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 | 王羲之

2021-02-08 陶然朗讀

蘭亭集序

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賞析】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集成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裡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裡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閒適的。

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   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誦讀者:陶然,著名主持人,一級播音員。著有《播音主持特訓教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播音主持藝考速成攻略》(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等。

陶然的播音風格大氣、凝重,又富於變化,對新聞播音、專題片配音和文藝作品的演播都有一定的造詣。其主持的欄目語言淳樸、親切,又不乏幽默,深受聽眾喜愛。是集播音、主持、策劃、編導、製作、採訪等業務於一體的「一專多能」的資深媒體人。

更多作品:

千古絕唱《出師表》

誦讀:《世說新語》兩則

荀子:勸學【國學經典】

千古絕唱《琵琶行》【陶然朗讀】

陶然本人微信


↓↓↓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王羲之《蘭亭集序》創作背景: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 定武本《蘭亭序》二種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王羲之生於303年,卒於361年,東晉琅琊(今山東臨沂)人。
  • 墨涯|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賞析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黃庭經》。《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古代名流的一場詩意狂歡第一行書背後的風流韻事>永和九年,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雅集會。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蘭亭序》最美吟唱版欣賞:酒後神筆,妙在哪裡?
  • 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真跡高清字帖欣賞
    提示:請點上方↑硬筆書法作品 免費訂閱關注《硬筆書法作品》 鋼筆字帖精選《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
  • 讓王羲之欣喜《蘭亭集序》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金谷詩序》是什麼
    據《世說形語·企羨》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已敵石崇,甚有欣色。」這句話的意思是右軍將軍王羲之得知人們把《蘭亭集序》和《金谷詩序》並列,又認為自己和石崇相當,神色非常欣喜。在中國,只要上過中學的一般都知道《蘭亭集序》,卻很少有人知道《金谷詩序》。那麼《金谷詩序》到底是個什麼來歷,能讓王羲之欣喜於《蘭亭集序》能與其相提並論呢?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蘭亭集序-王羲之
    【創作背景】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真跡尋蹤
    》真跡下落之謎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
  •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法  思  考  出  品  —
  • 《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鑑賞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 歷史懸疑: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蘭亭價值《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神鬼莫測的筆法真是讓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流暢的文採。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我們不妨結合《蘭亭集序》,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分析一下,看看書法作品到底要怎樣來欣賞。王羲之的墨跡原作,到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可以藉助唐朝的摹本。其中神農本是各摹本中最聞名的,據說是運用近似於工筆的響拓的方法。
  • 智永《千字文》和王羲之《蘭亭序》寫法比較
    《蘭亭序》的真偽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在中國引發一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大討論。郭沫若斷言《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書法密碼微店 我們知道,《蘭亭序》真跡是經由智永之手流傳下來的。
  •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一永和九年 《蘭亭集序》 唐馮承素摹 白麻紙墨跡 24.5釐米×69.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
    --原文地址:《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作者:劉繼興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
  •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哪了?
    到了第七代孫的時候,也就是唐太宗做皇帝的時候,王家的這位男子出家當了和尚,這《蘭亭集序》也被他帶出了家。 唐太宗作為王羲之的腦殘粉,四處搜羅王羲之作品,唯獨少了這幅《蘭亭集序》,就不斷地派人找啊找。終於得知,《蘭亭集序》在這位叫辯才的和尚手裡。
  • 紀曉華||《蘭亭集序》臨習散記
    蘭亭福地,茂林修竹,層嶺疊翠,清泉急湍,氣潤境靜,遙想一千六百六十多年前,王羲之擺脫俗務,集雅士高朋,縱神來之筆,寫下千古名篇《蘭亭集序》,是為絕唱,被奉為百世宗法。王羲之生活在隸書、草書高度發達,楷書趨向定形,五種字體兼備並自由發展的絢麗時代,王羲之更是那個時代的集大成者,他進入晚年成熟期所書的《蘭亭集序》無疑凝聚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和風尚。由此,細察《蘭亭集序》的線質線形,元氣飽滿,充盈著無限張力,如周歲嬰兒手臂之圓潤,破土韭葉之茁壯;細觀行列之變化,如陣雁翱翔之自然,群鯽溯流之緊張;玩味篇章,如雨後竹蘭之清新,三月春筍之生機,整篇協調諧和,秀氣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