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全文及賞析

2021-02-19 畫說詩詞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注釋

永和: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穆帝)的年號,從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節,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後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暮春:陰曆三月。暮,晚。

會:集會。

會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紹興。

山陰:今紹興越城區。

修禊(xì)事也:(為了做)禊禮這件事。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群賢:諸多賢士能人。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畢至:全到。畢,全、都。

少長: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等是長。

鹹: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嶺。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樣子。

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映帶左右:輝映點綴在亭子的周圍。映帶,映襯、圍繞。

流觴(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曲水,引水環曲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盛大。

一觴一詠:喝著酒作著詩。

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

是日也:這一天。

惠風:和風。

和暢,緩和。

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騁:使······奔馳。

極:窮盡。

信:實在。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句首發語詞,不譯。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表示時間的短暫。

取諸:取之於,從······中取得。

悟言:面對面的交談。悟,通「晤」,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著。寄,寄託。所託,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趣(qǔ)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舍,即取捨,愛好。趣,通「取」。萬殊,千差萬別。

靜躁:安靜與躁動。

暫:短暫,一時。

怏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然,······的樣子。

不知老之將至:(竟)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對於)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厭倦。之,往、到達。

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遷,變化。

感慨系之:感慨隨著產生。系,附著。

向:過去、以前。

陳跡:舊跡。

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生、引起。

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語出《莊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

臨文嗟(jiē)悼:讀古人文章時嘆息哀傷。臨,面對。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說。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出自《齊物論》。

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

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後之覽者:後世的讀者。

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作品賞析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並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問、地點、緣由,後介紹與會的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後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託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後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遊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淨,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然後指出這兩種表現儘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於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於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出「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後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後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於「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土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後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於後人去閱讀。儘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於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墨涯|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賞析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蘭亭集序》賞析
    如杜甫的《麗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句。說明人們比較重視這一節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會稽內史身份主持了大規模的文人集會,一代名流雲集蘭亭。如謝安、孫綽、許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此次蘭亭集會不縱酒色,無絲無竹,臨流暢飲,賦詩抒懷,暢敘幽情。為紀念這次風流雅士的盛大集會,將當時名人詩作彙編成集,並由王羲之撰寫序文。
  • 課文解讀︱《蘭亭集序》賞析及理解性默寫
    二、創作背景  公元353年(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 | 王羲之
    蘭亭集序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 朗誦/蘭亭集序(附賞析)
    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賞析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並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問、地點、緣由,後介紹與會的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
  • 《蘭亭集序》真跡尋蹤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以後他多次重寫,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 朗誦/蘭亭集序(附譯文.賞析)
    b) 倒裝句: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賓短語:於+賓語 狀語後置);不能喻之於懷(狀語後置);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 ,狀語後置);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定語後置);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c)省略句:引(之)以為流觴曲水ⅰ【詞類活用】①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少,年齡輕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均是形容詞作名詞。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以後他多次重寫,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蘭亭序》最美吟唱版欣賞:酒後神筆,妙在哪裡?第三絕:酒後真言,情深意濃而《蘭亭序》裡的第三絕,就是用情至深了!故事再往後發展唐太宗因愛騙取了《蘭亭序》,並與自己合葬在了昭陵。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定武本《蘭亭序》二種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 歷史懸疑: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全文單字放大,震撼你眼球!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是晉代書法成就的代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謝勝等「少長群賢」共41人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他兼善隸、草、真、行,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讚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有「右軍書在而魏晉之風盡」的美譽,被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人們稱他們父子兩人為「二王」。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 繪本版《蘭亭序》:人生短暫 但藝術永恆
    2020年4月出版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1600多年前,王羲之與眾友人相聚蘭亭,曲水流觴,「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創作《蘭亭序》 ,被後世視為書法史上的高峰之作。
  •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
    --原文地址:《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之謎作者:劉繼興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
  • 【英語美文】閱讀 《蘭亭集序》英文版
    雙語文摘「最豐盛的語言文化大餐 最自由的外語學習基地 」故事幽默 | 心靈美文 | 旅遊勝地 | 音樂賞析《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還記得那篇膾炙人口的《蘭亭集序》嗎?
    還記得那篇膾炙人口的《蘭亭集序》嗎?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全國軍政高官應東道主會稽內史王羲之的邀請,在蘭亭修禊,曲水流觴,飲酒賦詩。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文採燦爛,雋妙雅致,名傳千古。
  • 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全文及賞析.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蘭亭集序-王羲之
    【整體介紹】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闢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法藝術。
  • 王羲之《蘭亭序》單字放大,有多美!(324字全文,值得收藏)
    《蘭亭序》是王羲之流傳後世在諸種書跡的法帖中聲譽是最高的、流傳也最廣、影響力最深的一部作品。在東晉永和的第九年(353)三月三日,當時在稽內史擔任的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蘭亭主持被禊大禮,王羲之並為它獻詩。據說當時王羲之在寫蘭亭序的時候正是酒酣興逸之時,後來他寫的創作了好多作品都不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