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
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300萬年前,人類直立行走。我們從地球誕生開始來看大氣層的演化。
大氣演化
地球大氣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1、原始大氣:46億年前
原始大氣有星雲氣體組成,主要是氫,可能是簡單的氫化物,比如水蒸氣、甲烷和氨,跟今天的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類似。
2、次生大氣:45億年前--20億年前
火山爆發產生的氣體、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氣體,形成了第二階段的大氣,主要由氮氣、二氧化碳和惰性氣體組成。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溶解於水中,與鈣、鎂金屬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鹽巖石沉積。
早在40億年前,碳循環的基本特徵已經確立。
34億年前,次生大氣層的主要部分是:氮氣。
3、現在大氣:20億年前至今
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直到25億年前,大氣裡都沒有氧氣。25億年前到5.7億年前,生命大爆炸,製造氧氣的藍藻等藻類繁盛,氧氣急劇增加。
二氧化碳的歷史
上圖是5億年前至今,以及從現在推演到2500年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圖。
5億年前,海洋生物首次踏上陸地,大氣中有7000ppm的二氧化碳。那時的地球跟現在完全不同:溫室氣體保持了地表的溫度,比現在高10度。二氧化碳成為了地球恆溫器的主要動力。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低時,形成巨大的大陸冰蓋,海平面下降。
由於地殼板塊運動,巖石風化,二氧化碳溶解於水等因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平均每百萬年下降13ppm 。
5億年前到3億年前,隨著大型植物的繁榮成長,植物的根深入地下,加速風化過程,將大氣中的碳捕獲在石灰巖等巖石中,引發了3億年前二氧化碳含量的大幅度下降和冰川作用。
3億年前到2億年前,地殼板塊運動劇烈,超級大陸的分裂,火山活動頻繁,釋放出足夠的二氧化碳,使其在空氣中的濃度增加了好幾倍。從400ppm增加到1800ppm。
之後,二氧化碳含量緩慢下降。
300萬年前,二氧化碳濃度和今天的濃度一樣,400ppm。之後一直緩慢下降,在400ppm以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前的1萬年內,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280ppm左右。
工業革命之後,二氧化碳濃度開始上升,尤其是最近100年,增加速度飛快。1950年,年增長率約為0.7 ppm/年。2005-2014年,年增長率約為2.1 ppm/年。
到了現在,2020年1月15日,濃度是412.48ppm。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上升,以最不利情況考慮,到2500年,大氣濃度將達到2000 ppm,地球溫度上升9度。
植物、海洋能幫我們消化二氧化碳,但是吸收遠小於人類排放的量。
如果不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到2000ppm的濃度時,人類無力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