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涯|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賞析

2021-02-08 蘭亭聖墨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王羲之 畫像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白話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創作背景: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這天,人們在春風的沐浴下來到水邊嬉戲,以祓(音服)除晦氣和不祥,稱為「修禊」。王羲之他們列坐溪邊,由書童將盛滿酒的羽觴(音商,一種飲酒的耳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到各人面前,依此飲酒賦詩,在「一觴一詠」間「暢敘幽情」。此次雅集共得詩37首,編為《蘭亭集詩》。而王羲之在酒酣意暢、神採飛揚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為此詩集作序,寫就了千百年來令無數習書者傾倒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此序記錄了這次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但也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之美,遒媚飄逸,縱橫變化,其中的「之」字更是寫出了20個不同的樣子,堪稱一絕。據說王羲之在酒醒後曾多次重寫《蘭亭序》,卻怎麼也回不到酒酣時所寫出的神韻上去了。


作品賞析:

文章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並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後介紹與會的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後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託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後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遊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淨,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然後指出這兩種表現儘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於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於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出「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後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後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於「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土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後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於後人去閱讀。儘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於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我們所見到的一些被稱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後的摹本,然而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難得的珍品,「神龍本蘭亭」便是其中之一。這卷《蘭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據說是由唐太宗時期的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傳說唐太宗派人用幾近騙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跡《蘭亭序》,奉為至寶,命朝中善書者摹拓數本,廣賜王公大臣。最後,深愛羲之書法的唐太宗將真跡帶入了昭陵,留給後世無盡的遺憾。 

      幸好,我們還能看見神龍本蘭亭。這是在流傳至今的《蘭亭序》摹本中最為精美的一本。因為它將原作的筆墨表現得最為真切。原本上帶有「破鋒」、「斷筆」、「賊毫」的字都摹寫得很細膩,改寫的字跡也顯示出了先後的層次,行筆蹤跡、墨色濃淡十分清晰,間架結構也是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顯得自然生動。

      古人云:「摹書得在位置,失在神氣。」而我們卻能從神龍本蘭亭上看見王羲之書法神清骨秀的藝術風神,真無愧於後世各代書家對它的高度評價。

聲明: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由小編收集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關注公眾號後,在後臺留言『入群』可申請加入

蘭亭聖墨書法微信群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王羲之《蘭亭集序》創作背景: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 定武本《蘭亭序》二種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 蘭亭集序 | 王羲之
    蘭亭集序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古代名流的一場詩意狂歡第一行書背後的風流韻事>永和九年,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雅集會。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蘭亭序》最美吟唱版欣賞:酒後神筆,妙在哪裡?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王羲之生於303年,卒於361年,東晉琅琊(今山東臨沂)人。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黃庭經》。《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
  • 課文解讀︱《蘭亭集序》賞析及理解性默寫
    二、創作背景  公元353年(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賞析
    如杜甫的《麗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句。說明人們比較重視這一節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會稽內史身份主持了大規模的文人集會,一代名流雲集蘭亭。如謝安、孫綽、許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此次蘭亭集會不縱酒色,無絲無竹,臨流暢飲,賦詩抒懷,暢敘幽情。為紀念這次風流雅士的盛大集會,將當時名人詩作彙編成集,並由王羲之撰寫序文。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蘭亭集序-王羲之
    【創作背景】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 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真跡高清字帖欣賞
    提示:請點上方↑硬筆書法作品 免費訂閱關注《硬筆書法作品》 鋼筆字帖精選《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
  • 讓王羲之欣喜《蘭亭集序》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金谷詩序》是什麼
    據《世說形語·企羨》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已敵石崇,甚有欣色。」這句話的意思是右軍將軍王羲之得知人們把《蘭亭集序》和《金谷詩序》並列,又認為自己和石崇相當,神色非常欣喜。在中國,只要上過中學的一般都知道《蘭亭集序》,卻很少有人知道《金谷詩序》。那麼《金谷詩序》到底是個什麼來歷,能讓王羲之欣喜於《蘭亭集序》能與其相提並論呢?
  • 《蘭亭集序》真跡尋蹤
    》真跡下落之謎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
  • 《蘭亭序》全文及賞析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作品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法  思  考  出  品  —
  • 《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鑑賞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 歷史懸疑: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蘭亭價值《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神鬼莫測的筆法真是讓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流暢的文採。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我們不妨結合《蘭亭集序》,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分析一下,看看書法作品到底要怎樣來欣賞。王羲之的墨跡原作,到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可以藉助唐朝的摹本。其中神農本是各摹本中最聞名的,據說是運用近似於工筆的響拓的方法。
  • 智永《千字文》和王羲之《蘭亭序》寫法比較
    《蘭亭序》的真偽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在中國引發一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大討論。郭沫若斷言《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書法密碼微店 我們知道,《蘭亭序》真跡是經由智永之手流傳下來的。
  •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一永和九年 《蘭亭集序》 唐馮承素摹 白麻紙墨跡 24.5釐米×69.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