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版《溫室氣體公報》。公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流行,工業放緩,但並沒有遏制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捕獲熱量,增加溫度和推動更多的極端天氣、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事件發生。
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突飛猛進,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達到百萬分之410.5。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
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
目前,人類正在經歷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健康和經濟危機。2020年初各國廣泛實施的限制措施,正在許多地方重新實施,對人為排放產生了影響,並導致大氣化學成分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城市地區特別明顯。
初步估計,全年碳排放量將減少4.2%至7.5%。然而,這樣的減排規模不會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明顯下降。其下降量將小於或至多等同大氣二氧化碳的自然變化。二氧化碳在大氣中長期積累,任何非零排放都會導致大氣中其濃度的增加。自前工業時代(1750年以前)以來,全球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一直在增加,在過去十年中每年增加約1%。
世界氣象組織大氣和環境研究司司長奧克薩娜·塔拉索娃表示,自1750年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在累積,形成了當前的濃度。這不是今天或昨天發生的事情,而是涉及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個歷史,致使當今全球範圍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平均水平超過了百萬分之410。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導致全球工業放緩,但這不是解決氣候變化的辦法,人們可以通過徹底改造工業、能源和運輸系統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大降低。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在幾個世紀,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
與當前相當的二氧化碳濃度出現在300萬至500萬年前,那時溫度比現在高出2至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了10至20米,但當時地球上沒有77億人類居民。
塔拉斯還指出,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突破百萬分之400,僅僅四年之後就突破了百萬分之410,這樣的增長速度在歷史記錄上從未見過。在長期圖表上,與封鎖有關的排放量下降只是一個小插曲。我們需要讓這條曲線持續變平。
塔拉斯同時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雖然不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平臺,使我們能夠採取更持久、更具雄心的氣候行動。通過對工業、能源和運輸系統進行全面改造,將排放量減少至零。所需改善在經濟上可以承受、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並只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小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致力於碳中和,這是值得歡迎的。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估計,疫情期間全球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減少17%。由於封鎖措施的持續時間及程度等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尚無法準確預測2020年全年總減排量。
初步估計表明,全球年度排放量減少4.2%至7.5%,但此規模減排量不能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二氧化碳水平將繼續增加,儘管速度略有降低。這也意味著,短期內無法將疫情的影響與自然變化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