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2020-12-22 天目新聞

人物名片:

錢利淮,1985年出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鎮竹編傳承人,嘉興市竹芸逸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嘉興市工藝美術大師。

一根根粗細不同的竹篾、一個個編織精巧的作品,走進位於桐鄉烏鎮陳莊村的「竹芸工房」,上千件竹編品陳列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有籮筐、畚箕等生活用品,也有插花器、擺件、茶具等工藝品,它們大多出自同一人之手——「竹芸工坊」創始人、85後篾匠錢利淮。

這個出生於竹編世家的年輕人,為何選擇在大學畢業後歸鄉從事在父輩看來「沒有前途」的家業?他又如何為老手藝注入「網際網路+」元素,助力傳統技藝上演「蝶變傳奇」?

學成歸來,復興傳統技藝

錢利淮的老家烏鎮陳莊村,是一個竹編記載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村莊,他的父親是嘉興市級非遺傳承人錢鑫明,一位一輩子都在從事竹編製作的老手藝人。

從小,錢利淮聽得最多的是破竹的「噼啪」聲,見得最多的是竹編用具,玩得最多的是父親用竹篾精心編制的竹蜻蜓、鳥哨、竹槍。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長大後自己會像父輩一樣,拿起篾刀,成為篾匠。

18歲,錢利淮考上浙江科技學院景觀設計專業,離開烏鎮,去追尋更廣闊的天地。

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竹編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或許是不忍看到父輩曾經以此為生、以此為業的竹編手藝逐漸走向消亡,大學期間,錢利淮一邊汲取新知識充實自我,一邊思考老手藝該何去何從。

2010年,大學畢業後的錢利淮在杭州找了一份景觀設計工作,但僅過一年多,始終心系竹編工藝的他便決定辭職回家,繼承「祖業」。

起初,他的決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父母不想他去從事這份「既辛苦又沒有前途的工作」。

「我在大學整整思考了3年,把能找到的相關書籍都看了一遍,我覺得竹編是可以做出新東西來的。」他和父親深談了自己對竹編的思考,終於獲得了父親的理解和支持。

於是,錢利淮開始走上把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的道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復興一個行將消失的行業,光靠一腔熱血可不行。於是,錢利淮開始系統學習竹編。

嵊州、安吉、東陽、溫嶺……他四處尋訪名師,了解各地竹編技法。為了精進技藝,他還找到東陽竹編大師胡正仁,成為這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入室弟子」。

學藝歸來,錢利淮創立了自己的竹編品牌「竹芸工房」,開始將所學變成產品。

創新融合,借「風」賦能飛翔

如何讓年輕人喜歡上老手藝?這是錢利淮反覆思考的問題。

創業初期,錢利淮走的是「精品」竹編道路,他在傳統技藝中融入現代化設計,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製作了一系列竹編包、插花器、竹編飾品等,由於手藝精湛,造型不落俗套,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錢利淮在銷售模式上也動足了腦筋,「想要傳承與發揚,就要讓更多人知道竹編的存在,之後的事情才能水到渠成。」於是,他把目光聚焦到了網際網路上。

2012年,錢利淮在網上開了自己的第一家淘寶店,他也成了當年最早開設竹編網店的人之一。

「剛推出來,反響還不錯,下單的人蠻多。最貴的可以賣到上萬元一件,平均每件價格都在上千元。」驚喜的是,這次網際網路「初體驗」給錢利淮帶來了不小的收穫,既讓他的竹編作品在工藝品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提振了他讓老手藝「活」下去的信心。

而真正讓「竹芸工房」和烏鎮竹編一炮而紅的,是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召開。

2014年,參加第一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著名收藏家馬未都一眼相中錢利淮製作的竹編錦盒,花費近2萬元購買;2015年,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錢家的竹編麻鴨亮相中外記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體的極大關注;2016年,「竹芸工房」的竹編花籃登上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主會場……

乘著大會的東風,精美的烏鎮竹編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也讓錢利淮看到了「網際網路+」的影響力,他萌生了藉助網際網路傳播竹編文化的想法。

「我一個人做竹編做得再好,也就只能做幾件竹編工藝品,供人賞玩一下,沒法把竹編文化推廣開去。」在錢利淮看來,如果竹編這門手藝只做「高高在上」的工藝品,受眾面只會越來越窄,所以必須「飛入尋常百姓家」。

考慮到當時市面上沒有系統的竹編製作教材,手藝全憑師傅口耳相傳,錢利淮編制了一套科學的竹編教學材料,並創新推出DIY材料包,與鳳岐茶社平臺合作進行網絡直播授課,採用視頻演示分解竹編製作流程,省去原先竹編工藝中較難的破篾、拉絲等步驟,讓普通人可以輕鬆上手學竹編。

直播最密集的時候,錢利淮幾乎每周一課,聽課粉絲一次兩三千人。對於這麼小眾的手藝來說,能有這麼多粉絲在線「圍觀」,錢利淮很知足,也信心滿懷。

走向世界,傳播竹編文化

如果說,回鄉繼承「祖業」是活化老手藝的第一步,給竹編技藝插上網際網路翅膀是第二步,那麼,如今的錢利淮正在努力走好第三步——帶著烏鎮竹編文化走出桐鄉,走向世界。

2018年,他與北京榮麟家居合作,為其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商場門店開展線下竹編教學。

起初,錢利淮只是抱著「商業站臺」的想法去參與。所以,在江蘇無錫的第一站,他並沒有做太多準備。然而,到了現場才發現,活動規格之高、參加人數之多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反觀自身,穿著隨意、PPT簡陋、講課乏味,錢利淮對自己的第一次「走出去」表現非常失望。

錢利淮意識到,來參加教學課堂的人想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製作一個竹編工藝品這麼簡單,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去了解竹編背後的文化。

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錢利淮重新製作了PPT,把烏鎮竹編的演變歷程及陳莊村的悠久歷史加入其中;專門找老師學習聲、形、臺、表,讓自己的講課更有「腔調」;搭配上具有中國風的服飾,以最佳姿態出席了在重慶的第二次「站臺」。年輕、有手藝、講課風趣又不失深度,準備充分的錢利淮得到了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當天,中華手工雜誌社的負責人也來到現場,對錢利淮的講課給予了高度評價。

自此,錢利淮成為榮麟家居最「拿得出手」的合作夥伴,他也從一次次講課中激發了靈感、鍛鍊了能力、增長了見識。

湖北、四川、廣東、河南……2年多裡,錢利淮的足跡出現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月1到2場線下課堂,每次講課都要融入他對竹編的新思考,「走出去」的錢利淮收穫滿滿。

「到過的地方越多、見過的技藝越豐富,才愈發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更加知道一名手藝人不能僅限於設計和製作,而應該成為具備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如今,錢利淮給自己立了新目標——講好竹編故事,傳播竹編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竹是很好的載體,我希望打造一個中國的竹編品牌,讓竹編帶著中國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記者手記:

「再出發」

為了更好地「歸來」

離開烏鎮求學,拓寬人生的廣度和寬度;回歸故裡發展,為老手藝注入生機與活力;再次出發,肩負傳播竹編文化的責任與使命……串聯其中的,是縈繞在錢利淮心頭那份對故鄉難以割捨的情與愛。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傳統工藝漸行漸遠,非遺傳承和發揚舉步維艱,然而,當網際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創新思維打破了故步自封的窠臼,我們從錢利淮這個年輕篾匠身上,仿佛看到了傳統工藝的另一種未來。

正是為了這一「未來」,他選擇了「歸來」。他渴望在傳統和創新的衝撞中,迸發靈感;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東風裡,借「雲」登高,將手中技藝遠播四方。

在這近10年裡,錢利淮開啟了烏鎮傳統竹編的「新生」之路,那麼10年後,他又將把竹編文化帶去何方?

我想,他這次「再出發」,正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歸來」吧。

相關焦點

  • 湖北宣恩:堅守57年的篾匠手藝人
    唐今朝供圖滿臉笑容的田老,回憶往昔的日子,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半天功夫,篾在田老手指間前後翻飛,一件蔑製品便在他的手下誕生,他笑稱,「娶妻生子, 養家餬口,一家人實實在在的生活,全靠它。」田老從16歲開始拜師傅學習篾匠手藝。
  • 篾匠手藝不凡,祁東太和堂有個「盲編」奇人劉愛國
    然而,又有誰能想到,劉愛國篾匠手藝不凡,還是遠近聞名的「盲編」奇人。彭理 攝「上天對叔叔太不公平了。」他的侄子劉海告訴我們:「叔叔天生雙目失明,在十五歲以前就是在人們的憐憫之中度過的。」先是天天「霸」著竹椅坐,後是一整天都與竹椅在一起,就連吃飯也不時放下碗筷,反覆用手去摸和量它,將竹椅所有的尺寸和結構,都裝在了心裡。原來,這時的劉愛國已打定主意要學編織竹椅了。一個多月後,劉愛國又比劃著讓父親去給自己買編織竹椅的工具。父親只當他玩,就東湊西借地給他找來了鋸子、刨子、錘子和鑿等幾樣簡單的工具,全當應乎了事。
  • 六旬老人重拾技藝 閩侯傳統竹編後天絕活再現
    「竹編這行,我曾幹了10多年。年輕時,這樣的花瓶一天能做5個,現在手不靈活了,只能勉強做兩個。我們這組8個人,平均年齡接近60歲,雖有經驗,但可不敢怠慢。」謝瑞國指著手中的竹製花瓶說道。一件竹編製品,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至少十幾道工序,看成品覺得簡單,實則極其考驗功力。
  • 洛南一放牛娃巧手編出新生活,稱想把竹編手藝傳下去
    到山裡砍柴,他通常是半夜3點出發,砍好柴後擔到坡下天才明,到下午5點天快黑時才能回家,辛苦一天一擔柴能賣到0.6元錢。那時候,全家人吃的是由麩皮和柿子皮做的饃。1975年,劉智平上完高中後回家幫母親務農。為了生活,他17歲時拜姨夫黃文朝為師,跟著學習竹編技術。黃文朝是南陽人,有一手好竹編技術,到靈口鎮上河村當了上門女婿,靠竹編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 【民間】南安竹編:薄薄篾片編就「古早味」
    竹籃、谷籃、簸箕……這些竹編製品總是能勾起很多人的兒時記憶,它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尋常百姓家裡最常見的生活用品。不論是生活還是務農,它們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正是那時,竹編一直是個吃香的活兒,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便是一捆捆的竹子,一摞摞的竹編製品。可是為什麼一夜之間,這些竹編製品卻淡出了我們的視線?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用具不斷更迭,會做竹編的篾匠已經屈指可數了。近日,記者來到省新鎮省身村,這裡仍有這麼一群篾匠,守著小村莊,繼續著他們未編織完的人生。
  • 巾幗「雲能力」轉為巾幗「雲經濟」|瑞安婦聯啟動「巾幗蝶變」雲創...
    巾幗「雲能力」轉為巾幗「雲經濟」|瑞安婦聯啟動「巾幗蝶變」雲創行動 2020-12-11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竹編花箶: 傳承兩百年「堪稱一絕」,如今瀕危……
    閣一村花箶竹編技藝,堪稱一絕,傳承兩百年。鄭明發乾這一行,已近一個甲子。常年進行製作的篾匠,手上傷痕累累。然而,一輩子的堅守的手藝,如今漸漸難以養家餬口。鄉村老藝人希望,對花箶竹編技藝要加以重視和保護。不然的話,這門手藝將會隨著老一輩篾匠的老去,漸漸失傳……紅桃粿APP原創|記者:謝永斌  林超版權聲明:版權歸潮州市廣播電視臺所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本臺新聞作品,違者將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
  • 雲遊四方|科技賦能旅遊產業創新「蝶變」
    11月3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新階段智慧旅遊的產業數位化和消費場景化的戰略導向,鼓勵各地扶持旅遊創新創業,引導雲旅遊、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等新業態發展,培育「網絡體驗+消費」新模式。提出「十四五」期末,實施重點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智慧化升級等目標。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周覓解鎖竹編技藝 种丹妮品嘗甜柿讚不絕口
    在當地的高廟鐵索橋碰面後,探訪小組首先乘坐鄉間巴士去往鏨字石村,探訪當地特產羅田甜柿。羅田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作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農業縣,良好的氣候和水系條件使得當地物產豐富,而羅田甜柿就是當地物產的特色代表。在鏨字石村,有「甜柿西施」美稱的農業公司創始人丁海玉向探訪小組介紹了當地的中國甜柿古樹群落,其中100年歷史以上的柿子樹有5000多棵。
  • 中國符號|竹編工藝
    後來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為解決儲水問題,在竹藤編制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成為最早的陶器。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
  • 65歲信陽農村老大爺,是竹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賣60元一個貴嗎?
    在這裡我碰到一位65歲的老大爺,是個篾匠,據說十幾歲開始學藝,目前是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老人家幹活十分認真,一坐幾乎是一天,一天大概能編兩個竹簍,這個速度其實已經很快了,因為竹編它是從砍竹子到編制的一個完整過程,大爺說現在年紀大了,也編不了太多,不像以前一天五六個他都能編出來。
  • 搶先聽|輕盈飛翔的蜻蜓,在風中歌唱
    以此為靈感,創作人卿雨靈創作了《蜻蜓》這首歌,由此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蜻蜓》你有天使的翅膀能自由輕盈的飛翔你有明亮的眼睛>能自由輕盈的飛翔你有明亮的眼睛能看清萬物的模樣你輕輕點點的波動 清澈湖畔繞過東西南北 遨遊五彩花海一生註定流浪人間路過花叢 穿過麥田最美的景象都看遍飛過小溪 停在樹尖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楊隆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成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竹編世家,大學畢業後毅然留在家鄉創業,為道明竹編探索出新的創作設計和現代經營理念。2014年成立了道明竹編巧妹子竹編專業合作社,組織有較好技藝的竹編藝人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將合作社發展成現代創新型企業。
  • 「技術賦能」助力品牌建設跑出「加速度」丨閃電評論
    「技術賦能」磨礪攻堅克難的「利器」。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黑天鵝」,品牌在鑄就的過程中會遇到「灰犀牛」,通過技術賦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影響,減少阻力。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的用工端、供應端、銷售端都帶來了不利影響,海爾通過技術賦能,逐一破解。
  • 圓木、竹編、秤桿···延平這些傳統工藝你還記得嗎?
    ▌何為竹編?竹編就是用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舊時,延平很多農民會縮些簡單、小型的竹製農具,如竹簍、畚箕、竹匾等,但凡複雜大型的竹編如籮筐、曬穀席,就須請來自浙江等地「篾匠」(俗稱浙江佬)。竹匠手藝嫻熟,一般在農閒時走南闖北挨家挨戶給人編制竹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