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周覓解鎖竹編技藝 种丹妮品嘗甜柿讚不絕口

2020-12-14 晨娛碼頭

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六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周覓將與种丹妮、彭宇一同去到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採摘世界唯一自然脫澀的甜柿---鏨字石甜柿,參與甜柿樹公益認領,與當地黑山羊小羊羔親密接觸,並走進燕兒谷體驗獨特的工匠文化。

周覓帶領探訪小組認領甜柿樹

种丹妮餵小羊崽萌點多

作為湖北武漢人的周覓從小就在長江邊長大,這次由他帶領种丹妮、彭宇一同組成探訪小組。在當地的高廟鐵索橋碰面後,探訪小組首先乘坐鄉間巴士去往鏨字石村,探訪當地特產羅田甜柿。羅田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作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農業縣,良好的氣候和水系條件使得當地物產豐富,而羅田甜柿就是當地物產的特色代表。在鏨字石村,有「甜柿西施」美稱的農業公司創始人丁海玉向探訪小組介紹了當地的中國甜柿古樹群落,其中100年歷史以上的柿子樹有5000多棵。在390歲「高齡」的柿子樹下,彭宇和周覓還為採摘樹枝高處的柿子展開了「對決」,最終周覓摘得甜柿。而在品嘗後,种丹妮連連讚嘆美味香甜,自然脫澀的柿子「刷新了我對柿子的印象」。

丁海玉還帶領探訪小組來到了村民熊爺爺家,接觸到了甜柿樹認領公益項目。原來甜柿的黃金成熟期只有15天,通過企業和個人認領柿子樹能最大程度減少因銷路問題造成甜柿的浪費。探訪小組在聽聞後主動提出認領柿子樹。周覓也坦言自己在節目結束後也會告訴身邊的好友,推薦他們了解這一個公益項目。

離開柿林,探訪小組還來到了當地的黑山羊種羊研發基地,與四隻黑山羊寶寶零距離接觸,原本有些害怕的种丹妮在鼓起勇氣拿起奶瓶餵小羊羔後,表示:「小羊喝奶像小嬰兒一樣,太可愛了,而且這就是全村的希望」。當地將養羊發展成特色產業,聯動政府、銀行、保險、公司、貧困戶打造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帶領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周覓、种丹妮歌聲傳遍燕兒谷

探訪小組學做竹編、陶藝

燕兒谷位於羅田縣的南大門駱駝坳鎮,近幾年通過發展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研學教育,燕兒谷帶領村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11倍。探訪小組的第三站便是來到了位於羅田縣駱駝坳鎮的燕兒谷,《三百六十調》是獨具燕兒谷特色的羅田民歌,邊幹活邊唱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入谷的探訪小組。燕兒谷的創始人徐志新提出教大家唱小調,高亢婉轉的歌曲難度頗大,讓身為專業歌手的周覓和种丹妮直言「要退出歌壇」,而兩人最終能夠完成演唱的任務嗎?

在去鄉村工匠學校的路上,周覓不僅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更驚訝於演奏者手裡三米多長的笛子。身為國家一級演奏者的陳祖旺是當地駐村藝術家,他的樂器既有長笛,又有哨子長短的短笛,聲音婉轉好似鳥鳴。在他的幫助下探訪小組嘗試了吹奏短笛,三人用力吹到面部扭曲仍不得其法,被點評為「力大吹不響喇叭」。

而在鄉村工匠學校,周覓與當地篾匠學習了竹編技藝。竹編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何啟林向周覓介紹了竹編的基本技法,手腳並用、釐清竹篾才能編好。彭宇和种丹妮則體驗了陶藝製作,扶住泥胚、挖孔、向體側拉開,精細的步驟考驗著人的手藝。到底他們能否順利完成陶藝成品的製作呢?

羅田之旅還有怎樣的驚喜等著大家?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本周五晚21:10江蘇衛視《從長江的盡頭回家》。

【來源:江蘇衛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周覓、种丹妮打卡羅田 「認領樹」「租養羊...
    上周五晚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湖北羅田站在江蘇衛視播出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宜賓之行圓滿結束 劉儀偉用四川美食解鄉愁
    上周五晚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四川宜賓站在江蘇衛視播出。本期節目中,劉儀偉、汪小敏、龔俊、彭宇四人來到四川宜賓,在品嘗了當地特色美食、欣賞了秀麗的蜀南風景後,探訪小組感受到了宜賓這座城市風景人文之美。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重慶站收官孟非賞山景連連讚嘆,馮提莫唱山歌...
    上周五晚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重慶站的下半期節目在江蘇衛視播出。孟非、馮提莫、彭宇三人順著上一期金佛山的旅程,繼續探訪重慶。剝筍吃筍,品嘗原生態美食;賞景說景,探訪好山好水發展歷程。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劉儀偉化身「劉大廚」 汪小敏竹海放聲高歌
    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三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節目「歸鄉人」劉儀偉化身「劉大廚」為汪小敏、龔俊、彭宇烹飪麻辣鮮香的地道四川美食,探訪小組還走進蜀南竹海遍覽絕美的山水風光,竹海泛舟汪小敏放聲高歌寄情山水。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香」約宜賓 共走屏山特色產業脫貧路
    四川宜賓,文化底蘊深厚,擁有2200年建城史、4000年釀酒史、3000年種茶史,有著「中國酒都、中國竹都」之稱。地理位置上屬於雲貴川交界處,因金沙江、岷江在此交匯於長江,故有「萬裡長江第一城」之稱,宜賓長江大橋自然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橋」。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自雲南省寧蒗縣啟程 宗庸卓瑪、楊昆助力家鄉...
    緊扣脫貧攻堅時代主題,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將於10月16日起每周五晚21:10在江蘇衛視播出,以雲南省寧蒗縣為第一站。雲南省位於長江上遊,長江在此段名為金沙江,金沙江在雲南境內多次轉向,開山成峽,轉彎成灘,塑造了雲南複雜險峻的地貌。
  • 年公益傳授竹編技藝近萬人次 她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
    自從走上了這條路,義烏小商品城就成了她經常「打卡」的地方:鑰匙扣、玻璃器皿、仿竹塑膠條、各類絲線,等等,每一樣被搬回家的商品,都代表著她一個全新的創意。「如果說前些年我和師父一起進北京故宮博物院修繕倦勤齋,成功讓東陽竹編出圈;那麼這幾年,我就是努力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讓他們用自己的指尖感受這項非遺。」從2016年以來,蔡紅光每年傳授竹編技藝數千人次,今年已達上萬人次。
  • 六旬老人重拾技藝 閩侯傳統竹編後天絕活再現
    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文 石美祥/攝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最近這幾天,家住閩侯鴻尾鄉橋頭村的65歲老人謝瑞國特別忙碌,他正努力重拾已荒廢30多年的傳統竹編手工藝。12日,「了不起的匠人 2020首屆閩侯技藝傳承大賽」將舉行決賽。
  • 助力脫貧好物直播,《從長江的盡頭回家》走進多彩貴州
    ,以長江流域脫貧攻堅和奮力奪取全面小康實踐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探訪節目《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將於10月起每周五黃金檔在江蘇衛視播出。   節目中,主持人發起者彭宇,每一站「回家」的明星嘉賓,將和企業家、政策專家、文化學者、網絡主播等嘉賓組成探訪小組,深入長江沿岸各具特色的鄉村小鎮,探訪美景、美物和脫貧致富故事。
  • ...盡頭回家》帶來秭歸「臍橙宴」 王茂蕾、劉儀偉、彭宇體驗賽龍舟
    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五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王茂蕾將帶領劉儀偉、彭宇走進湖北省秭歸縣,體驗臍橙採摘、品嘗當地特色臍橙宴,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腔的傳承人,參與包粽子、龍舟競技,共同感受醇正的秭歸味道與源遠流長的屈原文化。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舊時竹器與人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如影隨形。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九江瑞昌竹編傳人田先敏榜上有名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與中國殘聯聯合發布了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地區及項目名單、第一批試點支持的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我省九江市的瑞昌竹編傳人田先敏登上了全國首批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重慶站馮提莫歌聲動人 孟非一路拍不停記錄...
    上周五晚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重慶站的上半期在江蘇衛視播出。節目中的三位嘉賓孟非、馮提莫、彭宇探訪重慶的美食,並共同見證金佛山綠色發展之路。更有觀眾點讚道:「長江邊上一遍吃火鍋一邊唱歌,畫面太美了,這氛圍真的好幸福。」在去往下一站的路上,探訪小組還遇上了一群野外的小猴子。孟非對這群猴子饒有興趣,拿出手機拍個不停。發現猴子並不怕生,孟非點評道:「從它和人類的那個警戒距離看,說明當地的人和動物之間,關係是和諧的,在這個地區人與自然的狀態,是很令人羨慕的。」
  • 手工竹編入門:10種編織方法教程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如今還可以看到各種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對於竹編工藝有些人就不太清楚了。
  • 《鄉裡鄉親》熱拍 种丹妮結識顏丙燕
    搜狐娛樂訊 由著名導演方剛亮執導,金雞影后顏丙燕(在線看影視作品)、四川評書藝術家李伯清和影視新星种丹妮聯合主演的反映三峽移民題材的電影《鄉裡鄉親》正在山東緊鑼密鼓地拍攝中。憑藉著親情勵志大戲《養父》一炮而紅的小演員种丹妮與顏炳燕因戲結識,合作融洽,种丹妮稱顏丙燕這位「影后」沒有明星架子。  由山東電影製片廠投資拍攝的建黨90周年的獻禮影片《鄉裡鄉親》主要講述了三峽大壩建成之後,面對三峽地區百姓移民的問題。不少三峽移民的百姓選擇了遠赴他鄉,卻因為無法融入到當地文化所碰到的各種困難。脾氣倔強的老餘頭,跟兒孫一家三口從重慶移民到了山東。
  • 雅趣 |竹編:在手指上跳舞的篾片
    在新石器時代,以竹編籃筐為模型,又誕生了陶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編織也日見精細,更追求工藝性。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泰山。中國的竹編技藝歷經千年,代代延續。除了生活用品,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比如制龍燈、竹馬戲。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匯集起來已經有150餘種編織法。
  • 「碾壓」劉詩詩的种丹妮穿紫色衛衣玩下衣失蹤,秀逆天大長腿!
    种丹妮可能對有些小姐姐會有些陌生,其實她也算是一個老戲骨了,在演藝圈也是出道多年了,參演的電視劇和電影都是非常多的,相信她在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丹妮在《食神妻女》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尤其是"碾壓"了劉詩詩和宋譯。她的"謀女郎"終於逆襲了!
  • 〔讀城〕成都地標產品之九:道明竹編,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道明竹藝村據《華陽國志》介紹,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道明人就已經開始種竹和使用竹了。穿越2000年時光,歲月更替,光陰流轉,道明人在自己的天地裡始終如一靠著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傳承,讓竹編成為川西乃至成都平原不可取代的獨特文化藝術符號。
  • 中國符號|竹編工藝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子的利用越來越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向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後來竹編工藝的種類越來越多,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了玩具花燈等一系列人們生活中的小玩意。細絲竹編工藝也可以叫瓷胎竹編工藝。瓷胎竹編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竹編工藝 實用器物之美
    竹編工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