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測地球溫度和大氣的演化歷史

2021-02-15 物理小V

如果我給你說:「伸出手掌,我可以了解你的過去,預測你的人生。」你大可一笑了之。但是如果我對你說:「 根據樹輪,我能判斷過去幾十年的降雨情況」,你一定會選擇相信,因為這是科學。

但是如果一個人對你說:「我有一樣東西,可以知道過去100萬年地球氣溫的變化。你認為這是科學推斷還是「跳大神」呢?

這個人,就是丹麥古氣象學家威利.鄧思伽德(Willi Dansgaard)。他的大膽設想開闢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這顆藍色星球在過去100萬年所經歷的氣候變化。而他最早的發現,和一個啤酒瓶有關。

 從啤酒瓶到萬年寒冰

1952年,丹麥大雨,鄧思伽德連續兩天用啤酒瓶在草地上採集雨水樣本,並按照這兩天的室外溫度給這些雨水樣本做了標記。鄧思伽德研究後有了重大的發現。

通常,氧原子帶有8個質子、8個中子和8個電子,即16O,其左上角的「16」,一定程度代表了這個氧原子的質量(原子的質量主要由中子和質子決定,電子質量微乎其微)。

氧原子有一個同胞弟弟18O,它們有相同數目的質子和電子數。但18O的原子核裡有10個中子,這個被稱為"16O」的氧同位素,因為多了2個中子,體重更大。

當氧和氫生成水的時候,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水。一種是帶著16O的水,另一種是帶著18O 的水。

重點來了,鄧思伽德發現:在白天溫度高的時候,收集到的雨水裡, 18O的含量較高;在晚上溫度低的時候,收集到的雨水裡, 16O的含量較低。

這在科學上可以這樣解釋:「帶著18O 的水體重身胖,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才能蒸發升騰成水汽,飄浮成煙雲,最後降落成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是科學研究之道。鄧思伽德有了這個發現後,繼續派出他的「啤酒瓶小分隊」,到世界各地尋找含有18O 的水—他收集了大量的雨水樣本和雪水樣本。

他檢測雨水樣本中18O /16O的比值,再與標準海水中18O /16O的比值比較,算出兩者之間的差值 δ18O 。

他以雨水樣本的 δ18O作為縱坐標、樣本採集時的當地溫度作為橫坐標,畫出各個樣品數據點,得到了一個近似線性關係的結果。雨雪裡的δ18O 取決於雨雪形成時的環境氣溫。在溫度高的地方,雨雪中18O的含量高;在溫度低的地區18O的含量低。

他進一步推斷,在南極和格陵蘭島上積冰裡的δ18O可以反映歷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當雪花降落後,會一層一層堆積起來,凝結成冰。這些冰千年萬年都不會融化。如果我們找到百年前、千年前、萬年前、百萬年前的冰,我們就能知道那時候地球的平均氣溫。

於是,他建議提取南極和格陵蘭島冰原下的冰雪樣本,來研究歷史上地球氣溫的變化。科學家用機器鑽到幾千米深的冰層,採集出冰芯。這一層層冰,層次非常清楚,像年輪一樣。通過分析冰芯中各種物質的含量和比值,就可以推斷地球氣候的變化。

冰芯中的二氧化碳

隨著雪花降落到地面的,還有空氣中的各種分子,其中就有二氧化碳。所以,在冰芯的各個層次裡也封存了歷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科學家細細地統計冰芯各層中每100萬個分子中有多少個二氧化碳分子,即ppm (part per million) ,這樣就得到了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歷史信息。

科學家把前面得到的地球氣溫變化曲線和二氧化碳變化曲線繪製在一張圖裡。圖中的紅線表示氣溫變化,藍線表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其中,橫坐標的每一格代表5萬年。

科學家發現,地球氣溫隨二氧化碳含量起伏變化,「亦步亦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則溫度攀升;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則溫度下降。這也是環保學家呼籲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減緩全球變暖趨勢的重要科學依據之一。

尋找最古老的冰

很顯然,想要找到更古老的冰,就要找到更厚的積冰。相對格陵蘭島,南極的冰層更厚。十幾年前,科學家在南極採集了一根3.2千米長的冰芯,裡面包含了80萬年的地球氣候變化史。

科學家還在繼續尋找,試圖找到150萬年前的冰,他們為什麼對此特別感興趣呢?這是因為,120萬年前至9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是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之前,地球每過4.1萬年有一個冷暖 變化周期,而在此之後,冷暖變化周期則是10萬年。這種變化的原因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那麼,如何判斷冰芯的每一層代表的年份呢?

最簡單的可以從最上層的冰層往下數,這種方法最直接,但是很容易數錯:層數太多,界線不分明。也可以用每層中的碳同位素和鈾同位素來判斷年份,當然,這並不適合於所有的冰芯。

我們也可以根據某個特定年份的重大地質事件,找到冰芯某層中空氣含量的劇烈變化,來進行定位,比如說火山爆發。這些事件,在其他地方都有很多科學數據來佐證。

因此一根冰芯,往往一般被切割成幾部分,再利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確定年份,以確保準確度,並與其他已經確定年份的冰芯進行對比。冰芯,可以說是地球百萬年的健康檔案。除了研究地球氣候的歷史外,根據冰芯氣泡中的氣體成分和含量還能推演大氣成分的演化歷史。冰芯中微粒含量和各種化學物質成分的分析結果,可以提供不同時期的沙漠演化、植被演替、生物活動、大氣環流強度、火山活動等信息。

有句成語叫「一葉知秋」,而科學家卻可以「一芯知萬年」。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功夫!

相關焦點

  • 簡述:地球的起源與演化
    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 鐵樹興衰表述著地球演化的一段過程
    科學猜想文集(283) 《鐵樹興衰表述著地球演化的一段過程》蘇鐵,又名鐵樹,喜熱環境的裸子植物物種,忌嚴寒,其生長適溫為20~30℃,最低溫度不宜低於5℃。蘇鐵起源於二疊紀末,三疊紀開始繁盛,侏羅紀進入頂盛期,幾乎遍布整個地球,白堊紀逐漸走向衰落。現在廣泛分布於中國海南、南部省份及臺灣省、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蘇鐵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特殊,蘇鐵的興衰史能告訴我們生態環境的一段演化過程與地球的演化歷史。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尋獲生命和地球歷史演化的密碼
    做客直播間,通過恐龍的歷史為你揭開古生物學的神秘面紗。 古生物學是研究古代(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界及其發生、發展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生物本身,而且要研究一切與生物活動有關的資料。 古生物學幫助我們尋獲生命和地球歷史演化的密碼,進而探討生命的自然本質。 NO2. 北大的古生物學?
  • 地球的歷史
    3.地質年代表與地球的演化過程。【知識梳理】一、化石和地質年代表1.地球的歷史:約46億年,研究地層是認識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2.地層和化石(1)概念及特點(2)研究意義:通過研究地層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3.地質年代表(1)劃分依據:全球各地的地層和古生物化石。
  •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變化的?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我們從地球誕生開始來看大氣層的演化。大氣演化地球大氣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 21張繪畫完美演繹地球演化新說!
    該新說指出地球的演化歷史,就是一部地球在熱驅動下破裂的損傷史,是一部地球熱能在巖石圈破裂過程中不斷冷-熱轉換和漸進衰變的歷史。巖石圈的封閉和開裂,具有「高壓鍋閥」效應,使得地球內部的熱量產生周期性積累與釋放,不僅調控著地球內部的溫度變化,而且也是地球表面氣候產生周期性冷、熱波動的根源。
  • 地球大氣每年被太陽風拐走10萬噸,多少年能夠讓地球變成火星?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地球之所以能夠成為宇宙中非常稀有的生命星球,是需要滿足很多條件的,這個條件包括外部條件和地球本身的條件。外部的條件主要是要處在宜居帶內,只有處在宜居帶,才會得到太陽適宜的光照和溫度,而適宜的溫度是生命誕生的重要條件。尤其是生命要完成漫長的進化演化並最終誕生智慧生命,更是離不開適宜的溫度。
  • 物種演化:地球歷史的24個轉折點
    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數不盡的事件,其中有些事件成為了影響地球歷史和生命進程的裡程碑。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塑造了這個世界的24個重大轉折點。    當太陽還是一顆年輕的恆星時,在它的周圍圍繞著由塵埃、氣體和巖石形成的雲,這便是地球的誕生之地。一些巖石會發生碰撞,最終,它們的質量大到足以通過引力吸引其他巖石,或周圍其他的物質,從而形成了地球。
  • 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發生早晚或者先後順序的時間單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紀等,分別對應於地層單位宇、界、系等。新生第四新古紀,中生白堊侏疊三;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於大約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星雲盤內的物質經碰撞吸積,逐漸演化成原始地球。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李曙光院士——探尋半個世紀,揭示地球演化的真相
    45.6億元的歷史,過去的地球那麼多的演化,你又沒有辦法重複這個演化,就是說很難。作為一個地球工作者,我的感覺就是,第一要下先手棋;第二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第三要不斷深入、提新的問題,敢去碰有爭議的硬骨頭。馬上到明年2月份就80歲了,體力也不怎麼樣了,慢慢逐漸的就會退出一線歷史舞臺了。反正在這一天能做到什麼算什麼,能幹的時候,年華不要虛度。
  • 你知道嗎|全球變暖下,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多高?
    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地球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又被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地球氣候變暖的效應。如果沒有大氣的溫室效應,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平均溫度提高了38℃。
  • 「天河二號」相助 科學家看清古生物多樣性演化精彩「瞬間」
    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Science:地球早期海洋溫度並非想像中那麼高
    【前沿報導】Science:地球早期海洋溫度並非想像中那麼高佔據地球表面積70%以上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繁衍與生息之地,同時也是決定地表溫度,即氣候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冷熱狀態,即溫度變化影響著地表環境及表生地球化學作用,也影響著地球的生命演化。一般來講,現代海洋的水溫變化在-2℃到30℃之間,平均約為20℃。
  • 地球大氣有分層,那麼太陽大氣分幾層?
    帕克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近距離的「探日」,探索太陽風形成過程及對太空天氣的影響,嘗試解開日冕的極端高溫之謎, 簡言之就是探索太陽的大氣。我們研究地球大氣的時候,會根據其各種參量的性質分成一些圈層:靠近地面的部分稱為對流層,密度大、下熱上冷,因為冷熱帶來的密度變化進行著氣體與能量的對流,風雨雷電都產生在這裡;向上有平穩的平流層、過渡的中間層、越往上溫度越高的熱層等。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其主要組成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從大氣層上界到宇宙空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是大氣密度不斷降低,大氣分子不斷減少的過程。並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擁有大氣的,比如像水星那樣個頭太小的行星,就無法吸引大氣從而形成大氣層。大氣的垂直分層地球的體積和質量,促成了地球目前擁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個厚度的大氣層,我們人類就是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層之於人類,就相當於水之於魚類一樣的重要,不僅僅人類的呼吸需要依賴大氣層,可以說大氣層的存在影響到了人類的方方面面,關係重大。
  • 未來地球的命運將如何?其實主要取決於太陽的演化過程
    原子主要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內是中子和質子,繼續往下劃分就是夸克等基本粒子了。118種元素指的就是原子核內分別含有1-118個質子,例如氫原子核內就含有一個質子,同時含有一個中子和兩個中子的時候分別是氘、氚同位素。
  • 道家陰陽哲學與宇宙演化密碼
    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如今,眾說紛紜。18世紀中葉和末期,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他們先後提出太陽和地球,都是由熾熱的星雲收縮凝結而成的假說。地球呢,它也是一團熾熱的熔融體,經過長期冷卻之後,收縮而成有硬殼一樣的地球。宇宙「大爆炸」理論,跟星雲說異曲同工。它認為,宇宙早期溫度極高,大約在100億攝氏度左右。密度也相當之高,相當於原子核的密度。這個高溫高密度的宇宙,叫做「宇宙蛋」。
  • 科學家發現地球將在20到30年內達到溫度臨界點
    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但地球還有多久達到溫度臨界點,一直沒能量化。 最近,有科學家計算出了這個時間點。 據外媒Phys報導,北亞利桑那大學、伍德韋爾氣候研究中心和紐西蘭懷卡託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按照目前的氣候變暖速度,地球將在未來20-30年內達到溫度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