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資料證實,在原始農業時代或已出現酒器。載史「儀狄作酒」,儀狄為大禹臣子,用桑葉包飯造酒獻禹以請賞。「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1] 。晉人江統謂:「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氛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2] ;唐代王績《酒經》亦謂「空乘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酒之始也」,這些說法可能更接近歷史真實。三代剛踏入文明時代的門檻,酒以它的甘美醇香和富有刺激性的魅力給混沌初開的人們帶來了歡樂。從此以後酒與社會治亂興衰之關係成了恆久的話題,夏商亡國印證了大禹的先見之明。周代已建立了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可概括為時、序、數、令四字。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序,指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數,指飲酒適量,三爵即止,過量即視為違禮;令,指在酒筵上服從酒官約束,不能隨心所欲,此即所謂的「禮飲三爵」。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悠久的飲茶歷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 。荼或謂之茶,「久服,令人有力悅志」[4] 。茶為飲料前曾作食料,古有茗菜、茶粥。宋以前茶以研末煎煮為主,甚至加入調料、米、油,大概為由吃到飲的過渡形態。明清至現代茶以衝泡為 主,雖然如此江南人仍為飲茶為吃茶。有關飲茶之功用,顧況《茶賦》說得比較明白,「滋飯菜之精素,攻肉食之羶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可以歸納為幫助消化、滌蕩腥臊、祛署助思、清心提神等。
茶酒雖列飲品之中,卻並非純為補充體液。它們能予飲者超出實用的享受,是讓生活更加藝術化的飲品。所以茶酒必須與一定的環境、氛圍相匹配,才能給飲者以更多的美的享受。茶宜獨品,酒宜交友;群居交流宜佐之以酒;獨自品味人生宜飲茶;飲茶境界宜清幽,飲酒境界宜熱烈。古今對飲茶的環境是相當講究的,如涼臺、靜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風、竹月等;茶姿也各有追求,或晏坐、或行吟、或清談、或掩卷。有關飲茶的規儀謂之茶道,今以日本茶道最為著名。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唐時茶隨佛教東傳朝鮮、日本各地。日本茶道繼承中國飲茶的意境追求,講究「和、敬、清、寂」,逐漸演變成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交際的一種有效方式。《漢書·食貨志》「有禮之會,無酒不行」。酒中之趣或在於酒精,兼有興奮與麻醉作用。它能使人暫忘喜憂哀樂、約束矜持,「百慮齊息,萬緣皆空」。怯者飲之壯膽,愁者飲它解憂,成者飲它陶然,敗者飲它頹喪。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對社會人、文化人、理性人人性扭曲的一種反思與反感,試圖借酒追求某種解脫,那怕它是暫時的、虛幻的。酒後潛意識和直覺意識支配了人的言行,我們見到的往往是人類原始、率真、自然(當然也有醜惡)的本性。這或是千百年來酒仙、酒徒層出不窮的緣由所在,不可單從一種角度去審視飲酒的好與壞。
宗教、文人與茶酒的結合,是中國古代茶酒文化繁榮的根本原因。俗謂茶近禪、酒近仙,說明這兩種飲品與佛道之間有著密切的共生關係。茶最初的推廣與普及即與佛教禪宗有關,《封氏聞見記》「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仙;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元稹《一言至七言》茶詩,別具一格(金字塔式):「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白居易《蕭員外寄新茶》:「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蜀茶、春酒、員外情,詩人滿足之意溢於言表。溫庭筠《西嶺道士荼歌》「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似乎更重視茶後的品味。自信與開放的隋唐文化,造就了許多酒仙與文豪。他們借酒以抒胸襟,留下了千古絕唱。杜甫《飲中八仙歌》概述了賀知章、王進、李适之、崔宗之、蘇進、李白、張旭、焦遂的酒事,但杜甫好酒卻不亞於八仙。他流傳至今的酒詩竟佔總詩篇(1400首)的1/5,比李白多出近一倍。當然文人好酒,尤以李白醉讓高力士脫靴最富傳奇色彩。且聽李白醉後的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我倒卻鸚鵡洲」。平時潛藏於心的「自我」,終以「狂言」形式得以表達。唐人與酒相關的詩文幾乎可以信手拈來,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王翰《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孔子曾提出「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說各人飲酒的多少沒有什麼具體的數量限制,以飲酒之後神志清晰、形體穩健、氣血安寧、皆如其常為限度。茶酒文化帶動了茶酒商品經濟的繁榮,酒榷茶引成為朝廷重要稅收來源。茶馬互市是唐宋以後民族關係與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茶酒文化也帶動了茶酒的學術研究,中唐時期陸羽寫成了世界上第一本茶學論著——《茶經》。書中系統總結了前人的飲茶經驗,並結合自身採茶、制茶、煎茶實踐,對茶的起源、歷史、栽培、採制、烹煮、器具、用水、品飲等問題作了精湛論述。後世尊陸羽為「茶聖」、「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