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黑鷹」又墜落了。
就在1個月前,一架「黑鷹」才剛剛在美國墜毀。再往前,「黑鷹」墜落也屢見不鮮。
但偏偏又是這款飛機,數十年來都被譽為全球最暢銷、性能最好、知名度最高的通用直升機之一,可謂一代傳奇。
在讓臺軍損失包括「參謀總長」在內的3名「將軍」後,這次事故的鍋該由誰來背呢?
臺軍「參謀總長」沈一鳴曾是臺軍法制「幻影」戰機的飛行員。
1
「黑鷹」,全球最暢銷、性能最好、知名度最高的通用直升機之一,可謂一代傳奇。
首先,伴隨著2001年上映的經典戰爭片《黑鷹墜落》的熱播,上世紀70年代問世的「黑鷹」甚至成為流行文化的一種符號。
經典戰爭片《黑鷹墜落》劇照。
1992年,攜冷戰和海灣戰爭勝利之威的美國,派出數萬人進駐戰略要地索馬利亞。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的巷戰中一次性折損包括「三角洲」特種部隊在內的18人,令世界為之震驚。
在行動中被擊落多架的「黑鷹」直升機,隨著電影的流行也成為美軍海外行動折戟的象徵性符號。對美國人來說,墜落的「黑鷹」中蘊含的悲情色彩激發著愛國主義情。但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黑鷹」的墜落則預示著美軍後來在中東各地的挫敗。
其次,「黑鷹」之所以成為傳奇,還因為它是唯一一款臺海兩岸共同裝備的軍用武器。
在大陸,中方於1984年從美國引進了24架「黑鷹」,用於氣候惡劣的青藏高原。之後,「黑鷹」在我軍飛行員的手中屢屢勇闖高原上的「空中陷阱」和「死亡航線」,在一次次人員搶救、救災補給中屢建功勳。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又是「黑鷹」最早趕到救災現場。這是我軍「黑鷹」直升機出動規模最大的一次,總計動用18架——在裝備20多年後,且常年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執行任務,我軍還能保持如此高的裝備出勤率,令人震撼。
我軍「黑鷹」直升機迫降汶川。
在海峽的對岸,性能良好的「黑鷹」也得到了臺軍的垂青。
臺灣地區先後兩次引進過「黑鷹」。第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則是2008年。當時,臺軍斥資新臺幣約847億元向美國採購60架「黑鷹」,首批則於2015年交付。
60架新版「黑鷹」在臺軍是搶手貨,其中陸軍分得一半。
這批「黑鷹」在2017年12月形成「初始戰鬥能力」。然後經22個月的訓練與考核,在去年形成「全部作戰能力」,並正式成軍。
尷尬的是,臺軍此次墜毀的「黑鷹」,就來自這支已具備「全部作戰能力」的部隊。
2
來看看墜機細節。
根據臺軍通報,此次墜機的型號為UH-60M型直升機,即「黑鷹」的改進版。
UH-60M是美國在本世紀初對「黑鷹」改進後的型號,換裝了更強大的發動機、更好的旋翼設計、更簡潔的玻璃座艙和更現代化的作業系統。
美軍希望通過這些改進,把原版「黑鷹」的服役壽命延長至本世紀20年代。顯然,這些設計能夠讓「黑鷹」擁有更良好的飛行性能,應對更惡劣的氣候條件。
但是,臺軍通報中還提到,這架失事直升機是在今天上午於新北市山地迫降,而且由於天氣不佳,無法使用空中吊掛轉移殘骸。
通過現場圖片,可見墜毀地區霧氣濃厚,搜救部門也提到過現場雲層較厚。不難推斷:一、氣象原因很可能是導致飛機墜毀的主要原因;二、臺軍飛行員對事發空域的氣象情況和航線很可能不夠熟悉。
臺軍「黑鷹」墜機現場,霧氣瀰漫。
同時,臺軍通報提到飛行員(均陣亡)努力進行了迫降,而機上有5人得以生還。
由此可見:一、遇難飛行員迫降時首選的還是保全機艙乘客;二、改進版的「黑鷹」在救生系統上是有所建樹的。
3
坦率地講,「黑鷹」雖然聲名在外,但墜機的事件其實也不少。
就在上個月,美國明尼蘇達州國民警衛隊一架「黑鷹」才剛剛墜毀,導致3名機組人員死亡。再往前3個月,又一架「黑鷹」在路易斯安那州墜毀。
「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
前年3月15日,美軍一架「黑鷹」墜毀在伊拉克西部,11人遇難。2017年,美軍還掉了3架「黑鷹」。
美軍之外,2017年10月,日本裝備的「黑鷹」在2個月內就掉了2架。再往前,澳大利亞裝備的「黑鷹」也總計墜毀達至少5架。據不完全統計,僅近5年,「黑鷹」就掉了10架。
話又說回來,雖然「黑鷹」墜落不在少數,但相比於其全球數千架的裝備數量,以及墜機多為服役時間較長的老版「黑鷹」,其墜毀率仍在可接受範圍內。
同時也要看到,相比於固定翼飛機,飛行高度較低、操控更複雜的直升機在遇險時的逃生問題一直是業界難題。
而就在2年前,臺灣空勤總隊的一架「黑鷹」(注意,是改進版)在執行任務時墜毀,造成2人死亡,4人失蹤。後續調查發現,事故的主要原因還是飛行員判斷與操作不當,導致飛機在可操控狀態下墜海。
總而言之,「黑鷹」仍不失為一款優秀的直升機,臺軍飛行員也進行了相當嚴格的訓練,但距離臺軍自己評價的「全部作戰能力」顯然還有段距離。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撰稿 楊一帆
編輯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