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屬地管理」之惑: 要管沒權,不管「背鍋」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屬地管理是鄉鎮街道基層幹部口中的高頻詞。基層幹部反映,一些職能部門以屬地管理之名,把責任推給基層,而實際上鄉鎮街道既無權力又無能力承擔,導致基層治理出現不少薄弱環節。而一旦出了問題,基層還得「背鍋」。

  「屬地管理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現在是什麼都屬地管理,國土屬地管理,環保屬地管理,城管屬地管理……我們鄉鎮沒什麼權力,但出了問題都是我們的。」江蘇泰州一名鎮黨委書記告訴半月談記者,屬地管理被濫用,成為上級職能部門推卸責任的藉口。「基層信訪維穩壓力很大,每到關鍵節點,上面就四個字——『屬地管理』。」

  「一個一個包袱往下扔,省市有什麼重要的工作,縣裡部委辦局就把任務下發到鄉鎮,職能部門反而成了『文件中轉站』。」江蘇宿遷一名鄉鎮幹部說,一些職能部門本是責任主體,現在都成了督查主體。把責任甩到鄉鎮後,通常以縣區某分管領導成立領導小組的名義,動不動就下來督查落實。

  「屬地管理包含『誰主管誰負責』的意思,現在卻斷章取義,不提『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變了味。」江蘇泰州某街道辦黨工委書記表示,屬地不僅指地域的屬地,也指責任和職能的屬地。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現在基層屬地管理變成責任屬地,但權力並不屬地,權力和責任不對等,很多基層幹部感覺責任非常重,但是沒有權力來完成上級所下達的任務。

  「管而不理,想管沒理」

  「鄉鎮街道責任很多,但權限較少。」江蘇淮安一副鎮長告訴半月談記者,基層執行上層的決定和政策,但缺乏相應事權,屬地管理說起來輕鬆,但是要執行好難度很大。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鄉鎮街道不僅人員緊張,而且不具行政執法權,承接起責任來沒有抓手。

  「尤其在一些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例如『三防』和安全生產,屬地管理給鄉鎮帶來的壓力極大。」粵北某鎮副鎮長說,由於鄉鎮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對一些違法亂紀行為無法分辨,例如盜採稀土,其工藝非普通人所能理解,即使巡查發現有可疑行為,也難以辨別其行為性質。

  「在群眾眼裡,鄉鎮政府就是萬能的,什麼都要負責,但是鄉鎮沒有執法權啊。」江蘇鹽城某鎮黨委書記說,所在鄉鎮條線上的環保、國土、住建、水務現在都上收一級,原來鄉鎮七站八所實行雙重管理,現在都收回條條上去了。「沒有執法權怎麼管理?想管也管不了,結果就是『管而不理,想管沒理』。」

  「有的上級職能部門只強調自己部門的工作重要,把常規性工作變成突擊性任務,並且存在上級各部門安排工作相似或交叉現象。」廣東惠州一名鎮黨委書記告訴半月談記者,在鄉鎮工作人數、人員編制並無明顯增加情況下,工作任務陡然增加。實際上,上級職能部門就是以屬地管理名義向基層壓派任務。

  行政管理應權責一致

  「不能把一些鄉鎮街道管不好、不該管的職責任務推卸給基層政府,應該根據職責相符的原則來規範屬地管理體制。」莊德水說。不少基層幹部表示,應理順縣區與鄉鎮街道的職責關係,二者之間的權責應分明,事權和支出責任也應統一。

  應建立鄉鎮街道事權清單制度,賦予鄉鎮街道履行事權相匹配的財力。鄉鎮街道法定事權,由縣區和鄉鎮街道共同承擔。縣區級政府和部門授權事項,由縣區本級承擔。清單外事權,按「誰交辦、誰出錢」的原則落實支出責任。

  應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即放、權責一致」的原則,凡是下放的管理權限應事先充分徵求鄉鎮意見,列出詳細的放權目錄,明確縣區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的職責,確保權限及時下放、規範承接、有序運轉。此外,還應建立行政執法聯動機制,在鄉鎮街道範圍內實行綜合行政執法。

  應推行差異化目標考核。強化鄉鎮街道對派駐機構的統一管理,結合鄉鎮街道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配備。

相關焦點

  • 基層「屬地管理」之惑:要管沒權,不管「背鍋」
    來源:半月談屬地管理是鄉鎮街道基層幹部口中的高頻詞。基層幹部反映,一些職能部門以屬地管理之名,把責任推給基層,而實際上鄉鎮街道既無權力又無能力承擔,導致基層治理出現不少薄弱環節。而一旦出了問題,基層還得「背鍋」。
  • 基層治理研究之一:屬地管理的問題與對策!
    如此之結果,就可能導致屬地管理項目太過泛濫,使得屬地管理庸俗化。一個小小的村委會、居委會,變成了大而全的「小政府」,自治功能受到弱化。三是有的地方只給責任,不給權力,使得問題麻煩歸於屬地。任何一項工作要想真正落實到位,必須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否則就可能陷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在的問題是,有的職能部門本就是責任主體,現在卻成了督查主體。
  • 把握好屬地管理「內涵」與「外延」
    屬地管理,是現行體制中一項重要的公共管理原則,始於各地總結信訪實踐經驗,並逐步擴大範圍,其管理範圍直觀,權、責、利明晰,便於操作和運行,體現了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的要求。
  • 市委編辦打造「1121」屬地管理工作格局,探索基層鬆綁減負「濟南模式」(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解決一些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市委編辦以明晰縣鄉職責、規範「屬地管理」為切入點,按照「試點先行、全面鋪開、規範完善、深化拓展」工作思路,就破解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作出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核一軸兩翼一平臺」的「1121」屬地管理工作格局,統籌推動了社會治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一系列工作的流程再造、機制創新,走出了具有濟南特色的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治的基層治理之路。
  • 「屬地管理」不是責任轉嫁(人民觀點)
    ,基層治理就能責任分明、有序運轉;有了更多資源支持,基層幹部就能更有底氣、更加主動為基層減負,規範「屬地管理」是重要方面。「屬地管理」,就是根據所在地域確定具體管理機關,從守土有責的角度確保治理有效。作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屬地管理」在明確責任、推動工作落實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也要注意一種傾向:一些地方和部門以「屬地管理」為由,把一些自己職責範圍內的、風險大的、棘手的工作推給基層,導致基層不堪重負。
  • 屬地管理,也要層層負責
    「釐清不同層級、部門、崗位之間的職責邊界,按照權責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責任清單,科學規範『屬地管理』,防止層層向基層轉嫁責任。」中辦印發的《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為推動基層減負工作取得實效注入新動力。
  • 縱橫談|劃定屬地管理邊界 給「基層減負」再加一把力
    從根子上減輕基層負擔,還需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於破解現實難題,給「基層減負」再加一把力。「上級職能部門責任下放多,權力卡得死,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不願放權。沒有具體人員,經費也不到位,責任放下來我們接不住。」「現在任何事情都要求屬地管理,對基層壓力太大。基層沒有執法權,更多是服務職能,但是現在出問題首先追究鄉鎮。」
  • 七一時評|「屬地」和「屬事」的責任都應壓實|羅成友專欄
    這位幹部舉例說,比如錢,充足的資金保障是不少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堅實後盾,但一些地方基層政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就出現了沒承擔好部分屬地責任的結果。可若是只有「屬地」責任被壓實,而「屬事」的責任卻被模糊,甚至被甩到「屬地」的頭上,有些基層幹部就難免會心理不平衡。前不久,央媒的一篇報導就引起了基層工作者的廣泛熱議。報導中稱,一位基層幹部訴苦時言道,基層之苦,源於少數部門的「甩鍋」。有少數部門的同志只盯著「屬地」,看不見「屬事」。遇到問題,立即「甩鍋」,還表示「出了問題就追責」。
  • 屬地管理、行政執法權重心下移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反思
    易言之,正是由於執法權和執法力量的配置與執法實踐需求之間的倒掛,使得本應作為執法重心的縣(區)和鄉鎮反而成為了執法力量最為薄弱之地,進而形成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這種異化的社會治理現象。加之執法行為與執法部門利益掛鈎,行政執法的體制性弊端在實踐中往往又會被進一步放大,從而給執法目標的實現、良好政民關係的塑造甚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帶來巨大障礙。
  • 國辦:嚴禁以屬地管理為名將交通執法責任轉嫁給基層
    需要保留或新增的行政執法事項,要依法逐條逐項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審查。雖有法定依據但長期未發生且無實施必要的、交叉重複的執法事項,要大力清理,及時提出取消或調整的意見建議。對列入《指導目錄》的行政執法事項,要按照減少執法層級、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的要求,區分不同事項和不同管理體制,結合實際明晰第一責任主體,把查處違法行為的責任壓實。
  • 警惕和反思「屬地管理」原則在行政執法權重心下移中作用的絕對化...
    關鍵詞:行政執法權;屬地管理;受權主體;授權主體;執法權限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在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方案中,行政執法權重心下移無疑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之所以如此,是與我國傳統行政執法體制之弊端緊密相關的。
  • 國家再為基層幹部減負,濫用「屬地管理」甩鍋被叫停
    近日,中辦印發了《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這是即2019年3月份中辦印發《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並將2019年確定為「基層減負年」之後,再次為基層幹部撐腰鼓勁、減負加油,讓基層幹部輕裝上陣的改進作風文件
  • 「建築界」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專業化物業管理破解北京失管老舊小區...
    專業化之中的特色化讓祿長街頭條19號院成為破解失管老舊小區難題的樣本以及北京老舊小區精細化治理的代表之一,40年房齡的小區終於摘掉了「三不管」的帽子。「那個時候呀,家家都裝個地鎖,小汽車亂停,下水道堵了都沒人管。年輕時樓裡樓外的事兒還可以找單位解決,但職工們老了,企業也沒了,小區可以說是『三不管』。」
  • 昌樂縣以黨建引領深化網格管理,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制
    濰坊市昌樂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全面推行「黨建+」基層治理體系建設,通過建網格、釐清單、搭平臺,構建起職責清晰、多方聯動、群眾滿意的「鄉呼縣應」和「屬地管理」長效機制。搭建網格治理體系,夯實「屬地管理」基礎。
  • 別把「屬地管理」用爛了
    責任現在「屬地管理」這個詞用的很廣泛,無論是安排工作,還是督導檢查,人們為了強調工作的嚴肅性,總會說任務完不成,將依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追究責任。總是在考慮一個問題,什麼工作都使用「屬地管理」,管理的事千頭萬緒,可是地只有一個地,到頭來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難道,任何事最後都要由所在村所在鄉鎮承擔責任嗎?那它承擔的過來嗎?這些責任都應該由它承擔嗎?那還要別的單位部門幹什麼?如果這樣,一項工作直接安排到鄉鎮到村得了,反正是「屬地管理」,早晚都要追責到它這裡。
  • 博興縣凝聚縣鎮兩級工作合力 推動規範「屬地管理」落實落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於淋凡 高夢君 通訊員 耿俐 濱州報導  規範「屬地管理」是落實為基層減負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 國務院辦公廳:嚴禁以屬地管理為名將環境執法責任轉嫁給基層
    《指導目錄》說明顯示,「第一責任層級建議」主要是按照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的原則,把查處違法行為的第一管轄和第一責任壓實,不排斥上級主管部門對違法行為的管轄權和處罰權。必要時,上級主管部門可以按程序對重大案件和跨區域案件實施直接管轄,或進行監督指導和組織協調。
  • 環境質量管理要堅持屬地原則
    因此,對環境質量的管理要始終堅持屬地原則,以適當的地理空間為單元,分地塊考核。每個基礎單元的環境質量都是安全的,整體環境質量也就有了保障。對排汙企事業單位進行網格化管理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每個網格內,既然有汙染源信息,也必然對應有環境質量信息。應以目前已經劃分的監管網格為基礎,同步關注汙染源運行情況和環境質量現狀。
  • 三句話記錄基層幹部夾縫生存: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我只要結果
    「不換思想就換人」「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我只要結果」「上面政策都是好的,都是下面的和尚念歪了經」——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這三句在基層頗為流行的話,讓廣大基層幹部感到很受傷,同時也記錄了基層幹部「夾縫生存」的真實狀態。
  • 一線調查 | 「屬地管理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
    浙江在線11月1日訊(記者 何雙伶 吳振宇 呂玥 《反腐敗導刊》記者 王國偉)「屬地管理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記者近日隨省紀委督導調研組明察暗訪時發現,個別職能部門將一些分內工作借「屬地管理」之名壓給基層,讓基層工作人員壓力很大。  屬地管理,就是根據所在地域確定具體管理機關,從守土有責的角度確保治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