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地理,行天下,小夥伴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而且十分有趣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
人類的探索不僅局限於我們居住的星球,向外太空孜孜不倦的發現探索之路。
隨著我國嫦娥5號的成功,回憶起人類探月的歷程。
首先月球,天體名稱,人類肉眼所見稱為月亮,中國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
由於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球引力的作用。
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一個月裡不同時間看到月亮形狀不盡相同。
月亮本身不發光 它只能靠反射太陽光被我們看到 當月亮圍繞地球公轉時 由於位置不同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不是總能完全對著地球 所以會有月相的變化 上弦月和下弦月 都是月亮朝著地球的一面只有一半被太陽照亮 而被太陽照亮的另一半在月球背面 我們看不到。
人類飛向太空的夢想,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古代中國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飛天"圖案等美麗的傳說。西方航天學界認為,中國明朝人萬戶為人類第一個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人,並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表紀念。月宮,嫦娥,玉兔,吳剛,桂樹等……特別是西遊記的神話故事裡,也有月亮的一筆,在西遊記裡,特別寫到天宮,孫悟空自由自在的遨遊在太空裡,激起了後人對天宮的無限遐想,這應該是最早的探索太空的人吧?
月球是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1958年美國和前蘇聯發射的月球探測器都宣告失敗。1959年前蘇聯和美國分別成功發射了「月球號」和「先驅者號」月球探測器。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相繼阿波羅-12、14、15、16和17號實現載人登月,一共有12名美國太空人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採集月球樣品和埋設長期探測月球的科學儀器,共帶回地球381.7千克月球樣品,大大增長了人類對月球起源、演化的認識。迄今為止人類只有這12名美國太空人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體。截止2019年9月,我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有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洋、劉旺、王亞平、張曉光、鄧清明、陳冬。每個人都為他們感到高興和自豪,見證了偉大的祖國發展迅猛,繁榮昌盛。
小夥伴們,好好學習,未來不僅僅是探月,太陽系其他(地球除外還有7大行星),一一等待我們探尋 ,還有更廣闊浩瀚的銀河系等著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