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有分層,那麼太陽大氣分幾層?

2021-01-13 虎嗅APP


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探測的原始數據及其分析結果開始發布,讓這枚探測器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帕克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近距離的「探日」,探索太陽風形成過程及對太空天氣的影響,嘗試解開日冕的極端高溫之謎, 簡言之就是探索太陽的大氣。


帕克探測器藝術圖(圖片來源:https://media.nature.com/)


太陽大氣外圍(圖片來源:https://www.nasa.gov/)


說到大氣,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地球周圍包裹的大氣層。我們研究地球大氣的時候,會根據其各種參量的性質分成一些圈層:靠近地面的部分稱為對流層,密度大、下熱上冷,因為冷熱帶來的密度變化進行著氣體與能量的對流,風雨雷電都產生在這裡;向上有平穩的平流層、過渡的中間層、越往上溫度越高的熱層等。


中性大氣參量隨高度變化(圖片來源:熊年祿等《電離層物理概論》)


地球大氣能夠分層,是因為空氣分子在地球重力、太陽輻射加熱以及其他物理過程的作用下,其密度、溫度等性質出現了明顯變化。那麼,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分層的依據是什麼呢?


太陽大氣究竟分幾層?


太陽大氣的分層有一定的任意性,其實也不完全統一。比較廣泛接受的分層同樣與溫度有關,是按照一定模式計算出來溫度剖面,根據剖面的變化性質劃分的。太陽大氣從內到外主要分為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和日冕。各個層當中都存在許多大尺度的結構,一些結構可以貫穿多個圈層,而且由於其複雜的加熱和磁場結構,各個圈層的高度、厚度等也存在很多爭議,不過我們大多認同這些高度層次的劃分。


作為一個氣態星球,太陽其實分為內外的結構,內部產生的巨大能量對流傳遞到外層後,從光球層開始發出太陽光。光球可以看成一個發光殼,光球外邊的部分對於光球發出的光線是透明的,我們稱之為太陽大氣;相反,光球以內的區域氣體密度過高,內層氣體的輻射會被外層吸收,故而表現為非透明區域,則為太陽內部,其性質目前主要靠理論推算。我們對太陽的直接觀測其實基本都是對太陽外部的大氣的觀測。


太陽內部和大氣的分層示意圖,從「光球層」(Photosphere)開始以上是太陽大氣(圖片來源:http://physics.uoregon.edu/)


區分太陽內部和外部的「光球層」,就是太陽大氣的開端。上邊的示意圖給出的就是太陽大氣溫度從光球層開始向上的變化趨勢。光球層厚度約500公裡,從裡向外溫度越來越低。我們肉眼看到的太陽光,也就是可見光,幾乎全部是從光球層發出來的,所以才叫做光球。


另外,正因為光球層的輻射光譜大約對應於5700 K的黑體輻射,所以我們才說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 K。光球層的能量是從其下方太陽內部對流區傳輸而來,吸收之後再輻射出來,所以越往上能吸收到的能量越少,溫度也越來越低,在其頂部的溫度大約是4300 K。


太陽大氣溫度隨距離的變化以及分層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s://www.aanda.org/)


光球層以上,溫度到達極低之後,又會開始上升,從這裡開始就是「色球層」。日食時我們有時可以看到太陽周圍一圈玫瑰紅色的輝光,就是色球層的光,所以叫它色球。這種紅色是因為光譜中Ha線輻射佔優勢而呈現出來的。色球層大約兩三千公裡厚,但也有其他觀點反對,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有2萬公裡厚。總之色球層上邊界是一個溫度陡增的區域。色球層的溫度大約是1萬K。


剛才說到色球層上邊界是一個溫度陡增的區域,這裡有些人命名為過渡區。它的範圍小於1000公裡,但是在這裡溫度可以從1萬K升到50萬K。很多分層方法並不把過渡區當成單獨的圈層。


1999年日食期間對太陽色球層的拍照(圖片來源:https://cseligman.com/)


經過溫度陡增之後,大約1萬到2萬公裡高,太陽大氣溫度就可以達到150萬K,其與光球、色球有非常顯著的不同,所以這上方定義為太陽大氣的最外層,也就是「日冕」。由於太陽風是來自日冕的物質流,所以廣義的日冕包括了太陽風所能達到的範圍,也就是超過150億公裡的範圍。日冕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較為緩慢,幾乎是均勻的,所以才會有學者把過渡區單獨當作圈層。


日冕中的密度已經很低了,且在這樣高的溫度之下,太陽大氣的成分是完全電離的,甚至一些元素的原子中較為內層的電子也電離逃逸,出現一些在地球上自然情況無法出現的離子。日冕的損失能量主要來自太陽風和色球層的熱傳導,輻射損失不是主要的,其輻射並不強,它的亮度只有日球層的百萬分之一,所以也要在日食期間才適合觀測。不過,科學家們發明了日冕儀,就能對日冕進行持續觀測。


2006年日食期間對太陽日冕的拍照(來源:https://cseligman.com/)


還有一些學者對日冕又進行了一些細分,分成內、中、外日冕等,一般是根據日冕光譜的性質。這裡用一些專業的屬於簡單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搜索名詞的解釋。日冕射線由3部分組成:


(1)由自由電子湯普遜散射來自光球的輻射形成的偏振的連續光譜,沒有吸收線,稱為K日冕;


(2)由黃道面內行星際塵埃粒子散射來自光球的輻射形成不偏振的連續光譜,其中含有夫琅和費線,稱為F日冕,又稱為「內黃道光」;


(3)所有日冕的分立輻射線的總和,稱為E日冕或L日冕。


上邊提到的一些日冕細分例如K日冕主要來自2.3倍太陽半徑以內、F日冕主要來自2.3倍太陽半徑以外,所以把色球層頂到2.3倍太陽半徑之間稱為內日冕、2.3倍太陽半徑以外稱為外日冕。同時這也與太陽磁場有關,大約2.5倍太陽半徑以內磁場有閉結構,但這個距離以外只有開結構。


太陽大氣還有什麼秘密?等帕克告訴我們


去年8月,帕克升空,預計2025年將到達距離太陽僅約590萬千米的地方,開展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陽活動的源頭採樣。現在,帕克探測器飛到了距離太陽約2400公裡的近處,是人類太空飛行器之最,而一些重要的觀測成果就在其飛越近日點時獲得的。


未來它還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過程中更加接近太陽,其設計的軌道如下圖的紅線所示。


另外,如果大家對帕克探測器在宇宙中的實時位置感興趣,可以在NASA的網址進行查看。


帕克太陽探測器已經飛過(綠色)和未來的軌道(圖片來源:https://blogs.nasa.gov/)


宇宙「真空」不是真的空,在太陽和地球這些星球的周圍,其實有許多物質粒子。我們常說的太陽風,就是來自太陽的等離子體流,其中還包含著太陽的磁場;從太陽出發到我們地球,遠到冥王星,甚至遠到上百倍日地距離,這中間的宇宙空間,其中都充滿著太陽風等離子體以及太陽的磁場,而它們都來自太陽大氣的外層。


帕克探測器就是在距離太陽較近的太陽等離子體中探測其性質,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太陽知識。例如,這次新發表的成果中,帕克探測器的探測數據顯示,太陽附近的磁場與我們在地球附近探測到的性質不同,非常不穩定,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甚至180度旋轉,這完全出乎了科學家們的預料。未來,期望帕克能為我們解開更多太陽大氣的奧秘!



相關焦點

  • 答: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空少的解答吧!我們熟悉的地球大氣可以分成幾個圈層:靠近地面的部分稱為對流層,密度大、下熱上冷,因為冷熱帶來的密度變化進行著氣體與能量的對流,風雨雷電都產生在這裡;向上有平穩的平流層、過渡的中間層、越往上溫度越高的熱層等。可以說,在地球重力、太陽輻射加熱以及其他物理過程的作用下,可以在地球大氣中形成具有不同性質的區域,也就是分層。那麼,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呢?
  • 錚錚有聲 | 太陽大氣分層的依據是什麼?
    中性大氣參量隨高度變化(圖片來源:熊年祿等《電離層物理概論》)地球大氣能夠分層,是因為空氣分子在地球重力、太陽輻射加熱以及其他物理過程的作用下,其密度、溫度等性質出現了明顯變化。那麼,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分層的依據是什麼呢?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並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擁有大氣的,比如像水星那樣個頭太小的行星,就無法吸引大氣從而形成大氣層。大氣的垂直分層地球的體積和質量,促成了地球目前擁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個厚度的大氣層,我們人類就是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層之於人類,就相當於水之於魚類一樣的重要,不僅僅人類的呼吸需要依賴大氣層,可以說大氣層的存在影響到了人類的方方面面,關係重大。
  • 地球每年向太陽「上繳」10萬噸大氣,大氣層會消失嗎?
    其實這與地球本身的條件有關,地球有一個大氣層,大氣層對於星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夠抵擋很多外來的危險,比如說抵擋太空輻射,太陽射線等等。 而且大氣層就像一個保溫罩,它能夠維持地球的溫度,當太陽光到達大氣層時,一部分被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或者折射,所以地球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晝夜溫差不會太大,這樣的環境非常有利於生物繁衍。
  • 小蹊瓜課堂 | 3.1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地球上的天氣變幻莫測。高天流雲,激蕩長風,電閃雷鳴,造就了異彩紛呈的天空。太陽輻射與大氣運動,貫穿天氣變化的全過程。暴雨肆虐每每帶來洪澇災害,冰雪寒霜頻繁威脅農牧經營。但嫵媚暖風更吹綠了錦繡山河,大自然的光澤雨露哺育著萬物生靈,使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活力,青翠無涯,生機無限。
  • 地理課堂 | 3.1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湘教版)
    地球上的天氣變幻莫測。高天流雲,激蕩長風,電閃雷鳴,造就了異彩紛呈的天空。太陽輻射與大氣運動,貫穿天氣變化的全過程。暴雨肆虐每每帶來洪澇災害,冰雪寒霜頻繁威脅農牧經營。但嫵媚暖風更吹綠了錦繡山河,大自然的光澤雨露哺育著萬物生靈,使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活力,青翠無涯,生機無限。
  • 太陽大氣分為3層,哪一層溫度最高?
    地球上的氣體受到重力、太陽輻射加熱等物理作用的影響,密度和溫度等性質出現分化,所以分成了幾個圈層:靠近地面的是對流層,我們就生活在這一層,所以很熟悉一些與大氣有關的自然現象,比如「越往山頂走,空氣越稀薄,氣溫也越低「,這正是反映了對流層底部的大氣密度和溫度都比上部要高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我們所能接收到的電磁輻射,尤其是低頻輻射,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太陽大氣的,在進一步了解太陽大氣發射出怎樣的輻射,以及如何發射出這樣的輻射之前,需要對太陽大氣的具體情況有很詳細的了解。太陽大氣為了方便研究,我們對於太陽大氣進行分層,當下被廣泛接受的就是分成五層,這個屬於常識性質的五個層次:從內部到外部依次是: 光球層,色球層,過度區,日冕,太陽風區域(或者是外日冕)Response of the solaratmosphere to magnetic field evolution in a coronal hole region
  • 【考點透析】高考地理是如何考查大氣分層的?飛機在大氣層的哪層飛行?
    ,和地球的固體部分相比較,密度要比地球的固體部分小得多,全部大氣圈的重量大約為5000萬億噸,還不到地球總重量的百分之一。大氣分層(atmospheric subdivision)按照大氣在垂直方向的各種特性,將大氣分成若干層次。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可把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按大氣各組成成分的混合狀況,可把大氣分為均勻層和非均勻層。按大氣電離狀況,可分為電離層和非電離層。按大氣的光化反應,可分為臭氧層。按大氣運動受地磁場控制情況,可分有磁層。
  • 【地理探究】想知道天有多高,先問大氣有多厚!附高中地理大氣知識...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  人們總是對天有多高充滿了疑惑  到了現在  我們已經能夠通過科技手段  測量天的高度  天的盡頭  可能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遙遠    想知道天有多高  要先知道大氣有多厚  因重力關係地球被一層薄薄的混合氣體所包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氣層。它摸不著,看不見卻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 天文學家找到精確分析太陽大氣的新方法
    新華社南京4月15日電(記者邱冰清、王珏玢)記者近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一個由中國、奧地利、美國、英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期對傳統研究太陽大氣結構的方法進行了修正。經過一系列測試和與實際觀測比對,科研人員發現,新方法得出的結果與真實觀測間的誤差較原來大大減小。
  • 在哥德爾摩能看到日不落的景象,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大氣折射的幻影
    巴黎位於北緯的48度50分,巴黎最長的白晝能達到15小時58分鐘,最短的黑夜只有8小時2分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還有大氣對於光線的折射太高了太陽的位置。太陽還在地平線以下的時候,因為大氣會與光線的折射我們在地球上就能看到太陽升起了,同樣真實的太陽已經落到地平線以下的時候我們還能觀賞美麗的落日。
  • 科普動畫 | 問:地球大氣分幾層,夏季汙染高發的臭氧在哪一層?
    3月24日(周二):晴,東風2級,14℃~24℃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因為地球被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地球大氣層包含著能夠維持生命的空氣,主要成分包括78%的氮氣、21%的氧氣、0.94%的稀有氣體、此外還有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分別佔0.03%。地球最外層的大氣層叫外大氣層。這一層空氣極為稀薄。它距離地球表面約1000千米。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通常就在外大氣層。地球大氣層的次外層叫熱層,距離地球表面約160千米。從熱層底部向上,大氣的溫度逐漸增加。
  • 重點解讀丨宇宙中的地球之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畫的右上方是一輪紅色的太陽,太陽中間有一隻三趾的烏鴉。在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這部著作中,也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載。那麼「踆烏」到底是什麼呢?太陽中真的有神鳥嗎?運用資料,說明太陽對地球的影響。①結合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示意圖,掌握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及太陽輻射對人類的重要意義。②利用太陽的外部結構示意圖,了解太陽大氣分層及太陽活動的主要標誌。
  •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宇宙那麼冷,熱量是怎麼傳到地球的?
    而我們的太陽就是主要通過電磁波輻射加熱地球表面的,次要是通過熱傳導,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太空沒有大氣,但是太陽會噴發一些高能粒子,高能粒子可以通過熱傳導加熱地球,只是這部分作用佔比非常非常小。什麼是熱量?太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由於太陽內有各種不同的粒子,有各種不同的核聚變,這個過程會發射出各種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包括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等等,而這些電磁波從太陽開始傳播,在8分多鐘後就會傳播到地球的距離,被地球擋住的那部分電磁波
  • 地球大氣每年被太陽風拐走10萬噸,多少年能夠讓地球變成火星?
    當然,處在宜居帶的行星除了地球還有金星和火星,為什麼只有地球能夠成為智慧文明星球?這就需要滿足星球本身優越的條件了,而在眾多的星球本身條件中,有一個厚厚大氣層的保護非常重要。大氣層對一顆生命星球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夠有效阻擋各種威脅,比如阻擋太陽輻射,宇宙輻射。
  • 美國宇航局探空火箭,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僅次於氫的氦分布結構!
    氦是宇宙中僅次於氫的第二豐富元素,但科學家們不確定太陽大氣中到底有多少氦,因為太陽那裡很難測量。知道太陽大氣中氦的數量,對於理解太陽風的起源和加速很重要,太陽風是從太陽源源不斷的帶電粒子流。早在2009年,美國宇航局(NASA)啟動了一項探空火箭探測研究,以測量延伸太陽大氣中的氦,這是人類第一次收集到完整的太陽全球地圖。
  •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變化的?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我們從地球誕生開始來看大氣層的演化。大氣演化地球大氣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 氣溫25度,大氣壓力1!距離地球很近
    氣溫25度,大氣壓力1!距離地球很近目前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大約為75億,並且根據專家預測,再過幾十年世界人口可能增至100多億,但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口不停的增長,加上無節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那麼地球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到那個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
  • 太陽表面溫度超過5500度,地球曬熱了,為何太空是冰冷的?
    其實,地球之所以有一年四季之分,主要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影響了地球表面,不同區域獲得能量的強度大小和時間長短。太陽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來源,而且太陽僅分給了地球總能量的22億分之一,相當於100億億度電的能量,那麼太陽能量怎麼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