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俗為雅:宋代的文化實踐

2021-03-01 二序草堂

國人自稱是「禮儀之邦」,準確地說,傳統中國是「禮樂之邦」。樂,自來就有雅俗之分。繞梁三日,讓孔夫子不知肉味的韶樂是雅樂,是陽春白雪;澠池之會,藺相如以血濺秦王相逼,秦昭襄王無奈敲盆擊缶的秦聲是俗樂,是下裡巴人。

從西周到六朝,雅俗之別絕不限於音樂,而是社會中每個人的身份標籤,歸根結底是社會地位的對立。它將人按照血統分為士族與庶族,用雅俗為鴻溝大防割裂社會,固化了士族集團利益,限制了庶民的階層流動,當然也就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這種內生的、長期封閉的社會結構,時間久了必然會走向沒落與腐朽,於是有人想要開窗通風,打破雅俗之別,抹平世家大族和寒門庶民的身份界限。《舊唐書·高士廉傳》記:

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幣。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昔漢高祖止是山東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行跡,至今以為美談,心懷敬重。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遂以崔幹為第三等。

李唐以關隴武人集團起家,同以崔盧李鄭為代表的「詩書傳家」的山東世家大族有著天然的階層分別,士族甚至以娶公主為恥。李世民登基後以重新編訂《氏族志》為名,意圖打壓魏晉以來把持中原政治幾百年的士族集團。但是,高士廉呈上的第一稿依舊是以崔盧李鄭為一等姓氏,於是有了唐太宗的一通大發感慨。再稿的《氏族志》雖將崔氏降為第三等,皇家的隴西李氏榮登榜首,但魏晉以來的雅俗之分豈是一代君王在一朝一夕間所能打破的。《舊唐書》列傳七十七:

(閻)立本雖有應務之才,而尤善圖畫,工於寫真,《秦府十八學士圖》及貞觀中《凌煙閣功臣圖》,並立本之跡也,時人鹹稱其妙。太宗嘗與侍臣學士泛舟於春苑,池中有異鳥隨波容與,太宗擊賞數四,詔座者為詠,召立本令寫焉。時閣外傳呼云:「畫師閻立本。」時已為主爵郞中,奔走流汗,俛伏池側,手揮丹粉,瞻望座賓,不勝愧赧。退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倖免牆面,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知,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

閻立本視丹青圖畫為「躬廝役之務」,勸誡子孫「勿習此末伎」。然而,到了北宋,宋徽宗擴充翰林圖畫院,廣收歷代書畫,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更是在科舉中列入書畫一科,丹青妙手由此可入仕途,同時將美術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趙佶親自出考題以試學生,以至於為兒子趙桓選妃也以書畫為考量標準,朱氏因精於花鳥工筆而入選成為宋欽宗皇后。

這一切和閻立本的時代成天壤之別,短短一兩百年,以唐太宗之政治決斷都無法消除的門閥制度,終唐一世都始終存在的魏晉頹廢遺風怎麼就在宋代被埋葬,雅俗之變、雅俗的地位互換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這是宋人的文學創作所面臨的時代考驗。豈止文學,盛唐之後的宋代,從典章制度到社會生活都籠罩在盛唐的光環之下,如王安石所言「世間好言語,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言語已被樂天道盡。」時過境遷,是亦步亦趨地照搬前人,還是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路,宋人選擇了後者。這是一場「化俗為雅」的文化實踐。

宋代之所以能將「化俗為雅」變為現實,開闢出一條不同於唐代的、影響至今的文明之路,首先是唐末五代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遷,長期戰亂使得士族勢力受到了殘酷鎮壓,甚至是血腥清晰。文化的破立最終是要依靠人來完成的,宋代無數士大夫精英前赴後繼的文化自覺引導了新文化的產生,同時,無數底層草根士人默默參與其中使得宋代文化有著深厚的社會根基。這種「化俗為雅」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不能將其抬升到思想啟蒙運動的高度,但從歷史和現實的社會思想脈絡觀察,它的確基本奠定了中國此後八百年的文化格局和國民文化性格的總體框架。

兩宋在疆域上雖無法同盛唐相比,又始終面臨著來自西北和北方的安全威脅,但它始終保持對長江流域地區長達三百多年的穩定統治,這樣一來,兩宋文化就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和平時代的文化特徵,二是江南文化的異軍突起。以蘇杭地區為代表江南文化和以河洛地區為代表中原文化之間形成了南北共同繁榮的局面。江南地區在宋代之前屬於文化落後地區,相對於傳統文化中心——中原的「雅」,江南可歸之為「俗」。唐代的江南可謂人才凋零、屈指可數,有唐一代只有宰相張九齡出自嶺南。但是到了宋代,這種局面發生了根本轉變,南方士人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對中原士人形成了巨大挑戰,這在中原士人眼中就是一場「雅俗」之爭,其最終結果是江南文化逐漸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也就是雅俗文化的地位互換,當然也就是「化俗為雅」。然而,這一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寇準對江南士人的多次刁難、即便出生於姑蘇的範仲淹,也認為「浙人輕佻易動,切宜戒之」。程門立雪的閩人楊時拜別程頤,程頤對賓客說「吾道南矣」。由此可見,雖然北宋時期江淮地區在經濟上已是舉足輕重,是供應開封乃至北方的主要糧食來源,但是江南地區的文化地位依舊處於劣勢。真正將江南文化推向前臺的是南宋,靖康之難以後大量北方人南遷,將中原文化的精華散布江南各地,南北文化經由北方文化移民和江南當地士人的共同融合,形成了一種融匯雅俗的新文化,化俗為雅的局面最終形成。

兩宋重商主義和商業發達,為彌合雅俗之間的鴻溝提供了經濟基礎和受眾市場。如《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那樣,宋代與唐代的一大差別就是對商業發展的寬容,宋代雖然依舊以中唐「兩稅制」為財政根基,但商業稅的比例明顯高於唐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宋代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大量失地農民湧向城市以經商作為謀生手段,二是經商獲利的示範效應加速了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城市的發展,形成了新的社會階層——坊郭戶。這些早期的市民階層在取得經濟利益之後,對文化、對精神必然有所追求,他們的審美取向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化,即市民文化。無論是傀儡戲還是說書,其劇本都有底層文人的深度參與。而那些經商致富的富戶,在精神層面的追求並不止步於聽戲聽曲。宋代取消了對商人參加科舉的限制,社會對追求財富的認可讓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結果就是消除了商人和士人之間的阻礙,雅俗文化的交流更為順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代新的文學形式——詞的出現。宋初士人仍舊以作詞為坊間傳唱的俗曲,但北宋中後期開始,宋詞開始蓬勃興起,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文學形式,於是,柳三變「奉旨填詞」、「有井水處便有柳詞」,文人士大夫成為創作主力軍,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詞的高峰。

科舉制度造就了數量龐大的知識階層,識字率提高,耕讀理念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宋代雖然普遍存在著「蔭補」制度,但科舉正途仍是士人所追求的目標。從宋太宗之後,進士名額不再是太祖朝的每屆十幾個人,而是以十倍的速度增長,科舉的周期也會不定期縮短,因而造就了人數龐大的知識群體。中舉並不意味著仕途的開始,不斷增加的進士人數和有限的官缺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一直深深困擾著宋代士人,在南宋尤為突出。無官可做的士人只能選擇回鄉,或務農或經商或教書,很多時候是兼而有之。《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在孔子眼中,如同君子、小人的水火不容,耕、讀是雅俗對立的,但是宋代士人竟然實現了兩者的和諧統一,可謂時也、勢也!

回鄉士人就是一粒文化的種子,慢慢在鄉野之間生根發芽,對普通農民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宋代有了一個特別的名詞——識字農。和士人回鄉務農不同,識字農本身就是農民,他們學習知識並不是為了科舉,而是純粹的自覺。蘇軾詩云:「吏民莫作長官看,我是識字耕田夫」,陸遊詩云:「頹然靜對北窗燈,識字農夫有發僧」。識字農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宋代識字率的提高,更體現了原本高高在上儒學理論開始下沉至民間基層,雅俗分野不再清晰可辨。

士大夫精英對「化俗為雅」的身體力行引導了對雅俗標準的再造,雅俗界限趨於模糊。來自社會中低層次的普通學子通過科舉晉級官場,使得社會階層的平民化趨勢愈來愈明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曾經是社會底層的他們,登堂入室之後不會將原生環境的所有的「俗」全然拋棄,同時又會將新環境的「雅」融入自己的生活。如此這般,引領社會文化走向的士人精英就成為了集雅俗為一身的文化標杆。宋代之前,文人騷客對農事始終持鄙視態度,很少以農事入詩詞。但是到了宋代已經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對農事、對田園、對鄉土始終保持著一種嚮往,這既是繼承了陶淵明們的魏晉風骨,是對隱逸文化的再發揚,也是兩宋士人對個人生活的現實選擇。

要之,重文輕武的政治指向和包容的社會心態使得宋代的文化特質更為內在、更為文人氣、更注重精神世界,這是今天中國人精神的重要源泉。蘇軾所言的「以俗為雅,已故為新」是對宋代文化特徵的高度概括。尊崇孟子民本思想的確立使得士人更為關注政治和底層社會,這為雅俗共融提供了思想基礎。耕讀思想、鄉土觀念在宋代形成並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

其實,所謂雅俗始終是相對而言的,是動態的。時代的變遷、審美的多樣性和易變性使得二者的位置經常發生互換。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也在經歷著雅俗文化的劇烈碰撞,我們現在也是在塑造新文化的過程之中,也是一個雅俗和融的過程,因為其正在塑造,故而顯得龐雜而泥沙俱下,但社會的進步總是大趨勢,落後的文化可能流行一時,但不可能成為時代的主色調。

相關焦點

  • 聚焦地域文化,江西詩派如何成就宋代文化盛象?
    宋代時期,出現了地域文化繁榮的現象,譬如福建、四川都是文化昌盛之地,文化普及程度高,士人讀書風氣盛行、熱情高漲,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者不計其數;兩浙地區向來是文化名人薈萃之地,宋代之時也是名家輩出;此外還有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為宋代文學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本文將以江西詩派為例,講述地域文化塑造的宋代文學特點及對其的影響,分析江西詩派如何成就宋代文化盛象。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宋代士人群體如何參與地方治理
    士人階層的身份認同意識逐漸趨同,他們在文化上具有優勢地位,自覺以「治天下」為己任,以蒙學、家訓開展「訓俗」教育,提高了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識字率;以恢復改革宗族制度,推動宗族禮制的庶民化;倡導鄉約制度,參與鄉村治理。宋代士人藉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會,進而形成以士人階層為中心的「士人社會」。歷史上宗族組織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貴族化向平民化演變的過程,唐宋就是轉折時期。
  • 宋代文化開始打破門類限制,佛禪思想對文化整合會通產生重要影響
    比如王維能詩善畫,且能在具體的創作中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他的實踐只是一種自發的實踐,搜檢王維作品,至今未發現他對詩、畫藝術的共同規律作過認真的理論探討,因而他的創作缺乏理論的自覺性,而且他作品中融通詩畫的藝術 特點也是經由蘇軾的評價才獲得世人的認同,取得崇高聲譽的。
  • 宋代薰香文化考述
    中華傳統薰香文化源遠流長,歷朝歷代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不同,呈現出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薰香風貌。薰香源於宗教祭祀,而祭祀用香始於遠古燦祭。祭祀用香最早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先人認為煙霧虛無縹渺,上可直通九天,下可抵達黃泉,通達天地人三界,故設祭壇,燔燒柴木祭品,以煙通於鬼神。隨之而生的生活用香亦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據考古發現,四五千年前便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灰陶燻爐。
  • 宋代音樂的繁榮,宮廷樂、市井文化相互融合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市井音樂繼承於唐代以來的宮廷音樂,宮廷樂走入市井文化中形成了以市民階級為代表的音樂,不僅繼承隋唐時期宮廷音樂的優點,同時也推動了元明時期說唱,戲曲的發展。因而,相較於前後幾代,宋代的市井音樂更顯時代氣息。
  • 宋代詩詞中善待野生動物的理念和實踐
    作者:劉東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  人類善待野生動物的理念和實踐在我國有著漫長的歷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現和探索,這較好地體現在詩和詞這兩種當時最為流行的藝術形式之中。在宋代詩詞中,一方面有圍繞人類善待野生動物的方式方法進行的細緻描寫,另一方面還貫穿著一些具有強烈人文意識的獨到理念。
  • 文化|宋代服飾
    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一上圓下方的飾物。便服: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幞頭,依然唐式,腳下卻不穿唐時的烏皮靴,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遺老服: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
  • 四時田園雜興宋代範成大,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裡詩文化藝術解讀
    導讀:時田園雜興宋代範成大,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裡,詩文化藝術解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宋代範成大原文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楊萬裡原文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末曾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解讀:稀稀落落的籬笆,之所以有空隙才能通風,旁邊一條幽深的小路很長,早熟品種果子的花,還沒能等樹葉成樹蔭,花瓣以漸零落。
  • 宋代菜名「野」性十足,主要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
    一、宋代菜名「野」的原因根據目前已發現史料,宋代菜名「野」是毋庸置疑的——宋朝前承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唐朝,借著大唐沉澱下來的文化財富、政治經驗以及經濟成果開闢出了一道自己的大路。1.宋代菜名和宋代主流文化之間的關係封建文化發展到宋朝,內容有了極大的擴充和發展,一方面,程朱理學等思想的出現和發展禁錮了人性、「道德」愈來愈成為一種迫害,另一方面,宋朝的市民文學迅猛進步,人民對於文化需求愈發增加——
  • 趣歷史︱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就出現在宋代。
  • 宋代玉文化:歐陽修、蘇東坡、李公麟等士大夫愛玉成痴
    如果說,知識從貴族傳播至平民是從春秋開始,那玉器從宮廷傳播至民間,則從宋代開始。古玉,是玉文化傳承的載體。鑑賞古玉收藏古玉,是感悟天人合一、領略歷史古韻的一種重要體驗。宋代仿古玉產業為何如此發達?仿古玉,是宋代玉文化重要而奇異的一個特點,他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它得益於商品社會的巨大繁榮,製作玉器不再神聖不可侵犯,而是僅僅為了販賣和盈利。同樣的玉材,做成仿古玉,就能賣出更好的價錢。賺到錢了就能通過買田和供後輩讀書,實現家族翻身。
  • 宋人的「外語」風尚:文化經濟高度融合的宋代,是繁榮的翻譯時代
    翻譯官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交流的重要的「通意對象」,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翻譯官這一職業就已經隨著蕃漢文化的交流逐漸出現,自唐以降,國內外交融開始出現大繁榮,再到宋代,統治者的「重商」政策徹底推動了古代歷史上的「大開放」時代,宋代幾百年的歲月裡,中原王朝與絲綢之路的埠國丶遊牧民族丶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傳播產生了多元化的聯繫。
  • 從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書業繁榮發展的歷史作用
    到宋代之後,經濟、文化迎來了空前的繁榮,各大城市的民間書坊如雨後春筍一般,逐漸形成了產業鏈完整的「坊刻書業」。說到這裡,您是不是有興趣隨我一起領略一下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的宋代,見證坊刻書業的高速發展和繁榮,以及對市民文化生活所帶來的全新變革,感受這個產業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所產生的歷史作用。何為坊刻書業?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如何?
  • 宋代四雅文化主題展在大連舉辦
    天健網消息(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王煜)2020大連中日韓體育文化活動周自11月8日拉開帷幕,多項體育文化活動相繼展開。作為活動之一,宋代書畫、花道、香道、茶道四雅文化主題展於11月14日在大連勞動公園內薈芳園太一非遺活動中心舉辦。該項活動唱響中日韓三國體育文化活動周交流合作的讚歌。
  • 宋代冠飾:內斂獨特的女子裝飾品,一個時代文化經濟的縮影
    宋代強調以文治國,所以文人士大夫都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整個社會有著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這直接促使了宋代社會淡雅雋秀的藝術氣質的形成。士大夫所受的文化薰陶自然而然提高了他們的審美力度,而女為悅己者容,男子的審美不俗,女性的冠飾變化自然隨之發生改變,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宋代女性冠飾多端莊雅致,而秀美之外又不缺情趣和風雅。
  • 風雅·宋 | 雪湯生璣珠——宋代點茶文化主題展
    風雅·宋|雪湯生璣珠——宋代點茶文化主題展第四期 龍園勝雪 宋茶貴白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飲茶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自秦漢三國至宋元的1400年,中國人品飲末茶。如今盛行的芽葉散茶撮泡法,則從明代開始普及。
  • 香道文化丨宋代的香道習俗
    宋朝文人流行四雅事:掛畫、點差、插花、燒香,其中有三樣傳到了日本,被日本文化吸收轉變為日式三雅道,並一直保留至今。現今的中國本土上沒有「香道」概念,平常說的「燒香」指的是「拜佛」,一種民間祭拜儀式,雅味全失,沾滿了求子祈財的俗氣。
  • 李世揚 || 宋代永康進士摭談
    受此影響,宋代永康進士人數,亦遠超任何朝代。綜合曆代邑志記載,兩宋時期永康約有進士160名,僅南宋就有140人。平均每2年出一名進士,錄取率頗高,而明代每7年才出一個,清代則需19年。據《正德永康縣誌》,宋代永康有主客戶21352戶,主客丁44766人,進士與人口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國漫《蹴鞠小英雄》:宋代全民運動,匯聚於蹴鞠上的宮廷休閒文化
    而中國古代蹴鞠活動發展最為昌盛的一個朝代就是宋代。宋代自皇帝以下幾乎所有人都熱愛蹴鞠運動,而最有名的蹴鞠運動愛好者就是宋徽宗趙佶。06年播出的動畫片《蹴鞠小英雄》所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發生在宋代的,關於蹴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