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我市交出一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成績單
揚帆灣區風正勁 勇立潮頭踏浪行
鶴山工業城。江門日報特約攝影師 陳立武 攝
江門人才島環島公園示範段。周華東 攝
全市開辦企業實現一天辦結,開辦企業便利度走在全省前列。蓬江區市場監管局供圖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代的發展,不會辜負那些努力奔跑的追夢人。
「今後五年,我們要致力『興業惠民、治吏簡政』,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實施創新驅動,深化改革開放,增進民生福祉,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16年12月8日召開的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應武向全市幹部群眾,發出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號角。
藍圖令人鼓舞,號角催人奮進。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江門全市幹部群眾逐夢前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平穩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大關,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5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500家;累計引進超億元項目600多個,交通投資超650億元,民生投入超1000億元,市場主體超過52萬戶……經濟的硬核力量不斷增強,民生的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成績單。
揚帆灣區風正勁,勇立潮頭踏浪行。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和廣深「雙核聯動」重大歷史機遇下,江門良好的交通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和營商環境優勢日益凸顯,承擔起了為全省發展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的責任重擔,正加速向先進位造業強市、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沿海經濟帶開放高地、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宜居宜業宜遊高品質城市的五大發展目標邁進。
一江春水匯灣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江門,正以灣區最大黑馬的姿態,奔跑向前、奮勇爭先,未來一定能能如浴火鳳凰一般,重振五邑雄風。
江門日報記者 肖開剛
A 產業崛起
六大千億產業集群
正加速形成
堅持以工業立市為根本,推動產業向集聚化、規模化、中高端邁進,努力實現爭先進位,是近年來我市經濟工作主要思路和目標。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我市奮力打造高水平的產業發展平臺,為優質項目的引進、培育和發展提供載體。「1+6」核心園區不斷提質升級,全部納入國家開發區目錄。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建設的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範區、珠西新材料集聚區、深江產業園(含大澤、司前園區)、臺山工業新城拓展區、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拓展區五大萬畝園區,也全部納入了省產業園政策範疇,將成為我市改革創新排頭兵和實體經濟增長極。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市積極擁抱大灣區新一輪產業轉移熱潮,先後實施「招商引資突破年」和「項目推動落實年」,全市各地集中精力面向先進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各地項目引進、落地喜訊不斷傳來。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市累計引進超億元項目600個,德昌電機、優美科、創維顯示、中信赤坎古鎮、華僑城古勞水鄉等一批超20億元優質項目紛紛落地。
在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下,我市相繼出臺了「民營經濟十二條」「實體經濟新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等一系列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助力現有產業升級。臺山核電、中車廣東、海信集團、大長江、無限極、維達、天地壹號等大企業紮根江門、茁壯成長。全市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大型企業發展到7家。
載體建設強支撐、項目引進添動力、政策保障促發展。新材料產業、文旅業、大健康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六大千億產業集群正加速形成,推動江門實現經濟發展質級的躍升。
B 創新引領
高企數量突破1500家,3年增長逾300%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創新是引領未來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與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為此,我市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打響「院士牌」「大科學裝置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牌」等「三張牌」,積極對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把江門人才島打造成為引領江門創新發展的「未來之城」,圍繞重點產業推進產學研合作,引入國內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科技資源,共建綜合性研究院、研發中心,積極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經濟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啟動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出臺了「江門科創十條」、人才強市「新四十條」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16年江門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為357家,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下,2017年首先發力,增加到730家。2018年又大幅增長到1240家。2019年保持高速增長突破了1500家。短短3年時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逾300%,增速連續排名珠三角首位。
江門高新區作為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向科技創新治理和創新驅動發展轉變邁開了堅實的步伐。在全國156個國家級高新區排名中,江門高新區持續提升。
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是珠江西岸唯一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我市大力支持實驗站加快建設,並積極延伸大科學裝置的輻射帶動作用,謀劃建設中科院·中國(江門)國際科學小鎮。我市還加強與院士合作,建成11家院士工作站。推動五邑大學高水平理工大學建設,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共建「數字光晶片聯合實驗室」,與港澳8所院校合作不斷深化。
此外,隨著全國小微雙創示範城市創建工作的深入推進,並在去年以全國第2名的成績正式獲得「示範城市」稱號,全市已擁有國家級小微雙創示範基地2個,省級小微雙創示範基地9個,市級小微雙創示範基地24個,基地總建築面積超過244萬平方米,進駐企業超過1.12萬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濃厚。
C 改革奮進
「三制」改革打造
全省一流營商環境
推行「兩無兩藏」(無收費、無門檻,藏富於民、藏富於企),打造更加優質高效、充滿活力、公平和諧的發展環境,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向全社會發出的鄭重承諾。
為此,我市大力推進「三制」改革,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涉企收費在珠三角內收費項目最少、收費標準最低,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營商環境。其中深化清單制改革,把政府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推進委託制改革,把該放的權放徹底;試行承諾制,把便民利企措施做實做到家。「全國首創、廣東標杆、江門特色」的放管服改革江門樣本,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全市開辦企業實現一天辦結,開辦企業便利度走在全省前列。市場主體從27萬戶增長到52萬戶。
截至2019年底,我市累計已有超300個項目採用承諾制,項目前期工作平均提速1—2個月;共辦理涉及商事制度改革事項業務78585宗,惠及企業70726家,累計至少為企業節省63.32個工作日,壓減率49.18%,減少申請材料16.24萬分,壓減率28.71%;已在全省統一的網上中介服務超市系統發布項目採購公告2968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去年,我市還在全省首推商事登記「微信+智能化審批」,電子證照應用全面鋪開,全市開展企業開辦一天辦結。高標準推進「數字政府」綜合改革試點,「政務上雲」「指尖辦事」「不動產登記交易集成服務」等工作在全省排在前列,政府數據開放指數在全國排名第11,全市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72%。
營商便利化改革也呈現出了明顯成效。全市市場主體總量2013年只有20.65萬戶,至2016年,3年內也只增長至27.6萬戶,但是到2019年底,我市的市場主體總量已經突破了52萬戶,在全省排名第六位。近3年的增長速度可謂迅猛,其中僅去年就新發展市場主體超過7萬戶。
隨著一系列重磅改革舉措的推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估報告顯示,江門改革熱度指數排名全省第1、全國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