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與詩文,中國特色烹飪技藝與文化丨《中華飲食與農業文明》第6期

2021-02-28 fdjl 國學 食品

    

      文物考古資料證實,在原始農業時代或已出現酒器。載史「儀狄作酒」,儀狄為大禹臣子,用桑葉包飯造酒獻禹以請賞。「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1] 。晉人江統謂:「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氛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2] ;唐代王績《酒經》亦謂「空乘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酒之始也」,這些說法可能更接近歷史真實。三代剛踏入文明時代的門檻,酒以它的甘美醇香和富有刺激性的魅力給混沌初開的人們帶來了歡樂。從此以後酒與社會治亂興衰之關係成了恆久的話題,夏商亡國印證了大禹的先見之明。周代已建立了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可概括為時、序、數、令四字。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序,指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數,指飲酒適量,三爵即止,過量即視為違禮;令,指在酒筵上服從酒官約束,不能隨心所欲,此即所謂的「禮飲三爵」。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悠久的飲茶歷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 。荼或謂之茶,「久服,令人有力悅志」[4] 。茶為飲料前曾作食料,古有茗菜、茶粥。宋以前茶以研末煎煮為主,甚至加入調料、米、油,大概為由吃到飲的過渡形態。明清至現代茶以衝泡為 主,雖然如此江南人仍為飲茶為吃茶。有關飲茶之功用,顧況《茶賦》說得比較明白,「滋飯菜之精素,攻肉食之羶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可以歸納為幫助消化、滌蕩腥臊、祛署助思、清心提神等。


     茶酒雖列飲品之中,卻並非純為補充體液。它們能予飲者超出實用的享受,是讓生活更加藝術化的飲品。所以茶酒必須與一定的環境、氛圍相匹配,才能給飲者以更多的美的享受。茶宜獨品,酒宜交友;群居交流宜佐之以酒;獨自品味人生宜飲茶;飲茶境界宜清幽,飲酒境界宜熱烈。古今對飲茶的環境是相當講究的,如涼臺、靜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風、竹月等;茶姿也各有追求,或晏坐、或行吟、或清談、或掩卷。有關飲茶的規儀謂之茶道,今以日本茶道最為著名。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唐時茶隨佛教東傳朝鮮、日本各地。日本茶道繼承中國飲茶的意境追求,講究「和、敬、清、寂」,逐漸演變成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交際的一種有效方式。《漢書·食貨志》「有禮之會,無酒不行」。酒中之趣或在於酒精,兼有興奮與麻醉作用。它能使人暫忘喜憂哀樂、約束矜持,「百慮齊息,萬緣皆空」。怯者飲之壯膽,愁者飲它解憂,成者飲它陶然,敗者飲它頹喪。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對社會人、文化人、理性人人性扭曲的一種反思與反感,試圖借酒追求某種解脫,那怕它是暫時的、虛幻的。酒後潛意識和直覺意識支配了人的言行,我們見到的往往是人類原始、率真、自然(當然也有醜惡)的本性。這或是千百年來酒仙、酒徒層出不窮的緣由所在,不可單從一種角度去審視飲酒的好與壞。


     宗教、文人與茶酒的結合,是中國古代茶酒文化繁榮的根本原因。俗謂茶近禪、酒近仙,說明這兩種飲品與佛道之間有著密切的共生關係。茶最初的推廣與普及即與佛教禪宗有關,《封氏聞見記》「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仙;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元稹《一言至七言》茶詩,別具一格(金字塔式):「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白居易《蕭員外寄新茶》:「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蜀茶、春酒、員外情,詩人滿足之意溢於言表。溫庭筠《西嶺道士荼歌》「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似乎更重視茶後的品味。自信與開放的隋唐文化,造就了許多酒仙與文豪。他們借酒以抒胸襟,留下了千古絕唱。杜甫《飲中八仙歌》概述了賀知章、王進、李适之、崔宗之、蘇進、李白、張旭、焦遂的酒事,但杜甫好酒卻不亞於八仙。他流傳至今的酒詩竟佔總詩篇(1400首)的1/5,比李白多出近一倍。當然文人好酒,尤以李白醉讓高力士脫靴最富傳奇色彩。且聽李白醉後的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我倒卻鸚鵡洲」。平時潛藏於心的「自我」,終以「狂言」形式得以表達。唐人與酒相關的詩文幾乎可以信手拈來,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王翰《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孔子曾提出「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說各人飲酒的多少沒有什麼具體的數量限制,以飲酒之後神志清晰、形體穩健、氣血安寧、皆如其常為限度。茶酒文化帶動了茶酒商品經濟的繁榮,酒榷茶引成為朝廷重要稅收來源。茶馬互市是唐宋以後民族關係與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茶酒文化也帶動了茶酒的學術研究,中唐時期陸羽寫成了世界上第一本茶學論著——《茶經》。書中系統總結了前人的飲茶經驗,並結合自身採茶、制茶、煎茶實踐,對茶的起源、歷史、栽培、採制、烹煮、器具、用水、品飲等問題作了精湛論述。後世尊陸羽為「茶聖」、「茶神」。

相關焦點

  • 中華食材概覽
    食材是中華飲食的基礎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中華民族每個家庭少不了的開門七件事,件件都與飲食息息相關,其中除了柴是飲食烹飪的能源燃料外,每件都是飲食的材料。若是離開了這些,就真是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飯吃了。
  • 【牛犢家牛肉湯】牛犢家科普小課堂:中華飲食文化
    悠悠華夏五千年歷史黃河長江流域孕育著千秋萬代中華文明如江水般不絕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今天就跟隨牛犢家一起感受一下中華飲食文化吧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飲食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
  • 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發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飲食文化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
  • 趣歷史︱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
    北宋的飲食文化達到「飲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備,無麗不臻」的鼎盛時期,為中國後來的烹飪技藝、餐館規模、服務方式乃至中餐的風格特點奠定了堅實基礎,享譽海內外的豫菜就是在北宋時期漸趨完備,這一時期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豫菜的基礎是北宋東京菜豫菜,是中國烹飪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的符號。
  • 元朝流行哪些特色美食?從元朝人的飲食習慣,窺探其飲食文化風格
    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族,是一個既粗獷又野蠻的民族,但是在飲食方面卻顯得十分細膩。筆者認為,從原始人學會用火開始至今,中國的飲食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食物的種類和烹飪方法也在不斷發展,並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國飲食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和獨特性,飲食文化的發展既展現出了,獨特的文化特點又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 陝菜動態 | 傳承工匠精神 弘揚餐飲文化 合陽洽川隆重祭拜中華烹飪始祖伊尹
    2016年於中國陝菜之都渭南市盛大啟幕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廚師節活動期間,鑑於四千年前誕生於斯地的中國烹飪始祖伊尹對華夏歷史文明進程和餐飲文化做出的如泰山北鬥一般的偉大貢獻,中國烹飪協會鄭重決定,將祭拜烹飪始祖伊尹作為協會一以貫之的常態化活動。旨在傳承先賢偉大精神,弘揚中華餐飲文化,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服務。
  • 河南各界大咖暢談中原烹飪技藝傳承保護與宣傳!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國務院設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今年的非遺日是6月13日。6月11日下午,在非遺日即將到來之際,「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烹飪技藝傳承保護宣傳工作座談會」在阿莊地道豫菜經開中心廣場總店召開。向主流媒體宣傳推介中原烹飪技藝、中原烹飪文明是本次會議的主題。十餘家主流媒體、中原烹飪技術界代表、河南省非遺中心、河南省商務廳、河南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等各方齊聚一堂,現場既有烹飪理論宣講,也有媒體和烹飪的交流碰撞。
  •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科普微動漫  ——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  【精彩內容】  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讓我們穿越千年時光,回望這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看看能受到什麼寶貴的啟發吧!  【背景介紹】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見證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微動漫的形式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展示傳播和科普教育,是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的創新舉措。
  • 中國飯店協會關於第八期中國味道陝菜全國餐飲業高級研修班暨中國烹飪大師名師鑑定活動通知
    中國飯店協會定於2018年9月5—7日在「中國廚師之鄉」(陝西藍田)舉辦「中國味道」第八期全國餐飲業行政總廚高級研修班暨中國烹飪大師名師鑑定活動。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時間:2018年9月5-7日(5日全天報到、6—7日全天培訓,8日返程)。
  • 齊河又一大項目——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中國驛
    「五湖四海,大宴賓朋」,飲食---從來就與文化息息相關。《儀禮》中「鄉飲酒禮」、 「公食大夫禮」,都闡釋了不同宴會的場合中所應遵從的禮節。如今,美食更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遞感情友誼、帶動地方旅遊、驅動區域經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驛,正是屹立於東方一顆璀璨的飲食文化之明珠,它位於太平洋的西岸,古代中國的腹地,中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山東。
  • 中國飯店協會關於第八期中國味道藍田陝菜全國餐飲業高級研修班暨中國烹飪大師名師鑑定活動通知:
    中國飯店協會定於2018年9月5—7日在「中國廚師之鄉」(陝西藍田)舉辦「中國味道」第八期全國餐飲業行政總廚高級研修班暨中國烹飪大師名師鑑定活動。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陝西省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養生協會副會長,原陝西省委辦公廳正處級調研員、西安市第十屆人大代表,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一)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 神聖的麵包文化,奇怪的烹飪習慣:西臺人頗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與世界上任何一個部族一樣,西臺人中也有專門採集食物的族人,男人負責去山上打獵,女人負責農業生產活動。西臺人的飲食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    圖 ▏西臺人  一、西臺人眼中神聖的麵包文化,麵包文化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麵包文化是西臺人飲食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最不可忽略的文化。
  • ...好地方(16)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今天,推出第十六篇:《僑浙好地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百年商院 浙菜「黃埔」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商職院)前身為創辦於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業學堂。2010年,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杭幫菜」烹飪技藝傳承教學基地。2018年,被浙江省僑聯授予「浙江省海外中餐人才培訓基地」。2019年,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同年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當年宗師赴薊鎮,受命犒賞戚家軍;六和美酒獻英雄,七味大宴賀奇勳。下面,我們在觀摩傳承人楊德友先生製作技藝的過程中,繼續介紹本項目的主要特點和重要價值:本項目以齊魯菜係為主要風味,由菜、湯、酒、主食四個品類,52個品種構成,形成了獨立的軍旅邊塞餐飲體系,專門結合戚繼光以及戚家軍部分將士所處的生活背景、飲食條件以及軍旅生涯而開發,在中國軍旅餐飲文化史上獨樹一幟,被譽為連氏飲膳傳世七宴中的一顆明珠
  • 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飲食文化的影響
    微信名 (微信號:請填寫您的微信號)國際上,但凡有華人甚至沒有華人的當地,都能感受到我國飲食文明的影響。那麼我國的烹飪質料、烹飪技法、傳統食物、食風食俗等,又是怎樣傳到國際各地去的呢?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就開端了飲食文明的對外傳達。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展開了經濟和文明的交流活動。
  • 舌尖穿粵、以味揚道,中華美食群英榜廣州站張榜收官
    為溯源中國飲食文化,探尋正宗粵菜,7月27日,由瀘州老窖特曲聯合中國烹飪協會主辦的「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鑑賞會暨頒獎典禮廣州站圓滿舉辦。
  • 祝賀陳博教授擔任省烹協飲食文化技藝傳承專委會常務副主席
    為弘揚餐飲文化,促進餐飲市場繁榮,提高餐飲技藝水平,研究餐飲潮流文化趨勢發展,推動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構建廣泛的飲食文化交流平臺,2020年5月5日上午,陝西省烹飪餐飲行業協會飲食文化研究、技藝傳承專業委員會在帝都天元酒店隆重舉辦
  • 中國魂,特色酒!
    中國酒一直以來都以白酒文明世界,但中國本土不止有白酒。
  • 【乾貨分享】中國飲食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伴隨著我們漫長的歷史,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注意:瀏覽以下內容,請自備紙巾,以免哈喇子流到手機屏幕上。】        中國的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一、上古時期        這個階段是夏商周之前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