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亭集序》誕生以來的幾千年裡,無數人模仿它,學習它,無數大V給它點讚,主動要求包養。
那麼,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了哪裡呢?
說起來,這還真是一個顛沛流離的故事。
當年這書法一直在王家保存,代代相傳。到了第七代孫的時候,也就是唐太宗做皇帝的時候,王家的這位男子出家當了和尚,這《蘭亭集序》也被他帶出了家。
唐太宗作為王羲之的腦殘粉,四處搜羅王羲之作品,唯獨少了這幅《蘭亭集序》,就不斷地派人找啊找。終於得知,《蘭亭集序》在這位叫辯才的和尚手裡。
於是他將和尚召進宮中,詢問畫的下落。
但是,辯才和尚才不想把這傳家寶捐給國家,只得裝瘋賣傻,矇混過去。
唐太宗知道硬來不行,還得想一條計謀智取。於是,他便派了一個叫蕭翼的國安局成員,以愛書法之名,和辯才做朋友。
這個蕭翼也是演技驚人,兩人很快成為臭氣相投的朋友。一天夜裡,兩個人喝著酒,相談甚歡,聊著聊著就聊到他們的共同愛好——書法。
蕭翼便坦言自己最喜歡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尤其希望能看到王羲之的真跡。這辯才也十分仗義,拿出了祖上傳了七代的傳家寶《蘭亭集序》給蕭翼看。
沒想到,剛拿出手,蕭翼就拿出了聖旨,把《蘭亭集序》騙回了皇宮。
唐太宗拿到這幅作品時,如獲至寶,心花怒放,立馬請來全國最好的書法家、最棒的工匠對蘭亭序進行臨摹。
其中,馮承素的鉤摹本是現在被公認的最好的《蘭亭集序》摹本。又因為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便稱為《神龍本蘭亭》,來區別於其他的臨摹本。
而馮承素能臨摹得如此惟妙惟肖,主要是因為他用了「雙鉤廓填法」。
聽起來感覺很酷炫,其實就是把它當做一幅畫來臨。先用一張半透明的紙放到真跡上,將字的輪廓用細線精細地勾摹出來,再用毛筆填滿輪廓線中間的空白部分。
之後,沒過幾年,唐太宗快掛了。臨死前,他把兒子李治叫到跟前說,「兒子,老爸就一個心願,你得讓這《蘭亭集序》跟著我一起埋了,我太愛了,不然死不瞑目呀」。
這李治有沒有聽話,從了他老爸呢?
一種說法是有的,《蘭亭集序》真跡隨太宗一起入了葬。另有一說是李治和武則天都愛它如命,便偷偷留了下來,在自己死後帶進了昭陵。
總之,《蘭亭序》的真跡,就此消失人間。
我們現在在網上看到《蘭亭集序》的版本和圖片,其實都來自當時唐太宗讓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蘭亭》。
《蘭亭集序》 神龍本摹本
當年,唐太宗讓馮承素臨摹後,便把它們分給了皇親眾臣。久而久之,這馮承素版的《蘭亭集序》也流落到了民間。
一直到明代,流落到了書法家收藏家豐坊手裡。豐坊也很喜歡這幅作品,又用雙鉤廓填法臨摹了兩個版本,第二個版本被刻成了石碑。
《蘭亭集序》神龍本摹本 石刻板
這個石碑,也就是現在寧波天一閣的鎮館之寶。
《蘭亭集序》神龍本摹本 石刻板 局部
豐坊30歲時,把馮承素版的《蘭亭集序》賣給了另一個叫王濟的收藏家。最後傳啊傳,終於傳到了現在的北京故宮,結束了它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也讓後人可以一睹它的風採。
不過在2000年時,一個書畫專家發現石刻版比故宮珍藏版還要好。於是猜測說,豐坊賣給王濟其實是假的,是他另外臨摹的一份。也就是說,故宮裡的《蘭亭序》不是馮承素臨摹王羲之的版本。
而真正的馮承素臨摹的《神龍蘭亭序》早在1562年豐坊家的藏書樓失火時,就被燒毀了。只剩下那塊燒不毀的石雕,最後被賣給了天一閣的主人範欽。
然而,這都只是那個專家的推測。
總之,現在要看天下第二、第三行書的真跡,還能辦個證、花點錢到臺灣的臺北故宮看看。但是,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可是花再多錢也不可能看到了。
不過,雖然我們只能看到王羲之《蘭亭序》的高仿真臨摹版,卻也已經深深地被裡面的筆法、墨氣、神韻的瀟灑飄逸所折服。
微信公眾號:a287018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