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大師盧光華 半生痴絕《蘭亭序》

2021-02-19 東陽人

      時間回溯到1991年11月17日晚,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鄉賢嚴濟慈走進設於東陽商城的工藝美術館,駐足欣賞一件件工藝美術精品。

     當日,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舉行,所有參賽作品都匯聚於此接受眾人檢閱。嚴濟慈邊走邊看,走到一幅《蘭亭序》壁掛前,仔細地看了又看,「原來這是竹編的啊!編得像寫的一樣好!」

     這件別開生面的作品,獲得了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特等獎。作者盧光華在東陽竹編領域磨鍊了整整20年後,終於在此時迎來人生中的首個高光時刻。

     對盧光華而言,竹編就是他最艱難歲月裡的一道光——1971年,因為娶「地主」的女兒為妻且堅決不肯「劃清界限」,任教於南馬農中的他被下放回到老家六石街道北後周村務農。北後周是著名的竹編專業村,清秀斯文的教書先生白天接受貧下中農的改造「修地球」,晚上從事副業為養家餬口學竹編。隨著篾片在指間騰挪閃轉的姿勢越來越嫻熟,內心的苦悶在這種民間藝術的薰陶中逐漸消解,尤其是端詳前人編織在竹器上的書法時,他常會若有所思:用「十字編」技法編織的福祿壽喜,猶如正楷;用「蛇皮編」技法編織的詩詞佳句,多為行草。而後者的表現餘地顯然更大,視覺效果也更飄逸瀟灑。可惜,這些竹編書法都是點綴性地零星散布,「要是有朝一日用老祖宗傳下的竹編手藝,編織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該有多好!」溫飽尚未真正解決的盧光華把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埋在心底,於無聲處聽驚雷,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的駘蕩春風,創辦了綠石仿古工藝廠,舊時的竹編書法夢也隨之破土而出。

     1989年,盧光華開始了竹編書法的試驗,並選定了趙孟頫書寫的《蘭亭序》定武本。用竹絲編織書法作品,對竹材要求特別高,竹節要長,韌性要好。他踏破鐵鞋,以東陽本地水竹的第一、二層表皮為材,經過加工後,把1釐米寬的篾片均勻分割成5根篾絲,染色後運用「蛇皮編」技法編織,325個字編織了6個月才完成。因為當時的竹子防蛀技術還未完善,他用手工把木頭雕刻染色成竹子狀,製作框架,又從書畫裝裱中得到啟發,在內外框空白處貼上竹編萬字紋樣,顯得古意盎然,高雅大方。這件長4.2米、寬1.3米的作品創下了東陽竹編的3項紀錄:單件竹編作品字數最多、書法竹編單件體量最大、竹編表現書法名作最傳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見到此作後,讚譽為「竹寶」。

     這件竹編《蘭亭序》1.0版於1994年參加了原文化部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又獲得特別榮譽獎。時任中組部部長宋平看見這件作品後非常激動:「《蘭亭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用竹編表現出來,我從未看到過!」宋平後來到金華時,特意在時任金華市委書記仇保興陪同下,拜訪了盧光華,就竹編書畫藝術的發展暢談了近1小時。1997年,這件作品代表金華參加浙江省五年成果展,受到省五套班子領導高度評價。1999年,在湖南益陽舉行的中國竹文化節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中國竹產業協會會長江澤慧也對此作給予好評。這件竹編《蘭亭序》,後來還收穫了諸多藝術界名流如韓美林的讚譽。

     1.0版竹編《蘭亭序》,盧光華製作了5件,其中一件被人在1994年的廣交會上以4萬元的價格買走,還有一件送臺灣展出時被人以87萬元臺幣購走,其他3件分別被收藏在北京、安吉中國竹子博物館、橫店文化園。

     其實,當年參加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盧光華還創作了另一種形式的《蘭亭序》。他把竹絲排列粘貼成片,再按《蘭亭序》原作逐個剪出字樣,粘貼在竹編菊花紋底板上,錯落有致,形象鮮明。這件作品獲得了一等獎。在東陽中學80周年校慶時,盧光華捐贈了這件作品,以此感謝母校,感謝李祖綱、王榮華、馬錦康等老師用漂亮灑脫的書法影響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
    智果、辨才、虞世南等書法大師都是智永書法的弟子。《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來對它評價頗高。都穆《寓意編》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跡,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智永的《真書千字文》唐代時流傳到日本後,對日本書道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 《蘭亭集序》賞析
    如杜甫的《麗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句。說明人們比較重視這一節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會稽內史身份主持了大規模的文人集會,一代名流雲集蘭亭。如謝安、孫綽、許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此次蘭亭集會不縱酒色,無絲無竹,臨流暢飲,賦詩抒懷,暢敘幽情。為紀念這次風流雅士的盛大集會,將當時名人詩作彙編成集,並由王羲之撰寫序文。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黃庭經》。《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
  • 《蘭亭集序》真跡尋蹤
    何延之的《蘭亭記》中曾說過,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王羲之《蘭亭集序》創作背景: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 定武本《蘭亭序》二種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 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 蘭亭序真跡欣賞,高清字帖 | 《蘭亭序》(五種)
    此次雅集共得詩37首,編為《蘭亭集詩》。而王羲之在酒酣意暢、神採飛揚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為此詩集作序,寫就了千百年來令無數習書者傾倒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此序記錄了這次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但也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之美,遒媚飄逸,縱橫變化,其中的「之」字更是寫出了20個不同的樣子,堪稱一絕。
  • 《蘭亭序》不足以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即是說否定《蘭亭序》為真跡的人,也承認其藝術水平高,《光明日報》1965年7月23日發表了高二適的《蘭亭的真偽駁議》(《文物》同年第七期也發表同一文),高駁議的力度也不夠。當然,高對《蘭亭序》的藝術水平更是推崇的。我於30多年前讀過郭、高二文,其他參加辯論的文章都未讀。但已向專家請教過,結論是:至今還沒有人否認《蘭亭序》書法的藝術水平。
  • 紀曉華||《蘭亭集序》臨習散記
    蘭亭福地,茂林修竹,層嶺疊翠,清泉急湍,氣潤境靜,遙想一千六百六十多年前,王羲之擺脫俗務,集雅士高朋,縱神來之筆,寫下千古名篇《蘭亭集序》,是為絕唱,被奉為百世宗法。雖然《蘭亭集序》只有一處字字相連,即「形骸之外」的「之外」兩字,但每字之間筆意相連,字勢相應。字組是章法的單元,若干個單元組成行,行行相屬組成章法,《蘭亭集序》章法的安排注意到黑白安排達到和諧平衡,在無意有意之間體現了作品的畫面感。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鑑賞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蘭亭序》最美吟唱版欣賞:酒後神筆,妙在哪裡?第三絕:酒後真言,情深意濃而《蘭亭序》裡的第三絕,就是用情至深了!故事再往後發展唐太宗因愛騙取了《蘭亭序》,並與自己合葬在了昭陵。
  • 趙孟頫跋《蘭亭序》,字字風流
    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57歲的趙孟頫終於得到了僧獨孤所贈的定武蘭亭帖拓本,趙大喜過望,曾先後為之題跋13次。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哪了?
    到了第七代孫的時候,也就是唐太宗做皇帝的時候,王家的這位男子出家當了和尚,這《蘭亭集序》也被他帶出了家。 唐太宗作為王羲之的腦殘粉,四處搜羅王羲之作品,唯獨少了這幅《蘭亭集序》,就不斷地派人找啊找。終於得知,《蘭亭集序》在這位叫辯才的和尚手裡。
  • 歷史懸疑: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蘭亭序》雅文鑑賞
    第一段:【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後置。「禊」為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鑑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原文】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裡),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裡)會集。
  • 歷代名家寫《蘭亭序》,精彩紛呈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晉朝頂級軍政高官在山陰(今紹興)蘭亭修禊(xì),商議國家大事,各有詩,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 11歲男孩臨摹《蘭亭序》,專家:沒藝術性,就一複印機!網友不服
    —阿諾德 湖北一個11歲的小男孩李昭華,臨了一篇王羲之的《蘭亭序》。 我也看了這幅作品,臨的很好,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網上的「大師們」沸騰了,貶低聲不絕於耳,有專家甚至大言不慚地點評:這樣的書法沒藝術性,就是一臺複印機。
  • 《蘭亭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公元353年,王羲之於蘭亭寫下千古名篇《蘭亭序》【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安徽共青團,和團團一起聊青春。】●●●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在山陰之蘭亭修「拔禊」之禮。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遒媚飄逸,縱橫變化,氣韻完美,雄秀之氣,出於天然。
  • 林語堂譯《蘭亭集序》
    ▲王羲之畫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等。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