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哪了?

2021-02-13 中國花鳥畫研修院

從《蘭亭集序》誕生以來的幾千年裡,無數人模仿它,學習它,無數大V給它點讚,主動要求包養。

 

那麼,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了哪裡呢?

 

說起來,這還真是一個顛沛流離的故事。

 

當年這書法一直在王家保存,代代相傳。到了第七代孫的時候,也就是唐太宗做皇帝的時候,王家的這位男子出家當了和尚,這《蘭亭集序》也被他帶出了家。

 

唐太宗作為王羲之的腦殘粉,四處搜羅王羲之作品,唯獨少了這幅《蘭亭集序》,就不斷地派人找啊找。終於得知,《蘭亭集序》在這位叫辯才的和尚手裡。

 

於是他將和尚召進宮中,詢問畫的下落。

 

但是,辯才和尚才不想把這傳家寶捐給國家,只得裝瘋賣傻,矇混過去。

 

唐太宗知道硬來不行,還得想一條計謀智取。於是,他便派了一個叫蕭翼的國安局成員,以愛書法之名,和辯才做朋友。

 

這個蕭翼也是演技驚人,兩人很快成為臭氣相投的朋友。一天夜裡,兩個人喝著酒,相談甚歡,聊著聊著就聊到他們的共同愛好——書法。

 

蕭翼便坦言自己最喜歡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尤其希望能看到王羲之的真跡。這辯才也十分仗義,拿出了祖上傳了七代的傳家寶《蘭亭集序》給蕭翼看。

 

沒想到,剛拿出手,蕭翼就拿出了聖旨,把《蘭亭集序》騙回了皇宮。

 

唐太宗拿到這幅作品時,如獲至寶,心花怒放,立馬請來全國最好的書法家、最棒的工匠對蘭亭序進行臨摹。

 

其中,馮承素的鉤摹本是現在被公認的最好的《蘭亭集序》摹本。又因為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便稱為《神龍本蘭亭》,來區別於其他的臨摹本。

 

而馮承素能臨摹得如此惟妙惟肖,主要是因為他用了「雙鉤廓填法」。

 

聽起來感覺很酷炫,其實就是把它當做一幅畫來臨。先用一張半透明的紙放到真跡上,將字的輪廓用細線精細地勾摹出來,再用毛筆填滿輪廓線中間的空白部分。

 

 

之後,沒過幾年,唐太宗快掛了。臨死前,他把兒子李治叫到跟前說,「兒子,老爸就一個心願,你得讓這《蘭亭集序》跟著我一起埋了,我太愛了,不然死不瞑目呀」。

 

這李治有沒有聽話,從了他老爸呢?

 

一種說法是有的,《蘭亭集序》真跡隨太宗一起入了葬。另有一說是李治和武則天都愛它如命,便偷偷留了下來,在自己死後帶進了昭陵。


總之,《蘭亭序》的真跡,就此消失人間。

 

 

我們現在在網上看到《蘭亭集序》的版本和圖片,其實都來自當時唐太宗讓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蘭亭》。

 


《蘭亭集序》 神龍本摹本

當年,唐太宗讓馮承素臨摹後,便把它們分給了皇親眾臣。久而久之,這馮承素版的《蘭亭集序》也流落到了民間。

 

一直到明代,流落到了書法家收藏家豐坊手裡。豐坊也很喜歡這幅作品,又用雙鉤廓填法臨摹了兩個版本,第二個版本被刻成了石碑。


《蘭亭集序》神龍本摹本 石刻板 

這個石碑,也就是現在寧波天一閣的鎮館之寶。

 

 《蘭亭集序》神龍本摹本 石刻板  局部

豐坊30歲時,把馮承素版的《蘭亭集序》賣給了另一個叫王濟的收藏家。最後傳啊傳,終於傳到了現在的北京故宮,結束了它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也讓後人可以一睹它的風採。

 


不過在2000年時,一個書畫專家發現石刻版比故宮珍藏版還要好。於是猜測說,豐坊賣給王濟其實是假的,是他另外臨摹的一份。也就是說,故宮裡的《蘭亭序》不是馮承素臨摹王羲之的版本。

 

而真正的馮承素臨摹的《神龍蘭亭序》早在1562年豐坊家的藏書樓失火時,就被燒毀了。只剩下那塊燒不毀的石雕,最後被賣給了天一閣的主人範欽。

 

然而,這都只是那個專家的推測。

總之,現在要看天下第二、第三行書的真跡,還能辦個證、花點錢到臺灣的臺北故宮看看。但是,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可是花再多錢也不可能看到了。

 

不過,雖然我們只能看到王羲之《蘭亭序》的高仿真臨摹版,卻也已經深深地被裡面的筆法、墨氣、神韻的瀟灑飄逸所折服。

微信公眾號:a2870182815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真跡尋蹤
    》真跡下落之謎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臨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
    --原文地址:《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作者:劉繼興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
  • 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真跡高清字帖欣賞
    提示:請點上方↑硬筆書法作品 免費訂閱關注《硬筆書法作品》 鋼筆字帖精選《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
  • 歷史懸疑: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價值《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神鬼莫測的筆法真是讓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流暢的文採。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鑑賞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重點是《蘭亭序》被李世民帶進了墳墓,沒有真跡的考證,就讓我們對《蘭亭集序言》的存在產生了質疑。還好,我們找到了旁證,那就是李世民讓馮承素等人對巜蘭亭集序》進行了複製。當時的大家虞世南等人都有對《蘭亭集序》的臨寫,所以,我們可以斷定《蘭亭集序》存在的真實性。
  •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一永和九年 《蘭亭集序》 唐馮承素摹 白麻紙墨跡 24.5釐米×69.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蘭亭序真跡欣賞,高清字帖 | 《蘭亭序》(五種)
    此次雅集共得詩37首,編為《蘭亭集詩》。而王羲之在酒酣意暢、神採飛揚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為此詩集作序,寫就了千百年來令無數習書者傾倒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此序記錄了這次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但也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之美,遒媚飄逸,縱橫變化,其中的「之」字更是寫出了20個不同的樣子,堪稱一絕。
  • 蘭亭序真跡,是李世民騙來,還是從隋朝接收?是否真的陪葬昭陵?
    陪葬李世民的《蘭亭序》重現人間,卻又隨著溫韜獲罪被殺而再次消失,從此沓無痕跡,無人再有幸得見真跡。不過,這段歷史的記載並不清楚,其中有頗多疑點,需要新的考古發現才能證實。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獲取《蘭亭序》真跡的過程,也充滿著懸疑。
  • 《蘭亭序》背後的故事——參加蘭亭雅集的都有誰,《蘭亭集》裡到底都寫的啥?
    眾人沉醉於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人又推王羲之寫一篇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有了冠絕千古的《蘭亭序》。1、右將軍令稽內史王羲之代謝鱗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迺攜齊契。散懷一丘。悠悠大象運。輪轉無停際。陶化非吾因。去來非吾制。
  • 墨涯|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賞析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這天,人們在春風的沐浴下來到水邊嬉戲,以祓(音服)除晦氣和不祥,稱為「修禊」。王羲之他們列坐溪邊,由書童將盛滿酒的羽觴(音商,一種飲酒的耳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到各人面前,依此飲酒賦詩,在「一觴一詠」間「暢敘幽情」。此次雅集共得詩37首,編為《蘭亭集詩》。
  • 書聖王羲之書法真跡,珍藏在日本博物館,藝術美不輸《蘭亭序》!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說到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我想很多書法愛好者會非常的喜歡書聖王羲之吧?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很多書法名家的喜歡,但是讓很多網友遺憾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已經不知下落,這也是書法界的一大遺憾,雖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不知下落,但是王羲之的另外一幅書法真跡卻尚存,看到這裡以後各位書法愛好者是不是也非常的高興呢?那麼王羲之的這幅書法作品是哪一幅書法作品呢?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古代名流的一場詩意狂歡第一行書背後的風流韻事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蘭亭序》最美吟唱版欣賞:酒後神筆,妙在哪裡?
  • 讓王羲之欣喜《蘭亭集序》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金谷詩序》是什麼
    據《世說形語·企羨》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已敵石崇,甚有欣色。」這句話的意思是右軍將軍王羲之得知人們把《蘭亭集序》和《金谷詩序》並列,又認為自己和石崇相當,神色非常欣喜。在中國,只要上過中學的一般都知道《蘭亭集序》,卻很少有人知道《金谷詩序》。那麼《金谷詩序》到底是個什麼來歷,能讓王羲之欣喜於《蘭亭集序》能與其相提並論呢?
  • 估價5億的王羲之書法真跡《蘭亭序》(史稱天下第一行書)驚現中國
    >   當世人的目光集中在臺北故宮顏真卿書法《祭侄文稿》(是否真跡不詳)赴日本展覽之際,一幅王羲之書法真跡《蘭亭序》在中國浮出水面。結論是:王羲之《蘭亭序》是真跡!    研討會上也有人提出,《蘭亭序》的紙張是否還可以作一次碳14檢測,回答是肯定的。碳14檢測雖有誤差,不能精確到年,但能有個大概的參數,也是一項證明,不過這一工作最好以後由國家機構去做。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蘭亭集序-王羲之
    【整體介紹】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闢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法藝術。
  • 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雖28字卻珍藏在臺北博物院,不輸《蘭亭序》
    文 / 小白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說到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肯定會非常的感興趣,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我想此時大家會想到書聖王羲之吧?特別是他的行書作品更是無人能超越,《蘭亭序》千年無人超越,所以贏得了很多後世書法愛好者的喜歡,而王羲之的《蘭亭序》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說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我想每一位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吧?特別想欣賞一下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到底寫得有多美吧?今天我也為大家找到了一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這幅書法作品不輸《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