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2:16 |浙江浙江客戶端 |記者 吳旭華 通訊員 王錦芳
蔡紅光在教孩子們製作竹編花器。
12月9日下午6時許,蔡紅光回到了她位於盧宅的竹編工作室。車子後備廂裡,裝滿了花花綠綠的絨條——一種可以製作絨花的材料。這是她專為第二天到木雕小鎮研學的孩子們準備的,她將用這些纏在細鋼絲上的絨條結合篾條,教孩子們編織一款新的竹編花器。
因為這項心血來潮的創意,蔡紅光在義烏小商品城尋找了一個下午,終於滿載而歸。
這只是她近幾年來從事竹編技藝公益傳播的一個縮影。自從走上了這條路,義烏小商品城就成了她經常「打卡」的地方:鑰匙扣、玻璃器皿、仿竹塑膠條、各類絲線,等等,每一樣被搬回家的商品,都代表著她一個全新的創意。
「如果說前些年我和師父一起進北京故宮博物院修繕倦勤齋,成功讓東陽竹編出圈;那麼這幾年,我就是努力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讓他們用自己的指尖感受這項非遺。」從2016年以來,蔡紅光每年傳授竹編技藝數千人次,今年已達上萬人次。
從展示到授藝
1972年出生於虎鹿鎮白溪村的蔡紅光初中畢業就開始學習竹編技藝。在為東陽竹編工藝廠加工出口產品期間,因為她的產品質量好,前往廠裡交貨時又經常不恥下問,被時任技術副廠長的何福禮相中,收為徒弟。30多年來,何福禮成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竹工藝大師,蔡紅光也憑著自身努力成長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並於2016年在盧宅老街開出了獨立工作室。
像師父曾前往澳大利亞表演「竹子變成大象」一樣,蔡紅光也曾前往美國展示竹編技藝。從國際友人驚喜的目光裡,她讀懂了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也開始思考東陽竹編的傳承。十幾年來,她跟著何福禮多次開展竹編培訓,其間發現了一些問題:針對成人開展的培訓,大多數學員有基本竹編技藝,因此培訓就以創意、造型等方面為主;針對學生的培訓,因覺得孩子們不可能真正學習竹編技藝,就以介紹竹編歷史、特色、精品為主。她把21世紀初的前十年稱為竹編傳播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重在讓大家知道東陽還有這樣精細絕倫的竹編。
隨著大型會展增多,蔡紅光經常參加展會,每次她都會利用「守攤」的時間做竹編,無意間吸引了許多遊客圍觀。有時候,有的遊客會好奇地請求嘗試,她就會手把手地教他們。雖然這種體驗往往沒有收入,體驗者的笑意卻常讓她怦然心動。「如果大家都喜歡上東陽竹編,願意體驗這門技藝,它的生存境遇是否會有所好轉?」這個不知道答案的命題,竟成了她探索竹編大眾化傳播途徑的動力。
2016年「東博會」前夕,一家傳媒機構邀請蔡紅光到展會上傳授技藝。中國木雕城獲悉此事後,為她提供了展位。因為是倉促中接受邀請,授課內容也是匆忙準備,以船形竹編花器為主。事先她很擔心是否有人氣,結果活動人氣爆棚,帶去的一籃子材料都用光了。
這次體驗活動,讓蔡紅光萌生了正式從事竹編公益傳播的念頭。剛好她的工作室需要增添人手,她決定藉機開展公益培訓,從中物色有恆心、有靈氣且有意向的學習者當徒弟。
從社會到課堂
2017年夏,經過反覆嘗試,蔡紅光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公益培訓的消息,沒想到反響熱烈。每個周末,她的工作室裡就擠滿了學習竹編的人,許多是帶著孩子的母親,說可以藉此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避免讓周末淪於單純的遊樂。許多路過的遊客看到後都好奇地進店圍觀,拍攝照片和視頻發布到朋友圈裡,無意中為她和東陽竹編做了推廣。雖然因為忙於授藝而耽誤了手頭活,她卻從中感受到了大家對傳統工藝的熱情,覺得累有所值。
隨著公益培訓一次次舉辦,前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從外地趕來,一待就是十天半月。見此,蔡紅光決定另外尋找場地,開闢專門的培訓空間。她在盧宅租了一幢民房,把三樓設置為培訓室,添置了投影儀、空調、桌椅等,這樣一次就可以培訓約40人。江北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美術教研組獲悉後,專門組織美術教師前來培訓。蔡紅光根據教師素質提升要求,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循序漸進,老師們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學會了編織茶簍、竹包等,開心地稱讚她的培訓「針對性強」「都是乾貨」「見效快速」。
經老師們口口相傳,吳寧一校邀請蔡紅光擔任學校竹編社團的指導老師,讓她前往校內授課。想到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終於能走入校園,助力「非遺進校園」工作,蔡紅光非常激動。她花了好幾天時間重新設計課程,把自己當年為兒子做的竹編小玩意都複製出來,決定一樣一樣地教給孩子們,在鍛鍊他們動手能力的同時,體驗不同年代的童年樂趣。讓她欣慰的是,孩子們對竹編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不僅能夠當堂完成竹編製作,還成了她的小「粉絲」。四年級小男生張維和幾乎每個周末都到她的工作室,要求跟著她繼續學習竹編技藝。蔡紅光悉心傳授,教會他編織難度較高的「竹絲扣瓷」。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做了十幾個「竹絲扣瓷」的茶杯,都被親戚朋友要走了,全家人都為他感到自豪。女生張佳鈺也經常利用周末時間過來學習竹編,在習得技藝的同時涵養了靜氣。今年暑假,兩個孩子又來到工作室學習,「我希望這段經歷能在他們心中埋下竹編文化的種子,不管以後他們是否從事此業,相信他們都會推廣東陽竹編。」也是在這一年,她還受邀到市實驗二幼為孩子們授課,實現了東陽竹編授藝從幼兒到兒童、少年、青年的「全覆蓋」。
從單線到多頭
4年來,蔡紅光的竹編公益傳播路徑越走越寬:除了為學生培訓,她又受邀到中部地區從事非遺扶貧技藝培訓,還要承擔眾多研學體驗項目,假期要接待前來做畢業設計的大學生,許多社會組織、商業機構也慕名邀她授藝,每年培訓數達千人次。原先的單線式培訓,已發展到「多頭並進」。
為了讓大家學有所得,蔡紅光對課程不斷推陳出新。在為成人授課時,她會根據學習者的身份,匹配不同的作品。比如對商業精英,她推出造型相對複雜美觀而又有一定實用性的花器,配上玻璃器皿,既可用於空間裝飾,又可增強學習者的成就感。「這類花器有個特點,就是學藝者手藝不精,可能導致造型變異,但反而會增添一種後現代美感,這種隨心所欲的美讓人對竹編藝術不再望而生畏,可以吸引更多商界人士接受傳統竹編器具。」針對成年女性,她開發出竹編耳環、戒指和香囊、掛墜等飾品,僅用一兩根篾條就可以完成編織,簡單易學又美觀實用,吸引了許多愛美女性前來學習,其中不少是外地人,有的是閨蜜組團而來,有的是母親帶著孩子前來。在前往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參加非遺扶貧項目培訓時,她根據當地的竹藤資源和產業結構,決定傳授立體竹編還是平面竹編。
較之成年人課程,針對學生的社團和研學課程,費去了蔡紅光更多的精力。比如到市實驗二幼傳授最基礎的「十字經緯」編織技法時,她把部分竹絲用環保材料染色,與本色竹絲分別設置為經線緯線,這樣孩子們編織起來就不會混為一團,確保紋樣正確。吳寧一校的竹編社團每周一期,已經堅持了4年,孩子們換了一批又一批,課程也每年都有變化。在盧宅非遺街區開設的「非遺課堂」上,為了避免和其他竹編傳承人的課程同質化,她需要經常更新上課內容。今年11月,她受邀為木雕小鎮研學課堂授課,每次都有數百學生參加。她設計了單心形、雙心形、小馬等圖案,教孩子們製作鑰匙扣。考慮到低齡段學生容易被篾片刮刺到手指,她還跑到市場上淘來了竹紋塑膠條,反覆試驗,編織小魚讓孩子們學習,大受喜愛。最初培訓時所用的船形花器,經她加入絨條後,產生了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講真,在木雕小鎮授課的這些日子裡,我是幾度崩潰。」12月10日,剛剛結束7堂課的蔡紅光說,這天她帶了5名助手,可依然累得有氣無力——將近5個月來,她已為小鎮研學授課7000餘人次!而每堂課說話差不多都靠「吼」,手把手地教孩子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溫柔。在課堂上,她始終是個嚴肅的人。經常會有膽子大的孩子問她:「蔡老師,你上課時怎麼不笑啊?」每每此時,她總是哭笑不得:「我要是笑了,你們還能認真上課嗎?」不過,當孩子們把做好的「心」送給她,一定要與她合影時,她又情不自禁地笑了,「但願他們多年以後,還能記得東陽竹編帶給他們的『虐』與美,能堅定不移地呵護這份美!
16080057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