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歷史︱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

2021-02-27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就出現在宋代。北宋的飲食文化達到「飲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備,無麗不臻」的鼎盛時期,為中國後來的烹飪技藝、餐館規模、服務方式乃至中餐的風格特點奠定了堅實基礎,享譽海內外的豫菜就是在北宋時期漸趨完備,這一時期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

豫菜的基礎是北宋東京菜

豫菜,是中國烹飪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的符號。在名揚中外的「八大菜系」中,雖無豫菜身影,但在歷史的長河中,豫菜曾盛極一時,被烹飪界認為是中國各大菜系的淵源。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多方研究,周恩來總理決定採用豫菜為國宴菜,河南師傅為主廚。直到現在,國宴仍舊是以豫菜為基準烹調的。河南省餐飲行業協會負責起草、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首次發布的《豫菜基本規範》中對豫菜是這樣定義的:豫菜亦稱河南菜,是對在帶有中原傳統文化內涵的烹飪理論指導下,運用具備河南地域特點的技術製作的菜餚、麵點和筵席的總稱。

「豫菜是在北宋時東京(今開封)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顧問、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介紹,豫菜在歷史上是中國烹飪的主體,發祥於夏代,在商、周兩代形成制度,經漢、唐的發展於北宋時期漸趨完備。豫菜隨著朝代更替、政治中心的遷移傳播南北。元代以後,在和外來文化的交流中調整變化。至清代中後期,豫菜形成固定風格。新中國成立後,豫菜在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中進一步發展、演變,消化並吸收新的物質文化內容,最終成為帶有中國烹飪基本特點並以地域冠名的一個體系。

「開封是豫菜的發祥地,在宋朝就形成了官、商、寺、民菜餚的完整體系,使全國各地的菜餚在開封融會貫通,集其大成形成了豫菜。」孫潤田說,開封飲食文化始於夏商,成熟於漢唐,鼎盛於北宋。北宋時期,東京作為國都長達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八方,是輻射力和凝聚力極強的國際性大都會。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中曾這樣描繪當時的東京城:「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此等景象,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也有生動形象的描繪。這些條件使豫菜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俱佳的完整體系。當代豫菜是在原宮廷菜、官府菜、寺庵菜、民間菜和市肆菜的基礎上,根據中原物質條件逐步積累演變而發展起來的。宮廷菜是豫菜的精華,料源廣泛又選料嚴格,技奇絕精湛,口味清純,餐具精美,並講究食療,如流傳至今的皎月香雞、烏龍蟠珠、龍鳳呈祥、鮮瓠羹、珍珠湯等。官府菜講究功夫,要求典雅,刻意創新鬥奇,提出「爛、熱、少」三字訣,說是爛容易咀嚼消化、熱不失香味、少則不會膩煩,如套四禽、鳳求凰、腐乳腐皮、紫酥肉、雪裡青等。寺庵菜多是素菜,大批僧尼終日研製素食齋飯,一為消磨光陰,解除寂寥,也為招待施主換取布施,如素火腿、清蒸素雞、玉灌肺、山海夔、白扒素海參等。民間菜是豫菜的基礎和源泉,它的原料是歷代勞動者培植、飼養、採集、漁獵和不斷選優的本地產品,它的烹調方法也不斷改進和創新,其特點較為突出,即色重、味濃、湯滿、熟透、熱吃,如紅燒肉、黃燜雞、汆丸子、雜燴菜等。市肆菜集各類菜的精華於一體,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特別是都城東京,飯店酒樓遍布大街小巷,大菜小吃的品類不勝枚舉,可以說市肆菜是豫菜的主體。

北宋東京當時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在烹飪文化方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市場上有正店(酒樓)、食店、拍戶、腳店,分等劃類,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飯、胡餅,各地風味競相獻藝,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樓達72家,規模宏偉,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飲。設備精良,各正店(酒樓)設施豪華,均以全銀器待客,成為中國烹飪史乃至世界烹飪史上社會酒樓的獨例。在服務方面,博士賣酒,響堂行菜,歌舞伴宴,換湯斟酒;外辦宴席,則「四司六局」全套服務。品種、技術各有特色,酒樓菜餚、食店小吃、川飯、分茶、胡餅、素饌,異彩紛呈,難以盡數。宮廷宴會用酒9盞,佐食品種精美豐盛,每盞酒後有歌舞、雜技、相撲、踢球表演,場面宏偉。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汴河為構圖中心,描繪出北宋京城東京都市生活的一角,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宋代經濟文化的形象史料。該圖生動、真切地描繪了當時汴河自虹橋至水東門外的民生面貌和繁榮景象,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當時的飲食業竟是如此發達興旺。圖中有掛著正店招牌的三層大酒樓,有腳店及街岸兩旁描有大傘形遮篷的食攤。熙熙攘攘的人群圍站食攤,從業人員忙碌著殷勤地接待顧客,桌面上杯盤狼藉,生動逼真。

可以說,規模不同的飲食店鋪、千奇百怪的飲食品種、大小不等的飲食市場、通宵達旦的飲食夜市,共同造就了當時爭奇鬥豔的飲食業。

羊肉為皇宮主要肉類食品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宮廷中都設有專司飲食的機構和人員,以供帝王后妃等皇室成員享用。自商周起至清朝末,宮廷菜餚的烹製不斷朝著精益求精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中國烹飪技藝的經典和集大成者,成為中華菜餚的代表。作為豫菜的精華,宋代的宮廷菜在整個社會飲食烹飪水平提高的基礎上,較前代有所發展,品種更多,製作技藝更精。

宋代宮廷飲食非常奢華,膳食機構龐大,烹飪技術發達。宋神宗在深宮宴飲享樂,「一宴遊之費十餘萬」。宋代宮廷設立光祿寺負責宮廷膳食,下設酒庫和酒坊、太官物料庫、翰林司、牛羊司、乳酪院、油醋庫、外物庫等。宮廷菜點有數百種,用料精細,名菜名點數不勝數。權臣之家的飲食生活也是豪華侈靡,如權相蔡京,「享用侈靡,喜食鶉,每預蓄養之,烹殺過當……一羹數百命,下箸猶未足」。宋陽枋《字溪集》卷九《雜著辨惑》談到官僚子孫奢靡生活寫道:「食不肯蔬食、菜羹……必欲精鑿稻粱、三蒸九折、鮮白軟媚,肉必要珍饈嘉旨、膾炙蒸炮、爽口快意。水陸之品,人為之巧,縷篡雕盤,方丈羅列。」宮廷貴族的窮奢極靡客觀上促進了烹飪技藝的提高,反映了宋代飲食文化的高度發達。

在宮廷飲食習慣上,皇室飲食多以麵食為主。兩宋時,御廚所用面和米的比例是2∶1。據《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等記載,宋代宮廷運用了烘烤、油炸、炊蒸、水煮、油煎等多種方法製作糕點,麵條的吃法也很多,還經常吃餛飩。

豬肉是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但宋代皇宮裡吃豬肉甚少,京城「御廚止用羊肉」,皇族很少食用豬肉。羊肉是宮廷飲食中的主要肉類食品。羊肉有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開胃健力、壯陽益腎等良效,因此,宋人認為,羊肉與人參一樣滋補身體,人參補氣羊肉補形。所以,兩宋皇室的肉食消費幾乎全用羊肉。中國知名飲食文化研究專家邱龐同在《中國菜餚史》中指出:「無論是北宋宮廷,還是南宋宮廷,在飲食上或菜餚用料上均有一個特點,即肉食幾乎全用羊肉,而不用豬肉。」據宋代著名史學家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正月,輔臣呂大防對哲宗皇帝講述「祖宗家法」傳統時說:「飲食不貴異品,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據史料記載,宋仁宗是個喜吃燒羊的皇帝,有一天夜晚睡不著而感到十分飢餓,因而「思食燒羊」。仁宗時,宮中御廚每日宰羊達280隻。宋室南遷臨安後,繼承祖宗家法,仍然以羊肉為皇宮主要肉類食品。宋代御廚只用羊肉,宮廷中日殺羊兩三百隻。宋英宗削減開支,宮中一日猶殺羊40隻。皇帝喜歡吃羊肉,還把羊肉賞賜大臣。

宋代宮廷宴會排場非常大,菜餚豐盛。據《東京夢華錄》卷九《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記載:「十二日,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宴設集英殿。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內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並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於殿上。諸卿少百官,諸國中節使人,坐兩廊。軍校以下,排在山樓之後。」這次祝壽宴會,上酒共9盞,下酒食品達23種,下酒菜餚及拼盤共14道,且都是以葷菜為主,輔以素菜,且用炒、爆、烤、煎、炸、煮等烹飪方法製作的。葷菜都是以羊肉為主的。

宋代宮廷飲食生活中還有一個特點,皇帝經常在宮外飲食店取食,以致皇室的人經常到城中各大酒樓、飯店用餐,這也帶動了宋代飲食業的發展。

宋代筵席的名目相當多,較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宮廷、官府、民間均有許多規格不一、名稱各異的筵席。文人之間也喜歡舉行有宴會性質的文會。某些居民一年中家宴竟有十多次。宋代民間聚會也很有意思。《東京夢華錄》記載:「十月一日……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這裡的「暖爐會」實際上就是一種小型烤肉宴,以烤肉為菜,一家人圍坐在暖爐前,飲酒吃肉,其樂融融。

酒樓食店生意興隆

宋代飲食業,尤其是民間飲食業與唐代相比較為發達,都城酒樓、飯店、食店、食攤眾多,菜餚品種豐富,經營手法靈活,食客如雲,生意紅火。

北宋東京作為都城,居民多時達百萬,加上駐軍及流動人口,總數較多。為了適應政治、經濟生活的需要,東京飲食業異常繁榮。在宋代,飲食業中出現一種筵席上門服務的項目,並出現相應的服務機構「四司六局」。凡婚喪嫁娶都可以僱請「四司六局」操辦,數百人的宴席,當天即可辦成。「四司」指帳設司、廚司、茶酒司、臺盤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據《東京夢華錄》卷四《筵會假賃》中記載,凡民間的婚宴喜慶、喪葬等宴會,桌椅及相應陳設、各種器皿盒盤、酒擔及應用器物,自有茶酒司掌管租賃。飯食菜餚自有廚師料理。那些託盤送東西、下請帖、安排座次、說唱勸酒的人,叫做「白席人」,統稱作「四司人」。欲到園池館舍亭臺樓榭寺廟庭院遊玩、宴請賓客這類事,隨時可以辦妥。主人只要出錢就可以了,並不需要煩神費力。

宋代,餅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宋代的餅不像現在僅指經過燒烤加工而成的一種圓形食品,凡用麵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餅。麵食是宋代民間頗為喜愛的食物。北宋鄭文寶創製的雲英面,極受時人歡迎,後被收入宋代食譜。在宋代民間就出現了早市和夜市。早市一般自五更開始,以賣食物為主,「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並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夜市一般至三更止,也有到三更以後的,多賣經濟小吃,不論春夏秋冬,四時皆有。「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這充分說明了宋代民間飲食的繁盛。

酒樓、食店在營業方法上靈活多樣,富有特色。酒樓、食店布局比較合理,可以說是大街小巷、城裡城外都有分布。除數量多、分布廣外,多種檔次的酒樓、食店齊備,以適應不同階層人士的需要。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則第一白廚,州西安州巷張秀,以次保康門李慶家,東雞兒巷郭廚,鄭皇后宅後宋廚,曹門磚筒李家,寺東骰子李家,黃胖家。九橋門街市酒店,彩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政和後來,景靈宮東牆下長慶樓尤盛。」這說明,東京城中有幾家酒店是專門為「中貴」即宦官服務的,所售的是原料珍貴、製作精細的下酒菜餚。此外,酒樓、食店的營業時間安排隨需要而定,早、中、晚均有營業的。一般而言,大的酒樓、食店中午及晚間開業較多,小的羹店、酒館清晨及夜間也有營業的。

飲食廣告業在宋代初具雛形。東京城的酒樓、食店注重門面裝飾和室內環境布置,甚至在門上懸掛有幌子一類的東西用來進行廣告宣傳。《東京夢華錄》記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唯任店入其門,一直主廊約百餘步,南北天井兩廊皆小合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妓女數百,聚於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若神仙。」一般著名的酒樓如礬樓等,不惜千金請人寫詩詞提高自家酒樓的名氣,一些名氣較小的食店也會打出孫羊肉、李家酒這樣的招牌招攬顧客。

宋代酒樓、食店的服務相當周到、細緻。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隻,即銀近百兩矣。雖一人獨飲,碗遂亦用銀盂之類。其果子菜蔬,無非精潔。若別要下酒,即使人外買軟羊、龜背、大小骨、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姜之類。」在這些酒店中,對顧客服務是「不問何人」一視同仁,按規格辦事。同時「果子菜蔬」乾淨衛生,如果顧客要好的下酒菜,酒店可以派人到其他地方去買。

菜餚風味流派初步形成

不同的氣候環境、物產狀況、文化傳統、民族習俗等,造就了我國不同地區民族菜饌中獨具特色的風味流派。這些不同地方餚饌和地方風味流派的交相輝映,彰顯了中華烹飪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宋代,中國菜餚的風味流派已初步形成。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市肆上已有北食、南食、川味和素食的區分。東京市場上出現的北食店、川飯店、素食店正是中國菜餚風味流派初步形成的有力佐證。

東京市場上出現了出售東京以北地區風味菜餚、點心的店。在《東京夢華錄》卷三《馬行街鋪席》中提到北食店:「北食則礬樓前李四家、段家爊物、石逢巴子。」南方菜餚也在東京市場上出售,《東京夢華錄》中多次提到「南食」。《馬行街鋪席》中提到:「南食則寺橋金家、九曲子周家,最為屈指。」《寺東門街巷》中說:「北即小甜水巷,巷內南食店甚盛,妓館亦多。」當時東京的南方菜餚有南炒鱔、魚膾、羊肉旋鮓等。隨著川飯店的設立,川菜也擴大了影響力。東京城的川飯店中就有插肉麵、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等。《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凡御宴至第三盞,方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這裡所提及的爆肉,就是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回鍋肉。蘇軾、陸遊等人的詩詞中也屢屢提及川菜。

素菜在宋代獲得較大發展。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料理」從中古到近代的轉變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宋朝航運發達,南北交通往來便利,南方的水稻、水產品和水果被大量運輸到北方,北方的麵食也逐漸進入南方,首次實現了食物上的「大一統」。但最重要的轉變還是素菜的興起。在唐代及之前,人們皆以肉食為美,蔬菜往往作為主食分量不足時的補充,比如剁碎了混在穀物中做成蔬菜飯,或者在魚、肉羹中作為作料出現。到了宋代,素菜才開始以獨立菜系的面目出現。當時,蔬菜種類已經相當齊全,甚至出現了以銷售為目的的專業化蔬菜生產基地,黃瓜、茄子、芹菜、蘿蔔、白菜、冬瓜、竹筍、菌類都是暢銷產品。宋代人食用的蔬菜大體可分為人工培育蔬菜和野生蔬菜兩大類。人工培育的蔬菜主要有菘菜、韭菜、芹菜、姜、蘿蔔、菠菜、茄子、大蒜、蔥、冬瓜等品種。在菜的做法上,宋代人多採用煮法,煮出來的菜叫「煮菜」,又稱作「羹」。煮菜的做法簡便易行:先將蔬菜洗淨切碎,再加上作料入水同煮,煮開後便成。這樣的煮菜又爛又香,富有營養,吃起來也有滋有味。日常採集的野生蔬菜主要有竹筍、蕨菜、蓴菜、薺菜、馬齒莧、蒼耳、蒲菜以及蘑菇、木耳等。宋代人對採集野菜有著濃厚的興趣,許多著名文人都有挖野菜的經歷,並將其寫入詩文之中。如蘇軾在山東密州做太守時,就常與下屬到城牆根挖野菜吃,還在《後杞菊賦並敘》中記述了此事。

當時在東京城開設有不少素菜館,叫「素分茶」。宋代素菜在製作上有兩大特色。一是豆腐、麵筋、筍等已是素食的常用原料。豆腐在宋代已被普遍食用了。麵筋傳說是在梁武帝時被發明,但用於做菜的記載卻是在宋代。中國人食筍較早,但是作為重要素食原料出現在飲食店裡還是在宋代。二是出現不少以「假」命名的仿葷菜。據《夢粱錄》記載:「又有專賣素食分茶,不誤齋戒,如頭羹、雙峰、三峰、四峰、到底籤……假煎白腸、蔥油炸、骨頭米脯、大片羊、紅大件肉、煎假烏魚等下飯。」

宋代佛教的盛行為素食的興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相國寺中的寺院齋食當時就很有名氣。宋代素食的發展還與一些文人的推動有關係,蘇軾、黃庭堅、陸遊、楊萬裡等均有歌詠素食的詩作。

在宋代的時候,中國各地的飲食已經有了區別。《夢溪筆談》卷二四中記載:「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在當時,中國人的口味主要有兩種,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鹹的。當時中國人沒有吃「麻辣」的,因為,那時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到了南宋的時候,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甜的口味逐漸傳入南方。

烹飪技藝攀高峰

隨著飲食業的發展繁榮,菜餚的製作技藝在宋代這一時期有了顯著提高。

在選料方面,注意選用優質原料,注意按季節選料,選用新鮮原料。當時對不同地區所產的原料進行了鑑別區分,力爭精選優質的名產品。對某些原料的毒性有了認識,如河豚,已經認識到河豚的血、子、目、內臟有毒。刀工方面,在宋代,中國的食品雕刻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國的瓜果雕刻可以追溯到魏晉和唐代,到了宋代瓜雕已經成為七夕節的時尚。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這天,東京市場上有人「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配料方面,在這一時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有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更加重視配菜的量化。

在宋代,我國的烹飪技藝快速發展,烹飪方法有二三十種,其中尤為值得重視的是炒這一烹飪方法的形成和多樣化。中國的炒菜正式見諸文字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代以前關於炒菜的過程缺乏細緻的描述,但到宋代情況就不同了,已經有了對「爆炒」的詳細描述。而且當時在東京飲食市場上,炒菜的品種很多,著名的有生炒肺、炒蟹、炒雞、炒兔等。這時的炒已經做到旺火速成了,且生熟有別、南北不同,故而出現了生炒、南炒、北炒的炒法。

宋代在調味方面多有發展。一是醬油的發明。醬油是由醬發展而來,周朝就有制醬的記載。「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宋朝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並作為調味品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它能增加和改善菜餚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餚的色澤。二是出現了「適口者珍」的調味理論,對後世很有影響。有一次,宋太宗問蘇易簡:「食品稱珍,何物為最?」蘇易簡答曰:「臣聞,物無定味,適口者珍,臣只知齏汁為美。」齏汁,何物也?不過是用蔥、姜等碎末做成的湯汁。不同的食物,味道自然不同;同一種食物,在不同的情境下吃,也可能感受不一樣。只要適合自己的口味,就可以視為最好的。三是出現了方便調料「一了百當」,就是「甜醬一斤半,臘糟一斤,麻油七兩,鹽十兩,川椒、馬芹、茴香、胡椒、杏仁、姜、桂等分,為末,先以油就鍋內火熬香,將料末同糟、醬炒熟,入器」。「入器」收貯後,做菜時就可以酌量使用。尤其適宜、方便在外出時做菜使用。四是菜餚的味道出現多樣化趨勢。飲食市場上的菜餚出現了甘、酸、苦、辛、鹹、香、鮮、辣味,不僅有多種單味菜餚,而且還有多種複合味菜餚。

自北宋之後,中國的政治、文化、烹飪中心離開中原地區。豫菜則是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遷北移之後,在繼承中國烹飪文化基本傳統的前提下,形成了帶有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符號的、帶有河南地域的烹飪文化,享譽海內外。

如果說文化是城市之魂,那麼,餐飲文化堪稱最有滋味的「城市名片」。作為豫菜的發祥地,做好豫菜振興,傳承中國飲食文化,讓豫菜在傳承中得到發展創新,對開封加快建設「四個開封」和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加以重視。

記者:劉洋;來源:開封日報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微信公眾號無關。

 

相關焦點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一)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 【乾貨分享】中國飲食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伴隨著我們漫長的歷史,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注意:瀏覽以下內容,請自備紙巾,以免哈喇子流到手機屏幕上。】        中國的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一、上古時期        這個階段是夏商周之前歷史時期。
  • 兩部中國重要飲食典籍
    由於專供文人墨客閒適消遣之用,因而內容甚為豐富,涉及面極廣,其中有關古器玩物之類的論述,是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的重要資料。該書從8個方面(即八箋)講述了通過修身養生來預防疾病達到長壽的方法。這八箋分別是《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卻病延年箋》、《起居安樂箋》、《飲饌服食箋》、《靈秘丹藥箋》、《燕閒清賞箋》、《塵外遐舉箋》。
  •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簡述
    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飲食營養作為促進人類健康的基礎保障。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 宋代菜名「野」性十足,主要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
    但其實作為特定時代下政治和經濟共同催化成果的文化現象,它不僅反作用於時代政治經濟,其在「野」名字中流露出來的文化內涵和核心價值對後世也有著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發揮了巨大歷史作用。其次因為「野」菜名的成功,眾多商人以及商鋪紛紛效仿以文化內涵「博噱頭」來滿足人們文化需求,從而擴大生意,致使宋朝出現了很多娛樂場所,從而使得商業貿易不再僅限於物質的交換——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國便就出現了商業往來不拘泥於實物的商業思想。
  •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情深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容忘卻的歷史記憶之一,是我們的根脈。
  • 品味中國飲食文化內涵 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特色
    (一)菜系多   因為地域廣闊,自然環境複雜,物產豐富多樣各民族生活習慣也不同,在歷史長河中慢慢形成了許多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外,中國還有所謂的地方菜、官府菜、宮廷菜、少數民族菜、寺廟菜。他們在選料、刀工、火候、烹飪、調味、調湯、拼盤、搭配、上菜等方面各有千秋,體現了中國飲食文講究美感。(二)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
  • 分餐與合餐,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其實,我國分餐制的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時期。我們從何時開始採用合餐制?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今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出現於宋代,翻開眾多中國飲食文化史,往往把兩宋300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國味道的轉折時代:口味形態接近近代飲食麵貌,政權南遷帶來南北飲食交流融合,民間飲食熱情高漲,泛覽宋人筆記十九皆涉飲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提出「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則是近代文化的濫觴」,放到飲食文化上,亦成立。
  • 【趣讀】宋代的「環保」理念
    【趣讀】宋代的「環保」理念北極星大氣網訊:「環保」「綠色」是現代概念,但談不上是現代觀念,而是古已有之的傳統理念。宋代延續前代的做法,設有專門的環境保護部門——虞部,各州縣又設「農師」之職,聘請通曉農林知識者擔任之,為民眾種植作物、林木提供技術指導。
  • 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發展
    在我們感嘆中華飲食文化積澱之深厚的同時,中國飲食文化的學習者和愛好者也常常對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某種困惑。所以,我們可以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了解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總體歷程,中國的飲食風味特色、民俗風情等。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真可謂博大精深,中國烹飪技藝也得以彪炳史冊、發揚光大。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1,「食不語」不符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人自遠古以來就有在吃飯時候教育子女,夫妻交談的習俗,鄉親的「鄉」字就象兩個人對坐在桌子前,一起喝酒交談,鄉裡鄉親無非就是經常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孔子是聖人,也是個凡人,他也有妻兒子女。所以,他不可能不管別人,獨自一人,默不作聲地吃飯。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作者:紀昌蘭,系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宴飲研究」〔20FZSB029〕階段性成果【讀史札記】宋代是一個商業經濟空前繁盛,物質生產水平獲得極大提升的歷史時期。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
  • 試問:「東坡肉」、河豚魚、「洗手蟹」可否代表宋朝飲食文化的符號?
    引言民以食為天,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特別注意飲食的健康。故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物質文明,而且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整個社會的精神財富。同時中國的主要傳統文化之一就是飲食文化,這裡跟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人民所產生的價值觀有一定的關係,總體來說這是一個綜合發展的產物。
  • 化俗為雅:宋代的文化實踐
    遂以崔幹為第三等。李唐以關隴武人集團起家,同以崔盧李鄭為代表的「詩書傳家」的山東世家大族有著天然的階層分別,士族甚至以娶公主為恥。李世民登基後以重新編訂《氏族志》為名,意圖打壓魏晉以來把持中原政治幾百年的士族集團。但是,高士廉呈上的第一稿依舊是以崔盧李鄭為一等姓氏,於是有了唐太宗的一通大發感慨。
  • 《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編撰啟動會在京召開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8月18日上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國飲食文化」專題暨《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編撰啟動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召開。  楊牧之在講話中提出,編撰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是黨中央、國務院一項重大的文化戰略決策。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組織專家學者編撰《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相信能夠很好地完成編撰工作。
  • 聚焦地域文化,江西詩派如何成就宋代文化盛象?
    地域文化千差萬別,不僅在於時間上相差甚遠,在空間上差別更為迥異。地域文化是各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積澱而成的一種大眾文化,它代表了特定地方的鄉土人情、世情百態以及其中凝結的精神文化。通過對於江西詩派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宋詩在唐詩的巔峰陰影之下如何一步步去探尋自己發展的新道路,並且能夠對於後世受其影響較深的詩人陸遊、楊萬裡等做出客觀的評價,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江西詩派的個例,體會宋代文學的創作特色,以及探討一個地域的文化對於整個時代文化的貢獻。
  • 美食的那些事之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
    有巢氏教民食用果實、獵取禽獸當人類還處在蒙昧時期時,先民們的飲食方式和一般動物無異,尋覓一切可以充飢的動物和植物,直接生食。後世把這種飲食狀態稱為「茹毛飲血」。東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飢即求食,飽棄其餘。
  • 傳承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
    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
    遠古時期——火的使用、農林牧漁的產生、陶製器皿的燒制中國傳統飲食發展歷史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