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裡有多種供養行為,比如供花果、供香支、供燈、供水,等等。在諸多供養中,供香是最受信眾喜愛的一種供養方式。尤其是逢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舉行法會的時候,寺院裡總是香火鼎盛,請香處人滿為患,香爐裡燃著大大小小、粗細不一的香支,善信非常虔誠,在佛菩薩寶像前頂禮跪拜,燒香本只是佛門裡渡人的一種善巧方便法,然而有太多的人,不明佛法,而燒「迷信」之香,也就不是功德了。
一直以來,有太多的人對佛教有著深深的誤解,認為佛教的存在就是供人「臨時抱佛腳」,逃避因果,覺得佛菩薩慈悲為懷,就必然會有求必應,示現神通救助。佛教似乎成為世人功利化的避難所、「護身符」,和「開後門」之捷徑,這是嚴重的愚痴。不要妄想著和佛菩薩做「交易」,任何企圖「賄賂」佛菩薩的思想,最終都是自欺欺人、顛倒無知!
佛菩薩從來不缺,也不需要世人的供養,佛前做供養,是佛門裡的一種善巧方便法,用來修煉眾生的德行。供養三寶,一來可以表達大眾對佛菩薩的恭敬和感恩之心,二來也是為了培養大眾的利他布施心,戒除私慾邪念、清淨心地。佛前供養,看似是供養三寶,實則受益的還是眾生。香支本身沒有什麼特殊的功能,是人們賦予其深刻的法義。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迷信燒香,認為通過燃燒香支可以與佛菩薩感應,從而求得加持,於是燒高香、搶頭香等行為屢見不鮮,人們爭著搶著要燒最貴最好的香,在搶著做「功德」,這是毫無意義的,如此行為,將清淨莊嚴的佛菩薩置於何種地位了?佛菩薩無二無分別,待一切人平等,不會因你供養的多寡而區別對待。
我們信佛,不是執迷佛菩薩的神通,而是深信因果,難道有人做了壞事,到佛前燒幾炷香就管用了,豈不是無稽之談?燒香只是我們自己的發心,到寺院是否燒香,全憑自己發心。但是切忌盲目燒香,佛菩薩不會因你那炷香而幫你改變命運。真正供養佛菩薩,應是修自己的心,內心的清淨慈悲善良,才是最好的恭敬和功德。
所以,燒香,燒的是「因果」之香,內心不乾淨的人,燒再多香也是徒勞。「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保持一顆平常心,行持善業,不用刻意燒香拜佛,也自是諸事吉祥。決定人福禍的不是佛菩薩,而是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的德行。人的命運不是因為你的物質供養而發生質變,拜佛是淨心,是練心,而改變命運靠自己,「萬般皆苦,只可自渡」。
當然,若能發心供養,自渡渡人、利人利己,更是增上福德。若發心供香,應該如何如理如法供養呢?不要貪圖數量之多,濫燒香,佛前點三支香即可,一支也行。供養一支代表一心清淨、無雜念,也避免人們迷信香的走勢而判定吉兇。一般供養三支香,有一定的表法。佛前燒三炷香,代表皈依佛法僧三寶,也代表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香支自古以來都被奉為信息的傳遞者,佛前點香,寓意將佛法的訊息傳遍虛空法界,令三界一切眾生聞之受益。比如,我們本來心情比較浮躁,但一到寺院聞到那種清淨宜人的香味,不覺心生恭敬和清淨,這就是無邊利益。佛前點香,香支燃燒自己,利益他人,也在提醒眾生要懂得奉獻和布施,擁有無我利他的大覺悟、大智慧。
我們在佛前點香,可做拈香禮,插香時一般選擇用左手,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皈依佛、覺而不迷;第二支插在佛菩薩的左邊,心中默念皈依法、正而不邪;第三支插在佛菩薩的右邊,心中默念皈依僧、淨而不染。而後彎腰禮佛三下即可。「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帶著清淨心供養,才可功不唐捐。
信仰不欠你什麼,不要問為什麼不靈?應當反思自己,燒了這麼多年香,可曾斷惡修善、改過遷善,可曾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的德行就是自己人生的「風水」,「心香」才是世間最有功德的香。感恩閱讀與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