視大屏融合新應用「深視頻」中,「深視頻」專區是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進行融合媒體大屏推廣、聯合開發、網臺互動的一次有益嘗試,該平臺集成了以深圳衛視為主,覆蓋全集團的精品節目,是在新媒介環境下深圳廣電集團探索內容臺網融合傳播的有力載體。
事實上,除「深視頻」外,深圳廣電集團已經構建起了一個「壹直深愛」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壹」是指深圳廣電集團官方媒體伴隨客戶端「壹深圳」,其功能涵蓋了深圳本地新聞及國內外時事熱點資訊;「直」是指深圳廣電集團垂直新聞客戶端「直新聞」,主要提供國際政經、安全防務方面的相關內容;「深」即「深視頻」,「愛」則是指深圳廣電集團旗下的廣播官方客戶端「深愛聽」。
依託「壹直深愛」這樣的龐大融媒體傳播矩陣,《敢向潮頭立》在大小屏聯動,長短視頻結合的融媒體傳播中,實現了最大程度的用戶覆蓋。多渠道推廣、立體化傳播,並經由網絡自來水的裂變式發酵,將助推這部品相上乘的政論片獲得最佳的輿論熱度,該片也成為政論片探路傳播規律合適的案例。
整體而言,《敢向潮頭立》是當下用影像語言講好深圳故事的範本,其有效兼容了氣壯山河、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描繪與一葉知秋、小中見大的個體情懷表達,兼具深度、高度與貼近度,並藉助「深視頻」平臺有效完成了融媒傳播,為宏大敘事型政論片的創作與傳播進行了有益探索。
來源|看電視
監製|桂桐
編輯|袁慧嶠(見習)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立意開掘、美學突破與融媒傳播,《敢向潮頭立》的政論片創新三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