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變化的?

2020-12-14 法蘭西is培根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

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300萬年前,人類直立行走。我們從地球誕生開始來看大氣層的演化。

大氣演化

地球大氣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1、原始大氣:46億年前

原始大氣有星雲氣體組成,主要是氫,可能是簡單的氫化物,比如水蒸氣、甲烷和氨,跟今天的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類似。

2、次生大氣:45億年前--20億年前

火山爆發產生的氣體、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氣體,形成了第二階段的大氣,主要由氮氣、二氧化碳和惰性氣體組成。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溶解於水中,與鈣、鎂金屬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鹽巖石沉積。

早在40億年前,碳循環的基本特徵已經確立

34億年前,次生大氣層的主要部分是:氮氣。

3、現在大氣:20億年前至今

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直到25億年前,大氣裡都沒有氧氣。25億年前到5.7億年前,生命大爆炸,製造氧氣的藍藻等藻類繁盛,氧氣急劇增加。

二氧化碳的歷史

上圖是5億年前至今,以及從現在推演到2500年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圖。

5億年前,海洋生物首次踏上陸地,大氣中有7000ppm的二氧化碳。那時的地球跟現在完全不同:溫室氣體保持了地表的溫度,比現在高10度。二氧化碳成為了地球恆溫器的主要動力。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低時,形成巨大的大陸冰蓋,海平面下降。

由於地殼板塊運動,巖石風化,二氧化碳溶解於水等因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平均每百萬年下降13ppm

5億年前到3億年前,隨著大型植物的繁榮成長,植物的根深入地下,加速風化過程,將大氣中的碳捕獲在石灰巖等巖石中,引發了3億年前二氧化碳含量的大幅度下降和冰川作用。

3億年前到2億年前,地殼板塊運動劇烈,超級大陸的分裂,火山活動頻繁,釋放出足夠的二氧化碳,使其在空氣中的濃度增加了好幾倍。從400ppm增加到1800ppm。

之後,二氧化碳含量緩慢下降。

300萬年前,二氧化碳濃度和今天的濃度一樣,400ppm。之後一直緩慢下降,在400ppm以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前的1萬年內,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280ppm左右。

工業革命之後,二氧化碳濃度開始上升,尤其是最近100年,增加速度飛快。1950年,年增長率約為0.7 ppm/年。2005-2014年,年增長率約為2.1 ppm/年。

到了現在,2020年1月15日,濃度是412.48ppm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上升,以最不利情況考慮,到2500年,大氣濃度將達到2000 ppm,地球溫度上升9度。

植物、海洋能幫我們消化二氧化碳,但是吸收遠小於人類排放的量。

如果不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到2000ppm的濃度時,人類無力承擔後果。

相關焦點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可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暴發,人們禁足在家,經濟活動的暫停而暫時放緩,今年5月地球有望第一次迎來大氣中二氧化碳不再增高,氣溫不再創新高的年份。然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最近收集到的初步證據卻表明,另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燒烤地球效率還高28倍的甲烷,其濃度卻達到了10億分之1875,比上一年的1866增加了億分之1,是二十多年來第二高的增幅。除了水蒸氣和雲外,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中變暖效應最大的溫室氣體,貢獻了26%的氣候暖化。
  • 若地球大氣的氧氣含量從21%提升到90%,地球會怎樣?
    現在地球的氧氣含量是21%,如果氧氣濃度由21%變成了90%,那麼地球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還有生物能夠存活嗎?氧氣濃度的變化地球的氧氣濃度是一個變化的區間,它並不是一直保持在我們目前21%的水平上,在過去的5.41億年裡,地球大氣中氧氣的濃度在10%和35%之間變動。
  • 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突破重要門檻?這份公報告訴你
    公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流行,工業放緩,但並沒有遏制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捕獲熱量,增加溫度和推動更多的極端天氣、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事件發生。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突飛猛進,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達到百萬分之410.5。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
  • 弄清地球早期的歷史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
    我們心中的樣板是地球。畢竟,地球是迄今唯一一顆有生命的星球。就算遙遠的外星球沒有海洋、大陸、雨林、沙漠和南北極冰川,但我們在搜尋時,依然要看看它們是否有我們所熟悉的東西,比如說地表要有水,大氣中要有氧氣,甚至陸地上要有植被,等等。但是,我們也許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地球,很早以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 南極隕石氮含量與地球大氣類似
    南極隕石氮含量與地球大氣類似 2015-02-26 科技日報 房琳琳 【字體:大 中 小】   關於地球生命進化的爭論從未停止,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傾向於相信生命來自外太空,藉助彗星或者小行星等來到地球,然後從最初的原料開始像雨後春筍般地孕育出生命。在這個新的研究發現中,研究人員找到了證據,證明地球大氣層現存的氮含量很可能來自早期的隕石雨。
  • 如何推測地球溫度和大氣的演化歷史
    但是如果一個人對你說:「我有一樣東西,可以知道過去100萬年地球氣溫的變化。你認為這是科學推斷還是「跳大神」呢?這個人,就是丹麥古氣象學家威利.鄧思伽德(Willi Dansgaard)。他的大膽設想開闢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這顆藍色星球在過去100萬年所經歷的氣候變化。而他最早的發現,和一個啤酒瓶有關。
  •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疫情也無法阻止上升趨勢
    儘管人類已經日益重視二氧化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不過根據最新記錄數據來看二氧化碳含量依然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科學家自1958年以來,在夏威夷毛納羅阿天文臺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並繪製了一條穩步加速上升的曲線。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對流層的厚度,除了不同緯度厚度不同,在同一個地點,也會有季節變化,一般來說夏季氣溫較高時,對流層較厚;而冬季氣溫較低時,對流層較薄。由於對流層溫度上冷下熱,空氣運動對流劇烈。平流層當中集中了大氣中大多數的臭氧(O3),在20至25千米高度,臭氧濃度達到最高,稱為臭氧層,臭氧可以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保護地球生命。
  • 課外地理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
    或許冰期時代的歷史能夠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地球氣候的未來!第一次冰期始於24億年前,當時地球上唯一發現的生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單細胞厭氧生物。藍藻是第一個能在太陽的幫助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用的糖的生物,即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進行過程中,會釋放出氧氣。在此之前,地球大氣中從未發現過這種高活性氣體。
  • 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或許冰期時代的歷史能夠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地球氣候的未來!第一次冰期始於24億年前,當時地球上唯一發現的生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單細胞厭氧生物。藍藻是第一個能在太陽的幫助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用的糖的生物,即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進行過程中,會釋放出氧氣。在此之前,地球大氣中從未發現過這種高活性氣體。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以地球為基礎探尋外星生命,氧氣才是關鍵?錯,甲烷才是「必須」
    讓天文學家盼望了十幾年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今年3月發射升空,它的工作之一便是觀測系外行星的大氣並尋找生物特徵成分——氧氣對吧?實際上,氧的存在不一定是最可靠的生命指標,或許甲烷才是。
  • 2020年的地球跟1975年的地球相比有什麼變化?
    地球是我們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對於這個家園,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之後,才真正看明白了它的真面目。站在太空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地球,它在宇宙中是那麼的獨特,散發著生命星球特有的美麗風採,而人類在那個時候也用相機記錄下了美麗的地球。
  • 原始地球的二氧化碳多得離譜,為何沒變成火球?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持贊同態度,並對此提出很多質疑,比如說有人就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億年時間裡,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在變化,其中不乏比現在高得多的時期,特別是在40
  • 地球每年向太陽「上繳」10萬噸大氣,大氣層會消失嗎?
    地球處於宜居帶當中,享受充足的陽光以及溫度,讓地球能有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終於誕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生物體。 除了地球之外,金星、火星同樣也處於宜居帶中,但為何只有地球才能夠誕生出生命呢?
  • 地球怎麼了?連續420個月超平均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已達415ppm
    趣味探索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整合25000個氣象站數據,最終得出結論,長期趨勢很明顯,到現在為止,地球已經連續420個月超過20世紀平均溫度。NOAA在2020年1月16日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12月是140年來第二個最熱12月,而2019年全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個最熱年份,過去20年中有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次。
  • 如果地球上的氧氣超過90%,人類會怎樣?
    大家都知道 地球已經存在了數十億的時間,而在這個漫長的時間中,地球的環境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也並非永遠相同,就現在來看氧氣的含量大約在21%左右,雖然看起來並不算特別高,但是它卻孕育了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生命,那麼大家知道地球上氧氣含量提高到90%,我們人類會怎麼樣嗎
  • 大氣中高濃度二氧化碳有損肺部發育
    原標題:大氣中高濃度二氧化碳有損肺部發育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高濃度,將有損動物肺部發育。該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美國《環境狀況觀察》月刊上。澳大利亞泰萊松兒童研究所副教授亞歷山大·拉科姆表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剛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根據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到21世紀末這一濃度可能會增加一倍左右。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如果小鼠從胚胎期、幼年時期到成年早期一直暴露在二氧化碳濃度為900ppm的環境中,它們的肺部結構和功能都會受到直接影響。
  • 地球為什麼有大氣層的終極答案來了
    近日,據外媒報導,Live Science發表了一篇新的文章,解釋地球為什麼有大氣層。關於這個問題,之前科學界一直沒有定論,現在終於給了答案。簡單來說我們的大氣層是因為重力而存在的。大約45億年前,也就是地球剛剛形成時,幾乎沒有大氣層。
  • 為什麼只有地球有生命?如果地球靠近太陽10釐米,人類將不會存在
    那麼為什麼唯獨地球能夠孕育生命?哪些條件使得地球變得生機勃勃? 實際上在飛出地球之前,沒有人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大多數人反而認為宇宙中類似地球這樣的星球比比皆是。但當人造探測器進入太空後,人類才發現原來宇宙如此寂靜。相比之下,地球顯得十分幸運,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地球內部的環境條件原因,另一方面是外部太空環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