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為何燒香都是三炷,三炷香又有什麼含義呢?

2020-12-18 朝運萊傳統文化

古往今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們做的相同的事情就是過年過節都要拜神拜祖先,而怎麼拜呢?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每次拜的時候都是需要燒香,你只是知道燒香,只知道一次要燒三炷香,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要燒香,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嗎?

相傳,燒香這個習俗起始於周朝,人們生煙祭天,也稱「煙忌」。「煙忌」指點火生煙,以香菸祭神。是依據「火曰炎上」的特性使神明韻享祭品(火曰炎上指火在燃燒時發光放熱、蒸騰上升的現象)。人們通過燒香的方式向神明表示著尊敬,這是一種人與神明溝通的一種渠道,也是一種禮儀。但是人們燒香都是燒三炷香這是為什麼呢?又有何含義呢?就讓易文老師為你解惑吧!

香在佛教中被稱為「佛的信使」,在道教中一般都是都是燒三炷香,當然也有一炷香的,一炷香代表著一心一意的敬人祖。三這個數字好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含義,比如三顧茅廬、三人行必有我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等等。其實這裡的「三」不是一個具體的量詞,而是一種「極大」的詞。而在這裡「三」指天、地、人或是佛、法、僧。上香時第一根香敬蒼天,希望老天爺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第二根香要敬大地,希望大地保佑人們平安;第三根香呢就是要敬我們的先祖了,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夠保佑後代,其實這三支香也表達了一種對先祖的懷念和感恩。

在道教中還講究著「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這是什麼意思呢?香分兩種,一種是殿主燒香,此為立香,以三炷為準,插於香爐中,支香要插直、插平,彼此之間的距離要平等,每一炷之間的距離以不過寸寬為合格,也有著誠心的意思。另一種香是壇主拈香,此香味檀香,這種香及其講究,要求每柱香長短粗細的長不過寸,粗不過分。

燒香時要心平氣和,亦要心地正直,要存心,這也是燒香的基本規矩。燒香作為一種心裡寄託,善男信女們常常祈求升官、錢財、姻緣等這也無可厚非。但你知道嗎是它的本意並不是這樣,在佛教中香代表戒、定香,燒香是提醒我們戒和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炷香也被稱為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表示在佛的面前表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夠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夠得到智慧。

你還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和傳統文化小知識嗎,請關注朝運萊,易文老師將持續帶你領略不一樣的國學文化。

相關焦點

  • 燒香時為何要燒3根?三炷香代表著什麼?學問大著呢
    時至今日,佛教在我國已經成為了信徒最多的宗教,人們燒香拜佛的熱情也從未消減。佛家弟子和佛教信徒在拜佛的時候,都會先點燃三根香插在香爐裡,然後才會三叩九拜以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崇拜。常言道:「佛燒一炷香,人爭一口氣」,那為什麼燒香要燒三根呢?專家說:裡面的學問大著呢。
  • 燒香為什麼要敬三炷香,這三炷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不知道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去寺廟還是去道觀,甚至是在祭祀的時候,如果是有上香這一環節的話,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的燒三炷香。那麼,這三炷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三炷香。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民間有句俗語:「神三鬼四」。所以祭祀「神靈」的時候,一般都是凡事見「三」。比方說:叩拜三次、上香三支、磕頭三下等等習俗。那麼為什麼都是三呢?而不是四、五、六,越多越好呢?我們主要聊一聊這個神秘數字三。
  • 【清明】為何上三炷香?
    但又不知主香有何涵義?佛家三炷香意義佛教禮儀三炷香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一支香表示懺悔,如果要懺悔的話,可以少一支香,也可以燒三支。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 為什麼中國人燒香一定要三根一柱?到底有什麼含義?可算知道了!
    為什麼中國人燒香一定要三根一柱?到底有什麼含義?可算知道了!當你運氣總是不好時,有人會建議你去燒香拜佛去去黴運;當你總是遇不到真愛時,有人會建議你去燒香求個姻緣;當你準備要考試或者升學時,有人會建議你去燒香求個順利。
  • 佛教:拜佛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別再迷信了!
    尤其是逢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舉行法會的時候,寺院裡總是香火鼎盛,請香處人滿為患,香爐裡燃著大大小小、粗細不一的香支,善信非常虔誠,在佛菩薩寶像前頂禮跪拜,燒香本只是佛門裡渡人的一種善巧方便法,然而有太多的人,不明佛法,而燒「迷信」之香,也就不是功德了。
  • 燒香為什麼要燒三根?很少人知道原因,看完終於知道了!
    燒香的歷史大家知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今天海燕就帶你們了解一下這燒香的漫漫之路,燒香其實是從漢武帝到三國的時候開始廣傳流行的,漢武帝對中國的香事貢獻和付出那真的是有目共睹的,其實剛開始漢武帝開始燒香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奉仙,以求長生不老的,直到後面的時候香菸才慢慢走入了我們的生活裡
  • 去寺廟燒香,為什麼還有3、6、9分別代表什麼含義?不懂別瞎拜
    在我國的大地上,不知道有多少個寺廟,有很多遊客都喜歡去寺廟旅行,每次去寺廟旅遊時總會發現有人在燒香拜佛。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燒香拜佛風格,這裡邊有什麼講究嗎?拜佛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有人說拜佛需要注意三,六,九,這幾個數字有什麼含義嗎?下面就來一起看一下吧。
  • 玉上光陰:一炷香的時間……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古老的民族記憶再次喚醒,香道也開始日漸普及,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與喜愛。很多人都把焚香視為改善居住環境以及辦公環境的最佳選擇之一。  說起香插,我們現代人往往會想起古人說的「一炷香工夫」,一炷香的工夫到底是多長時間呢?「一炷香」這一時間概念起源於僧人打坐,古時僧人由於沒有鐘錶,便以焚香燃燒做計時手段。
  • 練太極拳一定要有時間保證,老輩講:日練三炷香
    練太極拳,或者說站樁,一定要有時間上的保證的,老輩講:日練三炷香。三炷香,我覺得三是多的意思,香有長有短的,六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呢。一炷香,如果是線香,15分鐘吧?寺廟還講究燒高香,那香大高個,跟棒槌一樣,咱也沒燒過,就不知道多大功夫了;過去打更的不睡覺,每個時辰要出門敲敲打打,他們燒的香是更香,一根就是一個時辰。
  • 燒了無數次香,就是不明白拜神為什麼要燒香呢?
    古人重祭祀,考慮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夠享受到人間的祭品呢?根據「火性炎上」,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燒香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而來。後世道教重燒香,正是對先民祭祀文化的繼承。道教科儀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對香有很多讚美之詞。
  • 走近道教:為何燒香要用三支香呢?為什麼有「不燒檀香」的禁忌?
    燒香是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是供奉神明最重要的物品之一,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就用香來祭祀天地間的神明。
  • 我在福建的解放軍廟上了三炷香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縣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地的石雕工廠都會將代表自家雕刻水平的作品擺在入口最顯眼的位置,比任何廣告牌都更有說服力。香爐的左右兩邊刻著一對身系飄帶的善財童子,裡面插著三炷燃燒到一半的香。
  • 燒香不靈驗?燒香需要注意這些步驟與禁忌.
    很多人認為,給神仙燒香是賄賂,給神仙燒金箔也是賄賂,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但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這些觀念也是錯誤的。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清朝「一萬六千兩」的天價片湯背後那些事!
    都說道光是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那為什麼內務府有這麼大的開支呢?今天易文老師就帶你一起聊聊道光年間的那些事。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以來,官場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腐敗問題,輕則壓榨百姓,造成不良風氣,重則朝局動蕩甚至造成一個王朝的覆滅。可以說古往今天各種腐敗問題比比皆是。哪麼為什麼清朝尤為突出呢?它又是怎麼走向滅亡的呢?
  • 清香一炷表虔誠,您知道一炷香的功夫是多久嗎?
    香雲繚繞,騰空而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嶽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諸神。道經說「寶香焚在金爐內,香菸繚繞達上蒼」。這說明了「香」是人與神之間的通訊物,我們通過燒香,香菸嫋嫋能把我們的祈願信息傳達給神明,從而祈求神明保佑。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急急如律令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的玄靈子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好玩的小知識。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急急如律令」五個字,那麼這五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的小夥伴會說:我知道,是道長的咒語!小夥伴們想像力都很豐富,但是你們猜的都不對。去年很火的大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每次在施法時都會說「*&@#¥&*急急如律令!」電影官方給出的英文翻譯成是「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再翻譯成咱們現代語就是:快點服從我的命令。
  • 古代人常見的計時方法,一炷香、一盞茶到底指什麼
    一般來說,古人常見的計時方法有以下幾種看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大概是古代大多數人計時的方法了。古時人們多貧困,人們大多數的計時都是循著太陽的變化而來的,白日的時候,借著日光的照耀,人們可以完成大多數的工作,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光線暗下來,人們便也開始休息。故而太陽在古人的計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曉夕先焚一炷香,古人一天的香生活.
    雨後階庭物物新,睡餘攲枕悄無聞。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如何理解世人口中的「上善若水」
    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課堂就給大家講一下這個成語。上善若水一詞出自《老子》,原文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字面意思我們可以解釋為:至高的品性就像水,恩澤萬物卻不爭名利,不與世人爭一時長短,就是真正的接近「道」。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現代電影的「鼻祖」——皮影戲
    多年前的《小兵張嘎》可以說是風靡一時,其中有一個人物胖墩的父親,他是一個手藝人,靠著「皮影戲」生活。我們都知道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但是你對作為我國本土文化的皮影戲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易文老師就帶你走進皮影的世界,了解更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知識。皮影戲也稱「影子戲」或者「燈影戲」,一種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現在的老北京人也稱它為「驢皮影」。那麼它起源於何時你知道嗎?相傳在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的李夫人去世,漢武帝因思念而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這可急壞了一眾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