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六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周覓將與种丹妮、彭宇一同去到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採摘世界唯一自然脫澀的甜柿---鏨字石甜柿,參與甜柿樹公益認領,與當地黑山羊小羊羔親密接觸,並走進燕兒谷體驗獨特的工匠文化。
周覓帶領探訪小組認領甜柿樹
种丹妮餵小羊崽萌點多
作為湖北武漢人的周覓從小就在長江邊長大,這次由他帶領种丹妮、彭宇一同組成探訪小組。在當地的高廟鐵索橋碰面後,探訪小組首先乘坐鄉間巴士去往鏨字石村,探訪當地特產羅田甜柿。羅田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作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農業縣,良好的氣候和水系條件使得當地物產豐富,而羅田甜柿就是當地物產的特色代表。在鏨字石村,有「甜柿西施」美稱的農業公司創始人丁海玉向探訪小組介紹了當地的中國甜柿古樹群落,其中100年歷史以上的柿子樹有5000多棵。在390歲「高齡」的柿子樹下,彭宇和周覓還為採摘樹枝高處的柿子展開了「對決」,最終周覓摘得甜柿。而在品嘗後,种丹妮連連讚嘆美味香甜,自然脫澀的柿子「刷新了我對柿子的印象」。
丁海玉還帶領探訪小組來到了村民熊爺爺家,接觸到了甜柿樹認領公益項目。原來甜柿的黃金成熟期只有15天,通過企業和個人認領柿子樹能最大程度減少因銷路問題造成甜柿的浪費。探訪小組在聽聞後主動提出認領柿子樹。周覓也坦言自己在節目結束後也會告訴身邊的好友,推薦他們了解這一個公益項目。
離開柿林,探訪小組還來到了當地的黑山羊種羊研發基地,與四隻黑山羊寶寶零距離接觸,原本有些害怕的种丹妮在鼓起勇氣拿起奶瓶餵小羊羔後,表示:「小羊喝奶像小嬰兒一樣,太可愛了,而且這就是全村的希望」。當地將養羊發展成特色產業,聯動政府、銀行、保險、公司、貧困戶打造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帶領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周覓、种丹妮歌聲傳遍燕兒谷
探訪小組學做竹編、陶藝
燕兒谷位於羅田縣的南大門駱駝坳鎮,近幾年通過發展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研學教育,燕兒谷帶領村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11倍。探訪小組的第三站便是來到了位於羅田縣駱駝坳鎮的燕兒谷,《三百六十調》是獨具燕兒谷特色的羅田民歌,邊幹活邊唱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入谷的探訪小組。燕兒谷的創始人徐志新提出教大家唱小調,高亢婉轉的歌曲難度頗大,讓身為專業歌手的周覓和种丹妮直言「要退出歌壇」,而兩人最終能夠完成演唱的任務嗎?
在去鄉村工匠學校的路上,周覓不僅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更驚訝於演奏者手裡三米多長的笛子。身為國家一級演奏者的陳祖旺是當地駐村藝術家,他的樂器既有長笛,又有哨子長短的短笛,聲音婉轉好似鳥鳴。在他的幫助下探訪小組嘗試了吹奏短笛,三人用力吹到面部扭曲仍不得其法,被點評為「力大吹不響喇叭」。
而在鄉村工匠學校,周覓與當地篾匠學習了竹編技藝。竹編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何啟林向周覓介紹了竹編的基本技法,手腳並用、釐清竹篾才能編好。彭宇和种丹妮則體驗了陶藝製作,扶住泥胚、挖孔、向體側拉開,精細的步驟考驗著人的手藝。到底他們能否順利完成陶藝成品的製作呢?
羅田之旅還有怎樣的驚喜等著大家?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本周五晚21:10江蘇衛視《從長江的盡頭回家》。
【來源:江蘇衛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