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是李世民騙來,還是從隋朝接收?是否真的陪葬昭陵?

2020-12-22 妙讀歷史

眾所周知,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中的極品,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而目前我們見到的《蘭亭序》全部都是摹本,真跡據說被唐太宗陪葬進了昭陵。

可是到了唐末,藩鎮割據,朝廷詔令比廢紙還不如。各地節度使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連皇陵都敢公然盜掘,取走陪葬的珍寶。昭陵就是這樣被節度使溫韜挖開的。

陪葬李世民的《蘭亭序》重現人間,卻又隨著溫韜獲罪被殺而再次消失,從此沓無痕跡,無人再有幸得見真跡。不過,這段歷史的記載並不清楚,其中有頗多疑點,需要新的考古發現才能證實。

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獲取《蘭亭序》真跡的過程,也充滿著懸疑。第一種說法,李世民是從辯才和尚那裡「騙」來的;第二種說法認為,《蘭亭序》在南北朝時期已經被盜掘過一次,落到了陳朝皇帝手中。

辯才和尚是唐初浙江永欣寺的主持,而他的師傅智永和尚,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王法極。王羲之非常珍愛《蘭亭序》,讓後輩代代相傳。王法極出家後,沒有子孫,便在圓寂前將真跡傳給最得意的弟子辯才。

李世民不知從哪裡打聽到了《蘭亭序》真跡在辯才手裡,堂堂一國之君,總不能明著去搶吧。於是,李世民派監察御史蕭翼去解決這個難題。

這個蕭翼裝扮成窮書生,拿著幾幅王羲之的真品去找辯才鑑定。涉世不深的辯才和尚告訴他這些都是真品,但並不是珍品。蕭翼故作不信,連哄帶騙,激得辯才說出自己有《蘭亭序》,還把藏在房梁中的真跡取下來給他看。

然後,蕭翼趁辯才和尚外出時,潛入屋內偷走了《蘭亭序》真跡,獻給李世民。辯才和尚氣得大病一場,不久便圓寂了。這種說法是比較傳統的,而另一種與此完全不同。

有人認為,《蘭亭序》的真跡並沒有在王家手裡,而是由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昊帶進了墳墓。郗昊的姐姐嫁給了王羲之,女兒嫁給了王獻之,可謂親上加親。同時,他本人也是書法家,《蘭亭序》到他手裡,倒也不算意外。

郗昊死後,把《蘭亭序》等一大批墨寶給自己陪葬,他的墓建在鎮江丹徒境內。兩百年後陳朝建立,陳軍士兵掘開郗昊的墓,讓《蘭亭序》真跡重見天日。而陳世祖陳蒨的次子陳伯茂酷愛書法,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陳伯茂趕緊把王羲之的墨寶都給收繳了上來,藏在自家的秘庫內。據史書記載,陳伯茂從此書法大進,頗得王羲之書法的真傳。沒想到兩年後,陳朝發生宮廷政變,陳伯茂被殺,這批墨寶再一次消失。

一個好好的皇子,不潛心研究宮鬥權謀之術,卻熱衷於書法等文娛愛好,結果被人奪了江山,這大概也算是玩物喪志吧。《蘭亭序》這樣的寶物落在帝王將相手裡,真不見的是件好事。

至於《蘭亭序》又是如何到李世民手上的,沒有明確的說法。想來,陳朝是被隋朝滅掉的,唐朝又滅掉隋朝,無論是繳獲還是民間收買,最後落到李世民手裡,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一直深藏在宮廷之中,李世民作為皇帝,拿到前朝的寶物,更是自然而然的。

李世民是否真的把《蘭亭序》陪葬,也有不同的說法。傳說李世民確實要求死後用《蘭亭序》當枕頭,生死不分離。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沒有照辦,偷偷把《蘭亭序》給調了包,陪葬在自己和武則天的乾陵之中。

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麼溫韜盜取的《蘭亭序》應該是贗品,李治用來糊弄老子的假貨。那麼未來我們還有可能見到《蘭亭序》真跡,因為乾陵直到現在也沒有被盜,是極少數沒有被盜的唐朝皇陵。

沒想到,武則天不但在爭權和治國上不讓鬚眉,連防盜墓都做得格外出色。當年黃巢發動40萬人想掘開乾陵,卻沒有成功,使乾陵得以保存。

換一個角度來說,也許《蘭亭序》真跡永遠藏在地下,才是其最好的歸宿吧。成為中華民族一個永遠的傳說,難道不好嗎。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真跡尋蹤
    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
  •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
    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 唐昭陵被匪星瘋狂盜掘《蘭亭序》被棄之如屐,命運多舛的昭陵六駿
    從貞觀十年到唐玄宗二十九年,昭陵持續修建107年之久,周圍有近二百個陪葬墓,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陵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被譽為「天下名陵」。唐太宗李世民形象唐太宗將建造任務交給當時著名建築家、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來設計建造這座陵墓。
  • 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為什麼沒有真跡傳世?
    晚年書法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代表作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市面上常見的《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而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臨摹本。據了解,《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昭陵,至今沒有重見天日。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
  •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哪了?
    蕭翼便坦言自己最喜歡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尤其希望能看到王羲之的真跡。這辯才也十分仗義,拿出了祖上傳了七代的傳家寶《蘭亭集序》給蕭翼看。 沒想到,剛拿出手,蕭翼就拿出了聖旨,把《蘭亭集序》騙回了皇宮。 唐太宗拿到這幅作品時,如獲至寶,心花怒放,立馬請來全國最好的書法家、最棒的工匠對蘭亭序進行臨摹。
  • 太宗酷愛王右軍,蕭翼智取《蘭亭序》,和尚無奈:上哪兒說理去!
    眼看著眾多王羲之的真跡源源不斷的運回宮中,唐太宗的心情還是非常不錯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內心從最初的歡喜逐漸轉為失落,因為他最期待的《蘭亭序》遲遲沒有消息!「《蘭亭序》究竟在哪兒,我何時才能一睹它的真容」成了留在唐太宗心中揮之不去的結!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二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李世民駕崩,長孫皇后與他一起重新合葬在了昭陵地宮。此墓從此就荒了下來,形成一個空洞墓。 昭陵有沒有被盜 《蘭亭序》還在不在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對昭陵可謂是魂牽夢縈。他們關心的不是唐太宗這位盛世帝王陵寢的規模有多宏偉,他們僅僅是惦念相傳陪葬於陵寢的「一紙書」——《蘭亭序》。
  • 歷史懸疑: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價值《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神鬼莫測的筆法真是讓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流暢的文採。
  • 李世民與蘭亭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道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長安城內一夜之間湧出了大量的王羲之真跡,還有諸多外地的收藏者們,爭先恐後的來到京城,要向李世民獻上自己珍藏的作品。最後由歐陽詢、虞世南和褚遂良鑑別出的王羲之真跡有兩千兩百九十紙,有沒有一網打盡不知道,反正這兩千多紙作品中少了最富盛名的《蘭亭序》。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鑑賞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 蘭亭序真跡欣賞,高清字帖 | 《蘭亭序》(五種)
    此次雅集共得詩37首,編為《蘭亭集詩》。而王羲之在酒酣意暢、神採飛揚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為此詩集作序,寫就了千百年來令無數習書者傾倒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此序記錄了這次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但也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之美,遒媚飄逸,縱橫變化,其中的「之」字更是寫出了20個不同的樣子,堪稱一絕。
  • 百姓偷東西叫盜竊,蕭翼替李世民偷《蘭亭序》,竟成「雅賊」了
    為了給他提供摹本,手下人可謂是費盡心機,一共搜集二王的真跡達3600多件。但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一幅墨寶,即「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卻始終沒有找到。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徵閒暇之餘,在談論到書法時,魏徵無意中提到,說《蘭亭序》如今在辯才和尚那裡保存著。
  • 散文︱村夫: 從《蘭亭序》的傳世看莘縣人的智慧
    於是,又對蕭翼帶來的扎帖,繼續欣賞研究,玩味多時,然後辨才問:「你這個帖子是想脫手呢,還是自已珍藏把玩呢?」「祖上留下的東西,無論是否值錢,我都會珍藏!」「好!這是件稀有珍品,萬不可輕易示人。據我觀察,這兩件扎帖,有可能是從宮廷中流出來的東西!」辨才的眼力,令蕭翼甚是佩服,卻又故作驚訝地問「老禪師,您認為這張帖子是後人仿製的贗品呢,還是前人的原作呢?」
  • 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盜過?
    後來李世民見此地風水甚佳,便決定將此處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後他下令大規模修建陵墓。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雖然自己已經看淡生死,也提倡薄葬,但自己好歹是個千古一帝,所以自己的陵墓起碼要像漢高祖劉邦的長陵那樣越大越好,裡面陪葬也要越多越好,不然豈不是給大唐丟臉。
  • 褚遂良臨《蘭亭序》單字高清,不一樣的「永和九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蘭亭序》原跡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其妍美流便的風神,被後世視為行書的典範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羲之書法,在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真跡據記載已隨唐太宗殉葬昭陵。
  •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幾千年來,能在沒有一本真跡存世的情況下,依然笑傲群雄的書法家,只有「書聖」王羲之了。 《蘭亭序》畫心 明祝允明紙本設色 26.7釐米 41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最自由、火熱生命積聚最多的熱血時代。不管誰做皇帝,天下都是大名士的天下,上層門閥世家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司馬昭篡權之時,還得找隱居的「竹林七賢」來背書,以此獲得天下人的認可。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王羲的的會議總結《蘭亭集序》。這也是王羲之走向「書聖」的會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根據歷史記載,到了唐代,帝王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喜歡,到了痴狂的地步,費盡心機,終於把《蘭亭集序》佔為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