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突破重要門檻?這份公報告訴你

2020-12-14 中國氣象數據

11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版《溫室氣體公報》。公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流行,工業放緩,但並沒有遏制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捕獲熱量,增加溫度和推動更多的極端天氣、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事件發生。

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突飛猛進,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達到百萬分之410.5。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

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

目前,人類正在經歷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健康和經濟危機。2020年初各國廣泛實施的限制措施,正在許多地方重新實施,對人為排放產生了影響,並導致大氣化學成分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城市地區特別明顯。

初步估計,全年碳排放量將減少4.2%至7.5%。然而,這樣的減排規模不會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明顯下降。其下降量將小於或至多等同大氣二氧化碳的自然變化。二氧化碳在大氣中長期積累,任何非零排放都會導致大氣中其濃度的增加。自前工業時代(1750年以前)以來,全球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一直在增加,在過去十年中每年增加約1%。

世界氣象組織大氣和環境研究司司長奧克薩娜·塔拉索娃表示,自1750年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在累積,形成了當前的濃度。這不是今天或昨天發生的事情,而是涉及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個歷史,致使當今全球範圍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平均水平超過了百萬分之410。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導致全球工業放緩,但這不是解決氣候變化的辦法,人們可以通過徹底改造工業、能源和運輸系統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大降低。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在幾個世紀,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

與當前相當的二氧化碳濃度出現在300萬至500萬年前,那時溫度比現在高出2至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了10至20米,但當時地球上沒有77億人類居民。

塔拉斯還指出,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突破百萬分之400,僅僅四年之後就突破了百萬分之410,這樣的增長速度在歷史記錄上從未見過。在長期圖表上,與封鎖有關的排放量下降只是一個小插曲。我們需要讓這條曲線持續變平。

塔拉斯同時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雖然不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平臺,使我們能夠採取更持久、更具雄心的氣候行動。通過對工業、能源和運輸系統進行全面改造,將排放量減少至零。所需改善在經濟上可以承受、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並只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小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致力於碳中和,這是值得歡迎的。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估計,疫情期間全球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減少17%。由於封鎖措施的持續時間及程度等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尚無法準確預測2020年全年總減排量。

初步估計表明,全球年度排放量減少4.2%至7.5%,但此規模減排量不能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二氧化碳水平將繼續增加,儘管速度略有降低。這也意味著,短期內無法將疫情的影響與自然變化區分開來。

相關焦點

  •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變化的?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二氧化碳的歷史上圖是5億年前至今,以及從現在推演到2500年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圖。5億年前,海洋生物首次踏上陸地,大氣中有7000ppm的二氧化碳。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可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暴發,人們禁足在家,經濟活動的暫停而暫時放緩,今年5月地球有望第一次迎來大氣中二氧化碳不再增高,氣溫不再創新高的年份。然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最近收集到的初步證據卻表明,另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燒烤地球效率還高28倍的甲烷,其濃度卻達到了10億分之1875,比上一年的1866增加了億分之1,是二十多年來第二高的增幅。除了水蒸氣和雲外,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中變暖效應最大的溫室氣體,貢獻了26%的氣候暖化。
  •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疫情也無法阻止上升趨勢
    儘管人類已經日益重視二氧化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不過根據最新記錄數據來看二氧化碳含量依然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科學家自1958年以來,在夏威夷毛納羅阿天文臺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並繪製了一條穩步加速上升的曲線。
  • 大氣中高濃度二氧化碳有損肺部發育
    原標題:大氣中高濃度二氧化碳有損肺部發育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高濃度,將有損動物肺部發育。該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美國《環境狀況觀察》月刊上。澳大利亞泰萊松兒童研究所副教授亞歷山大·拉科姆表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剛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根據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到21世紀末這一濃度可能會增加一倍左右。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如果小鼠從胚胎期、幼年時期到成年早期一直暴露在二氧化碳濃度為900ppm的環境中,它們的肺部結構和功能都會受到直接影響。
  • 這種在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有什麼用?
    你知道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什麼嗎?通過實驗測定,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氮氣大約佔78%、氧氣佔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也就是說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 若地球大氣的氧氣含量從21%提升到90%,地球會怎樣?
    氧氣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元素,那麼氧氣是越多越好嗎?現在地球的氧氣含量是21%,如果氧氣濃度由21%變成了90%,那麼地球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還有生物能夠存活嗎?氧氣濃度的變化地球的氧氣濃度是一個變化的區間,它並不是一直保持在我們目前21%的水平上,在過去的5.41億年裡,地球大氣中氧氣的濃度在10%和35%之間變動。甚至在距今3.55億年-2.95億年的石炭紀,地球的大氣濃度一度是現在的兩倍,高達45%。
  • 二氧化碳水平上升除了導致全球變暖之外,還會使人類認知能力下降
    二氧化碳水平上升除了導致全球變暖之外,還會使人類認知能力下降  Connor Feng • 2020-01-10 10:03
  • 如何推測地球溫度和大氣的演化歷史
    通過分析冰芯中各種物質的含量和比值,就可以推斷地球氣候的變化。冰芯中的二氧化碳隨著雪花降落到地面的,還有空氣中的各種分子,其中就有二氧化碳。所以,在冰芯的各個層次裡也封存了歷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科學家細細地統計冰芯各層中每100萬個分子中有多少個二氧化碳分子,即ppm (part per million) ,這樣就得到了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歷史信息。
  • 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作者:文/虞子期 今年以來,關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可以說是非常受大家的關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澳洲野火」釋放的汙染物。根據歐洲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中心在1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澳洲的這次野火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了約4億噸,而這個數據還沒有包含2月一段時間的釋放。
  • 氣候學家給出了北極冰含量變化的最新趨勢
    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因為我們看到了氣候模型模擬中的大範圍擴散,在一些模擬中已經在2020年出現了9月無冰的條件,但在其他模擬中直到2100年才出現,所以確定答案很棘手。實際上,北極海冰覆蓋並不關心時間,冰的消失速率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變暖的函數。我們在9月監測夏季冰,因為這是一年中北冰洋海冰量最少的時間。
  • 大氣中CO2濃度首次超過415ppm,創造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CO2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當地時間11日上午,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位於夏威夷的莫納羅亞氣象臺記錄下這一歷史性數據415.26ppm。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爾薩斯在社交網站「Twitter」上表示,人類歷史上地球大氣中的CO2濃度首次超過415ppm。
  • 人類捕集二氧化碳封存於深海 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
    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將大型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再經過液壓後,運輸到選定的地下或海底的儲存庫、廢棄的油氣田或巖層中長期保存,而不是釋放到大氣中。全球主要能源生產商一直支持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將其作為減少碳排放的一種手段,但由於一些關鍵項目受到技術問題和成本超支的影響,這種技術的吸引力一直很低。
  • 科學家擔憂: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微不足道,但可能重蹈恐龍的覆轍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研究表明,地球上多次大滅絕發生的時間與火山噴發的時間相重合,火山噴發甚至能夠改變大氣環境和海洋的流向。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因為經歷了一場世界性的毀滅事件——三疊紀時代的全球變暖而幾近滅絕。如今的二氧化碳激增,人類會重蹈恐龍的覆轍嗎?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儘管過了很長時間,由火山噴發增加的二氧化碳含量似乎會被人類活動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所影響。
  •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5:42 南京大學張永光等研究人員揭示全球CO2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 小蹊瓜課堂 | 3.1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氣中的含量雖少,但對自然環境和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閱讀Reading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突破400ppm2015年3月,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突破400ppm。這是有記錄以來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首次突破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
  • 地理課堂 | 3.1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湘教版)
    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氣中的含量雖少,但對自然環境和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閱讀Reading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突破400ppm2015年3月,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突破400ppm。這是有記錄以來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首次突破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
  • 全球變暖是騙局?原始地球的二氧化碳多得離譜,為何沒變成火球?
    相信每一個地球人都不會對全球變暖這個概念感到陌生,簡而言之,全球變暖就是指人類的活動不斷地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在地球的大氣層中逐漸堆積,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整個地球的溫度穩步攀升。
  • 釋放大量二氧化碳
    他們表示,從深海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可能在使覆蓋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冰蓋融化的氣候變暖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科學家目前依然不清楚最初是什麼使二氧化碳從海底釋放了出來。但他們稱,這項新研究可能為他們了解海洋如何影響氣候的提供新線索。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同時又是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古海洋學家的米格爾-馬丁內斯-博蒂表示:「冰河世紀周期內大氣二氧化碳規模和速度的波動表明,海洋碳儲量的變化是自然大氣中二氧化碳變化的重要驅動器。
  •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機制簡介
    海洋是地質碳庫以外的最大碳庫,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碳量可變動),海洋碳庫與大氣碳庫之間的碳交換:,,在氣候變化中(特別是在控制溫室效應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洋既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也可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 全球變暖: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它的後果又是什麼?清楚的告訴你
    全球變暖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將如何應對它?在本文中,我們將嘗試去理解這些問題。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麼?首先,有必要澄清「全球變暖」這個概念背後所隱藏的原因是什麼。全球變暖應該理解為地球年平均溫度的逐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