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很多國家的歷史軌跡大同小異:19世紀淪為歐洲人的殖民地,20世紀60~70年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殖民地獲得獨立,獨立後動亂不堪,狠人建立獨裁政權,獨裁政權腐敗墮落,反對派聯合起來,推翻獨裁統治,然後反對派之間繼續混戰。
這些國家之所以一直在獨裁和混亂中搖擺,歸根到底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太低,支撐不了現代化的上層建築。這就像低配置的電腦帶不動高版本的系統一樣,不是卡機就是死機。
上一篇所講的剛果(金)如此(1996-2003年剛果內戰:死神在收割,魔鬼在歌唱),今天要講的索馬利亞亦然。
1991年索馬利亞危機爆發,產生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美國的積極支持下,聯合國強勢介入索馬利亞內戰,結果遭到了索馬利亞武裝分子的敵視和圍攻,1993年摩沙迪加之戰後(黑鷹墜落),美國遭受強大輿論壓力,柯林頓下令撤軍,聯合國維和行動失敗。
索馬利亞維和行動的失敗,造成了兩個重大後果,一是聯合國調整了自己的角色:不再介入內戰,只搞維和與救援;二是美國暫時停止了幹預他國內戰,然而緊接著盧安達發生了種族屠殺,美國因為沒幹預,又被譴責不作為·······
幹預?還是不幹預?這是一個問題。
01、索馬利亞危機
索馬利亞位於非洲最東部的「非洲之角」,面積63.8萬平方公裡。和非洲許多國家一樣,索馬利亞是一個人為製造的國家,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這裡沒有國家,只有部落、部族,殖民者到來後,索馬利亞淪為英國和義大利的殖民地,1960年英屬索馬利亞和意屬索馬利亞先後獨立,合併成立了索馬利亞共和國。
獨立後的索馬利亞共和國並不平靜,直到1969年軍方人物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發動政變,建立獨裁統治,才暫時穩定局面。
獨裁統治能暫時壓制混亂,但時間長了又會製造混亂。
索馬利亞人分屬薩馬勒(佔80%)和薩卜兩大部族系,其中薩馬勒分為四大部族,薩卜分為兩大部族,這六大部族之下又分為幾十個小部落。長期以來,索馬利亞部族與部族、部族與部落之間錯綜複雜,衝突和紛爭不知綿延了多久。
部族、部落之間沒有民族認同,毫無凝聚力,而建立在一盤散沙之上的國家,又是很難穩定的。
巴雷獨裁統治時期,不斷抬舉本部族的人,打壓其他部族,國內矛盾急劇激化,加上經濟搞不上去,又與鄰國衣索比亞進行戰爭,民眾愈發對其不滿。1988年,反對派發動武裝起義,全國響應,1991年1月巴雷逃往國外,反對派奪取政權。
結束獨裁,並不意味著新生。反對派是一個泛稱,其實有很多派別,這些派別都代表各自部族、部落的利益。推翻共同敵人之後,他們自己又打了起來。
先是「民族運動」和「愛國運動」與「聯合大會」爆發武裝衝突,「民族運動」憤而出走,在北方建立了「索馬利蘭共和國」,接著「聯合大會」內訌,軍隊總司令艾迪德挑戰總統馬赫迪,二人為爭奪索馬利亞最高權力和地盤大打出手。
在這些大勢力之下,還有無數小派別、部落、部族衝突,索馬利亞淪為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國家機器全部癱瘓,經濟徹底崩潰,加上連續3年大旱,糧食歉收,索馬利亞人面臨著大規模的飢餓威脅。
1992年6月,聯合國工作人員發出警告,索馬利亞可能要餓死150萬人,770萬人口中有450萬面臨飢餓的危險。
02、聯合國幹預
聯合國的首要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索馬利亞危機爆發後,應臨時政府請求,聯合國積極介入,武器禁運、調解斡旋、呼籲停火、派遣維和部隊、進行人道救援,這一系列常規操作,聯合國能做的都做了,然並卵。
多年的矛盾,豈是幾場談判所能解決的?維和部隊人太少,杯水車薪,起不到作用;救援物資在港口和運輸途中就被武裝分子搶走了,充當軍糧。戰爭還在繼續,饑民還在死去,一切依舊。
1991年12月3日,埃及人加利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是個學者型人物,有點理想主義色彩,對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苦難特別能感同身受。索馬利亞危機爆發後,他曾說過:沒有任何地方像非洲之角這樣還有幾百萬人瀕臨死亡的邊緣,沒人任何地方生存的希望如此渺小、資源如此貧乏、前途如此暗淡。
喜歡用排比的人,多是感情豐富的人。眼見聯合國的幹預並沒有緩解索馬利亞危機,加利於1992年11月給安理會寫了一封信,表示為阻止情況進一步惡化,聯合國決定採取斷然措施,解除索馬利亞各派的武裝,恢復當地秩序,運送救援物資。
敢向安理會這麼說話的秘書長,加利是第一個。
12月3日,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向索馬利亞派遣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用武力為人道主義救援掃平道路,同時恢復索馬利亞的和平與秩序。
之所以讓美國挑頭,是因為美國有這個實力,而且特別積極。本來美國在索馬利亞沒什麼特別利益存在,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是作為世界老大(蘇聯已經進入倒計時了),美國想做點事來證明自己,彰顯實力,擴大影響力。
另一方面,當時正值美國總統選舉,出兵解決索馬利亞危機,可以贏得更多選票。當已經癌症晚期的奧黛麗·赫本在索馬利亞對著鏡頭呼籲救援索馬利亞饑民時(赫本晚年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一直在為苦難的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美國民眾深受震撼,要求美國政府施以援手。
就這樣,美國出動了2.8萬人,其他20個國家出動了1.7萬人,組成了聯合國特遣部隊,出兵索馬利亞,代號為「恢復希望行動」。
聯合國以武力介入一國內戰的情況非常罕見,上一次還是韓戰。這一次,索馬利亞會怎麼收場呢?
03、向聯合國開戰
1992年12月9日,首批特遣部隊1800人登陸索馬利亞,佔領了摩加迪沙港口和機場,滿載救援物資的飛機和船隻陸續抵達,實施人道主義救援。後續特遣部隊也相繼進駐。
聯合國特遣部隊開進索馬利亞後,艾迪德和馬赫迪懾於軍威,都表示願意和談。在美國的調解下,艾迪德和馬赫迪握手言和,達成了停火協議,並下令撤軍。
大批救援物資發到了饑民手中,生病和受傷的人也正在得到救治,索馬利亞人露出久違的笑容,雪白牙齒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雪白了,一切正在向美好轉變。
索馬利亞的局勢基本得到緩和,接下來的問題才是關鍵:幾萬人的特遣部隊不可能一直留在索馬利亞,一旦撤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如果不撤退,那就應該做點什麼,徹底穩定索馬利亞局面。
這個問題涉及聯合國的角色定位。一般而言,聯合國進行維和行動有幾個原則,比如事先要得到當事國同意,中立公正不偏袒,不捲入當事國內部政治鬥爭等。
就索馬利亞的形勢而言,聯合國的維和行動陷入兩難境地:卷進去有違原則,不捲進去,索馬利亞局勢必然再次失控,也有違原則。
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堅決主張聯合國介入進去,解除索馬利亞各派的武裝,幫助索馬利亞重建政治結構。1993年3月26日,安理會通過了向索馬利亞增派維和部隊的決議,並授權給維和部隊:可以採取任何必要的行動來維護和平,解除交戰各派的武裝並保護救援人員。
在此之前,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特遣部隊已經開始這樣做了。
武器是軍閥的立身之本,解除武裝萬萬辦不到。艾迪德是實力最強大的軍閥,他最有可能統一索馬利亞,也最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幹涉索馬利亞內戰。於是,艾迪德勢力開始攻擊聯合國特遣部隊,其他勢力也對解除武裝不滿,蠢蠢欲動,索馬利亞局勢再次緊張起來。
5月,特遣部隊從索馬利亞撤軍,維和部隊接管維和行動(特遣部隊和維和部隊是兩碼事,性質和權力不一樣)。維和部隊的實力遠比不上特遣部隊,威懾力和控制力不夠,鎮不住場子。艾迪德甚至聯合其他軍閥發起了反聯合國的宣傳攻勢,指責聯合國維和部隊侵犯索馬利亞主權,幹涉索馬利亞內政,虐待索馬利亞犯人等,不明真相的索馬利亞群眾被軍閥一煽動,也跟隨武裝分子聲討、攻擊聯合國維和部隊。
04、黑鷹墜落
1993年6月5日,聯合國維和部隊巴基斯坦官兵在摩加迪沙搜查一處彈藥庫時,突然遭到艾迪德派武裝分子圍攻,24名巴基斯坦士兵陣亡,60人受傷,武裝分子還公開侮辱屍體,震驚了聯合國。第二天,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維和部隊採取決定性行動,恢復索馬利亞首都的安全和秩序,同時調查襲擊事件,逮捕幕後主使。
艾迪德不甘示弱,再次公開搶奪救援物資,多次向維和部隊車輛和營地發射火箭彈。聯合國發表聲明,將嚴懲肇事者,並以反人類罪和煽動暴力襲擊等罪名起訴艾迪德。隨後,聯合國維和部隊和美軍快速反應部隊開始對艾迪德在摩加迪沙的多處基地發動空襲和地面突襲,逮捕了200多名艾迪德派武裝分子。
武裝分子混在平民百姓之間,很難辨別。維和部隊和美軍在打擊武裝分子時,往往會誤傷平民,再加上艾迪德一煽忽,民眾對維和部隊和美軍更加仇視,不斷幫助武裝分子搞襲擊。美軍意識到,擒賊擒王,必須搞掉艾迪德本人,為此美軍派出了最精銳的三角洲特種部隊和遊騎兵。
艾迪德警惕性極高,反偵察和逃跑能力也很強,美軍先後實施了6次抓捕行動,都落空了。10月2日,美軍收到了線人提供的關於艾迪德位置的消息,核實消息後,美軍決定行動。
10月3日,美軍出動了4架「小鳥」和8架「黑鷹」直升機,地面悍馬車隊和軍營卡車也駛出軍營。接下來的事情和著名電影《黑鷹墜落》中情節差不多,美軍中了武裝分子的埋伏,武裝分子隱藏在平民中間,向美軍瘋狂攻擊,甚至還有人躲在女人的胯下向美軍射擊。
戰鬥的結果是:美軍陣亡18人,負傷75人,1人被俘,2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3架被擊傷,此外還有幾輛「悍馬」和卡車被擊毀。
死了這麼多人,不好向國內交代,更令人揪心的是,武裝分子將美軍士兵的屍體用繩子拖著遊街,這一幕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美國電視反覆播放這一畫面,美國國會和民眾猛烈抨擊柯林頓政府,還有人說這是自越戰以來美軍遭受的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
國際上,非洲人權組織指責美軍和聯合國維和部隊攻擊索馬利亞平民,一些國家指責美國出兵索馬利亞不得人心,把救濟變成了侵略,還有些國家幸災樂禍,稱摩加迪沙之戰打敗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讓美國人威風掃地。
柯林頓政府很狼狽。本來剛上臺想搞點政績,沒想到玩砸了。10月7日,柯林頓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放棄武力幹預,強調用政治手段解決索馬利亞問題,並決定在1994年3月之前將美軍全部撤出索馬利亞。他感嘆道:美國人給索馬利亞送去了成千上萬噸糧食和藥品,索馬利亞人則送給了美國人十幾副棺材。
維和行動出錢出人,美國從來都是大頭。美國撒手不管,聯合國玩不轉了,不得不調整策略,維和部隊放棄強制解除武裝和對襲擊進行反擊的授權,開始保護港口、機場,保障人道主義救援,回歸到了最初的定位。同時駐索馬利亞維和部隊的規模也縮減到了2.2萬人。
美國的撤軍和聯合國政策的轉變,意味著有20多個國家參與的,耗資20億美元、歷時27個月的聯合國索馬利亞維和行動(聯索行動)失敗。
05幹預?還是不幹預?
在聯合國的推動下,1994年2月,艾迪德和馬赫迪再次擁抱言和,籤署了《奈洛比宣言》,和平似乎迎來了曙光。1995年3月,安理會決定終止索馬利亞維和行動,維和部隊全部撤離。
然而,索馬利亞真的迎來了和平嗎?到今天為止,索馬利亞軍閥及部族間的暴亂衝突仍在繼續,國家還是漫無秩序、一團混亂、海盜橫行。
聯索行動失敗後,聯合國秘書長加利不得不承認:由於成員國缺乏政治意願,聯合國不再能強制推行和平。沒有強制力,聯合國就只能淪為打醬油的,譴責呼籲,調解救援。
聯索行動失敗後,美國也調整了對外幹預策略,對類似事件開始變得低調、消極,謹慎,以避免兩頭不是人。
1994盧安達發生種族屠殺時,國際社會呼籲幹預,在擴大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的問題上,美國留了個心眼,要求必須有停火協議,必須各方面有充分準備,必須預設「退出戰略」,等到這些問題辯論清楚達成一致時,大屠殺都完了。
這一次,面對上百萬人的死亡,那些高喊非洲事務由非洲人自己解決的人,又指責美國不作為,沒有擔當,搞得柯林頓在1998年訪問盧安達時,還要向倖存者道歉,並許諾向他們提供援助。
除了盧安達之外,1996年蒲隆地軍事政變、1997年獅子山軍事政變,以及中非兵變、剛果內戰等,美國均沒有直接幹預,即使這些戰亂導致了嚴重的屠殺和人道主義危機。
聯索行動的失敗,也影響了美國和聯合國之間的關係,加利指責美國單方撤軍,美國認為加利應該承擔維和失敗的責任,雙方關係很緊張,加利也因美國的反對,成了第一個沒有連任的聯合國秘書長。美國也開始拖欠聯合國經費,對聯合國的事務不再熱心。
另一方面,聯索行動也刺激了美國的單邊主義,單邊主義通俗地講,就是單獨行動,懶得和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協商、爭論、扯皮,只要符合美國利益的就幹,比較霸道和自我。
【參考資料】
《試析聯合國索馬利亞維和行動》、《試析冷戰後美國維和行動政策的演變及未來走向》、《索馬利亞危機與國際社會的幹預》、《摩加迪沙之戰及其對美國對外幹預政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