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公益傳授竹編技藝近萬人次 她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

2020-12-16 浙江在線

2020-12-15 12:16 |浙江浙江客戶端 |記者 吳旭華 通訊員 王錦芳

蔡紅光在教孩子們製作竹編花器。 

12月9日下午6時許,蔡紅光回到了她位於盧宅的竹編工作室。車子後備廂裡,裝滿了花花綠綠的絨條——一種可以製作絨花的材料。這是她專為第二天到木雕小鎮研學的孩子們準備的,她將用這些纏在細鋼絲上的絨條結合篾條,教孩子們編織一款新的竹編花器。

因為這項心血來潮的創意,蔡紅光在義烏小商品城尋找了一個下午,終於滿載而歸。

這只是她近幾年來從事竹編技藝公益傳播的一個縮影。自從走上了這條路,義烏小商品城就成了她經常「打卡」的地方:鑰匙扣、玻璃器皿、仿竹塑膠條、各類絲線,等等,每一樣被搬回家的商品,都代表著她一個全新的創意。

「如果說前些年我和師父一起進北京故宮博物院修繕倦勤齋,成功讓東陽竹編出圈;那麼這幾年,我就是努力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讓他們用自己的指尖感受這項非遺。」從2016年以來,蔡紅光每年傳授竹編技藝數千人次,今年已達上萬人次。

從展示到授藝

1972年出生於虎鹿鎮白溪村的蔡紅光初中畢業就開始學習竹編技藝。在為東陽竹編工藝廠加工出口產品期間,因為她的產品質量好,前往廠裡交貨時又經常不恥下問,被時任技術副廠長的何福禮相中,收為徒弟。30多年來,何福禮成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竹工藝大師,蔡紅光也憑著自身努力成長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並於2016年在盧宅老街開出了獨立工作室。

像師父曾前往澳大利亞表演「竹子變成大象」一樣,蔡紅光也曾前往美國展示竹編技藝。從國際友人驚喜的目光裡,她讀懂了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也開始思考東陽竹編的傳承。十幾年來,她跟著何福禮多次開展竹編培訓,其間發現了一些問題:針對成人開展的培訓,大多數學員有基本竹編技藝,因此培訓就以創意、造型等方面為主;針對學生的培訓,因覺得孩子們不可能真正學習竹編技藝,就以介紹竹編歷史、特色、精品為主。她把21世紀初的前十年稱為竹編傳播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重在讓大家知道東陽還有這樣精細絕倫的竹編。

隨著大型會展增多,蔡紅光經常參加展會,每次她都會利用「守攤」的時間做竹編,無意間吸引了許多遊客圍觀。有時候,有的遊客會好奇地請求嘗試,她就會手把手地教他們。雖然這種體驗往往沒有收入,體驗者的笑意卻常讓她怦然心動。「如果大家都喜歡上東陽竹編,願意體驗這門技藝,它的生存境遇是否會有所好轉?」這個不知道答案的命題,竟成了她探索竹編大眾化傳播途徑的動力。

2016年「東博會」前夕,一家傳媒機構邀請蔡紅光到展會上傳授技藝。中國木雕城獲悉此事後,為她提供了展位。因為是倉促中接受邀請,授課內容也是匆忙準備,以船形竹編花器為主。事先她很擔心是否有人氣,結果活動人氣爆棚,帶去的一籃子材料都用光了。

這次體驗活動,讓蔡紅光萌生了正式從事竹編公益傳播的念頭。剛好她的工作室需要增添人手,她決定藉機開展公益培訓,從中物色有恆心、有靈氣且有意向的學習者當徒弟。

從社會到課堂

2017年夏,經過反覆嘗試,蔡紅光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公益培訓的消息,沒想到反響熱烈。每個周末,她的工作室裡就擠滿了學習竹編的人,許多是帶著孩子的母親,說可以藉此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避免讓周末淪於單純的遊樂。許多路過的遊客看到後都好奇地進店圍觀,拍攝照片和視頻發布到朋友圈裡,無意中為她和東陽竹編做了推廣。雖然因為忙於授藝而耽誤了手頭活,她卻從中感受到了大家對傳統工藝的熱情,覺得累有所值。

隨著公益培訓一次次舉辦,前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從外地趕來,一待就是十天半月。見此,蔡紅光決定另外尋找場地,開闢專門的培訓空間。她在盧宅租了一幢民房,把三樓設置為培訓室,添置了投影儀、空調、桌椅等,這樣一次就可以培訓約40人。江北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美術教研組獲悉後,專門組織美術教師前來培訓。蔡紅光根據教師素質提升要求,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循序漸進,老師們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學會了編織茶簍、竹包等,開心地稱讚她的培訓「針對性強」「都是乾貨」「見效快速」。

經老師們口口相傳,吳寧一校邀請蔡紅光擔任學校竹編社團的指導老師,讓她前往校內授課。想到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終於能走入校園,助力「非遺進校園」工作,蔡紅光非常激動。她花了好幾天時間重新設計課程,把自己當年為兒子做的竹編小玩意都複製出來,決定一樣一樣地教給孩子們,在鍛鍊他們動手能力的同時,體驗不同年代的童年樂趣。讓她欣慰的是,孩子們對竹編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不僅能夠當堂完成竹編製作,還成了她的小「粉絲」。四年級小男生張維和幾乎每個周末都到她的工作室,要求跟著她繼續學習竹編技藝。蔡紅光悉心傳授,教會他編織難度較高的「竹絲扣瓷」。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做了十幾個「竹絲扣瓷」的茶杯,都被親戚朋友要走了,全家人都為他感到自豪。女生張佳鈺也經常利用周末時間過來學習竹編,在習得技藝的同時涵養了靜氣。今年暑假,兩個孩子又來到工作室學習,「我希望這段經歷能在他們心中埋下竹編文化的種子,不管以後他們是否從事此業,相信他們都會推廣東陽竹編。」也是在這一年,她還受邀到市實驗二幼為孩子們授課,實現了東陽竹編授藝從幼兒到兒童、少年、青年的「全覆蓋」。

從單線到多頭

4年來,蔡紅光的竹編公益傳播路徑越走越寬:除了為學生培訓,她又受邀到中部地區從事非遺扶貧技藝培訓,還要承擔眾多研學體驗項目,假期要接待前來做畢業設計的大學生,許多社會組織、商業機構也慕名邀她授藝,每年培訓數達千人次。原先的單線式培訓,已發展到「多頭並進」。

為了讓大家學有所得,蔡紅光對課程不斷推陳出新。在為成人授課時,她會根據學習者的身份,匹配不同的作品。比如對商業精英,她推出造型相對複雜美觀而又有一定實用性的花器,配上玻璃器皿,既可用於空間裝飾,又可增強學習者的成就感。「這類花器有個特點,就是學藝者手藝不精,可能導致造型變異,但反而會增添一種後現代美感,這種隨心所欲的美讓人對竹編藝術不再望而生畏,可以吸引更多商界人士接受傳統竹編器具。」針對成年女性,她開發出竹編耳環、戒指和香囊、掛墜等飾品,僅用一兩根篾條就可以完成編織,簡單易學又美觀實用,吸引了許多愛美女性前來學習,其中不少是外地人,有的是閨蜜組團而來,有的是母親帶著孩子前來。在前往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參加非遺扶貧項目培訓時,她根據當地的竹藤資源和產業結構,決定傳授立體竹編還是平面竹編。

較之成年人課程,針對學生的社團和研學課程,費去了蔡紅光更多的精力。比如到市實驗二幼傳授最基礎的「十字經緯」編織技法時,她把部分竹絲用環保材料染色,與本色竹絲分別設置為經線緯線,這樣孩子們編織起來就不會混為一團,確保紋樣正確。吳寧一校的竹編社團每周一期,已經堅持了4年,孩子們換了一批又一批,課程也每年都有變化。在盧宅非遺街區開設的「非遺課堂」上,為了避免和其他竹編傳承人的課程同質化,她需要經常更新上課內容。今年11月,她受邀為木雕小鎮研學課堂授課,每次都有數百學生參加。她設計了單心形、雙心形、小馬等圖案,教孩子們製作鑰匙扣。考慮到低齡段學生容易被篾片刮刺到手指,她還跑到市場上淘來了竹紋塑膠條,反覆試驗,編織小魚讓孩子們學習,大受喜愛。最初培訓時所用的船形花器,經她加入絨條後,產生了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講真,在木雕小鎮授課的這些日子裡,我是幾度崩潰。」12月10日,剛剛結束7堂課的蔡紅光說,這天她帶了5名助手,可依然累得有氣無力——將近5個月來,她已為小鎮研學授課7000餘人次!而每堂課說話差不多都靠「吼」,手把手地教孩子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溫柔。在課堂上,她始終是個嚴肅的人。經常會有膽子大的孩子問她:「蔡老師,你上課時怎麼不笑啊?」每每此時,她總是哭笑不得:「我要是笑了,你們還能認真上課嗎?」不過,當孩子們把做好的「心」送給她,一定要與她合影時,她又情不自禁地笑了,「但願他們多年以後,還能記得東陽竹編帶給他們的『虐』與美,能堅定不移地呵護這份美!

1608005785000

相關焦點

  • 志玲帶你走進東陽竹編的師徒傳承《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首播
    「東陽竹編大佬」和「天馬行空小徒弟」的相愛相殺、相輔相成。更因其在紀錄片上的內容創新,《了不起的匠人》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為「2016年優秀國產紀錄片」斬獲多項紀錄片大獎其實在《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中,生活在瑞安平陽坑東源村,執著於木刻刀和撿字訣的的木活字匠人王超輝便是故事的主角,他手中的木活字印刷術,已經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六旬老人重拾技藝 閩侯傳統竹編後天絕活再現
    備戰:看成品覺得簡單實則很考驗功力截至8日24時,本屆大賽全國網絡海選結束,包括謝瑞國在內的8位老藝人入圍本屆大賽閩侯傳統竹編技藝組的決賽。只見謝瑞國持刀在厚度不到2釐米的竹條上揮舞,薄至1-2毫米的竹篾從竹條上分離出來。這樣的手藝,除了要靠膝蓋緊緊卡住光滑的竹子,還要靠手腕的力度和捏勁,才能保證竹篾厚薄、粗細均勻。這一過程,可是凝聚了他數年時間所累積的經驗。
  • 竹編大師盧光華 半生痴絕《蘭亭序》
    時間回溯到1991年11月17日晚,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鄉賢嚴濟慈走進設於東陽商城的工藝美術館,駐足欣賞一件件工藝美術精品。     當日,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舉行,所有參賽作品都匯聚於此接受眾人檢閱。嚴濟慈邊走邊看,走到一幅《蘭亭序》壁掛前,仔細地看了又看,「原來這是竹編的啊!編得像寫的一樣好!」
  • 手工竹編入門:10種編織方法教程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如今還可以看到各種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對於竹編工藝有些人就不太清楚了。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於是,錢利淮開始系統學習竹編。嵊州、安吉、東陽、溫嶺……他四處尋訪名師,了解各地竹編技法。為了精進技藝,他還找到東陽竹編大師胡正仁,成為這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入室弟子」。學藝歸來,錢利淮創立了自己的竹編品牌「竹芸工房」,開始將所學變成產品。
  • 道明竹編「小課堂」,卻有「大作為」
    「請竹編傳承人為群眾傳授技藝,讓群眾能夠參與到蓬勃發展的竹產業中來。」一方面是走出小村走向國際化,因豐富的文化創意而實現產業增值的竹編工藝品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耳濡目染的竹編文化薰陶下具有一定規模的潛在就業群體,道明鎮把懂得技巧的老一輩傳承人和會經營、善創作的新一輩傳承人都請到了教學課堂,從最開始的竹編技藝教起,讓群眾學習技法並參與到批量製作工藝品生產環節中。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雅趣 |竹編:在手指上跳舞的篾片
    中國的竹編工藝還傳到了日本,其竹編工藝出現於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間),為日本的傳統工藝品之一,「用手達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在小小的竹編裡淋漓盡致的得以體現。日本職人(工藝人)為實現竹子的超凡性能,不厭其小、不厭其煩、不厭其精、不辭勞苦,以超強的設計靈感,打造出令人驚絕卻又實用的竹編藝術,竹編已成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竹編工藝 實用器物之美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裡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周覓解鎖竹編技藝 种丹妮品嘗甜柿讚不絕口
    本期歸鄉人周覓將與种丹妮、彭宇一同去到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採摘世界唯一自然脫澀的甜柿---鏨字石甜柿,參與甜柿樹公益認領,與當地黑山羊小羊羔親密接觸,並走進燕兒谷體驗獨特的工匠文化。在鏨字石村,有「甜柿西施」美稱的農業公司創始人丁海玉向探訪小組介紹了當地的中國甜柿古樹群落,其中100年歷史以上的柿子樹有5000多棵。在390歲「高齡」的柿子樹下,彭宇和周覓還為採摘樹枝高處的柿子展開了「對決」,最終周覓摘得甜柿。而在品嘗後,种丹妮連連讚嘆美味香甜,自然脫澀的柿子「刷新了我對柿子的印象」。
  • 中南大學志願者「湘遇竹編,循覓匠心」
    她一次次在展館前長久駐足,當製作出專屬竹編製品時,她寫下自己的新年心願,用影像記錄這獨特的時光。非遺,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詞似乎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實際上,它同其他文化一樣深刻在我們的記憶中。 走進竹編·活動印象 因此,文新院青年志願者協會特意舉辦了本次活動,精心策劃並積極號召志願者參與。
  • 遂寧竹編非遺傳承人趙勤:與竹絲「共舞」的幾十年
    遂寧竹編非遺傳承人趙勤:與竹絲「共舞」的幾十年 2019-11-01 20:2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潘力維 責任編輯:潘力維
  • 中國符號|竹編工藝
    後來竹編工藝的種類越來越多,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了玩具花燈等一系列人們生活中的小玩意。細絲竹編工藝也可以叫瓷胎竹編工藝。瓷胎竹編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製作僅僅用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每一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
  • 九江瑞昌竹編傳人田先敏榜上有名
    昨日,經過梳理記者得知,江西省玉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南昌宣紙刺繡項目、瑞昌市南義竹編工藝廠的竹編項目,我省兩個涉及非遺項目成功入選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地區及項目名單。同時,瑞昌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田先敏入圍全國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全國僅28人入圍。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目前已經擁有創新版權20多項,帶動當地老百姓近3000餘人,年產值600多萬元。作品遠銷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承,責任使然出生在道明小鎮、竹編世家,楊隆梅似乎從出生就註定要與竹編結下不解之緣。
  • ...千年竹編之鄉,今朝更織新景」——走進崇州市道明鎮
    道明鎮的竹編建築  道明鎮是由來已久的「竹編之鄉」,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處處皆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的景象。道明竹編品種繁多,除竹兜、竹籃、竹盤、竹碗外,有竹淨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書兜等。2012年,道明竹編被列入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非遺品牌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竹編漆藝研修班...
    雙方通過開設竹編編織技藝、品牌營銷推廣設計、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影像等教學實踐內容,活態傳承湘西竹編文化,培養學生非遺品牌化實踐創新能力。2017年,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與保靖縣比耳鎮開展對點幫扶,從此開始為當地竹編和農產品臍橙兩大產業開展品牌化創新推廣工作。目前,合作社在幫扶下,實現營收增長120%。
  • 竹編之美,細膩天成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
  • 〔讀城〕成都地標產品之九:道明竹編,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這是一家道明竹編手工藝品展覽館,面積不大,館內展架上擺放著各種竹編手工藝品,從古色古香的各式裝飾用品到時尚大方的女士提包……讓人不得不驚嘆竹編製作者們的奇思妙想。道明竹編工藝坊王紅梅是道明鎮土生土長的竹編藝人。王紅梅從小就會這門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