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到1991年11月17日晚,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鄉賢嚴濟慈走進設於東陽商城的工藝美術館,駐足欣賞一件件工藝美術精品。
當日,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舉行,所有參賽作品都匯聚於此接受眾人檢閱。嚴濟慈邊走邊看,走到一幅《蘭亭序》壁掛前,仔細地看了又看,「原來這是竹編的啊!編得像寫的一樣好!」
這件別開生面的作品,獲得了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特等獎。作者盧光華在東陽竹編領域磨鍊了整整20年後,終於在此時迎來人生中的首個高光時刻。
對盧光華而言,竹編就是他最艱難歲月裡的一道光——1971年,因為娶「地主」的女兒為妻且堅決不肯「劃清界限」,任教於南馬農中的他被下放回到老家六石街道北後周村務農。北後周是著名的竹編專業村,清秀斯文的教書先生白天接受貧下中農的改造「修地球」,晚上從事副業為養家餬口學竹編。隨著篾片在指間騰挪閃轉的姿勢越來越嫻熟,內心的苦悶在這種民間藝術的薰陶中逐漸消解,尤其是端詳前人編織在竹器上的書法時,他常會若有所思:用「十字編」技法編織的福祿壽喜,猶如正楷;用「蛇皮編」技法編織的詩詞佳句,多為行草。而後者的表現餘地顯然更大,視覺效果也更飄逸瀟灑。可惜,這些竹編書法都是點綴性地零星散布,「要是有朝一日用老祖宗傳下的竹編手藝,編織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該有多好!」溫飽尚未真正解決的盧光華把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埋在心底,於無聲處聽驚雷,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的駘蕩春風,創辦了綠石仿古工藝廠,舊時的竹編書法夢也隨之破土而出。
1989年,盧光華開始了竹編書法的試驗,並選定了趙孟頫書寫的《蘭亭序》定武本。用竹絲編織書法作品,對竹材要求特別高,竹節要長,韌性要好。他踏破鐵鞋,以東陽本地水竹的第一、二層表皮為材,經過加工後,把1釐米寬的篾片均勻分割成5根篾絲,染色後運用「蛇皮編」技法編織,325個字編織了6個月才完成。因為當時的竹子防蛀技術還未完善,他用手工把木頭雕刻染色成竹子狀,製作框架,又從書畫裝裱中得到啟發,在內外框空白處貼上竹編萬字紋樣,顯得古意盎然,高雅大方。這件長4.2米、寬1.3米的作品創下了東陽竹編的3項紀錄:單件竹編作品字數最多、書法竹編單件體量最大、竹編表現書法名作最傳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見到此作後,讚譽為「竹寶」。
這件竹編《蘭亭序》1.0版於1994年參加了原文化部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又獲得特別榮譽獎。時任中組部部長宋平看見這件作品後非常激動:「《蘭亭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用竹編表現出來,我從未看到過!」宋平後來到金華時,特意在時任金華市委書記仇保興陪同下,拜訪了盧光華,就竹編書畫藝術的發展暢談了近1小時。1997年,這件作品代表金華參加浙江省五年成果展,受到省五套班子領導高度評價。1999年,在湖南益陽舉行的中國竹文化節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中國竹產業協會會長江澤慧也對此作給予好評。這件竹編《蘭亭序》,後來還收穫了諸多藝術界名流如韓美林的讚譽。
1.0版竹編《蘭亭序》,盧光華製作了5件,其中一件被人在1994年的廣交會上以4萬元的價格買走,還有一件送臺灣展出時被人以87萬元臺幣購走,其他3件分別被收藏在北京、安吉中國竹子博物館、橫店文化園。
其實,當年參加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盧光華還創作了另一種形式的《蘭亭序》。他把竹絲排列粘貼成片,再按《蘭亭序》原作逐個剪出字樣,粘貼在竹編菊花紋底板上,錯落有致,形象鮮明。這件作品獲得了一等獎。在東陽中學80周年校慶時,盧光華捐贈了這件作品,以此感謝母校,感謝李祖綱、王榮華、馬錦康等老師用漂亮灑脫的書法影響了自己的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