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黃河 整理報導
近日,澳大利亞和日本公司正在研究一項計劃:捕集亞洲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封存在澳大利亞海岸的海底,從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據海外網引用美國彭博社12月6日報導,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珀斯的越界能源公司正與東京天然氣公司和九州電力公司等公司合作,計劃將澳大利亞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重工業排放物運輸到澳大利亞近海,並使用一種目前應用於天然氣行業的浮式集線器,將這些排放物封存在海底。
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
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將大型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再經過液壓後,運輸到選定的地下或海底的儲存庫、廢棄的油氣田或巖層中長期保存,而不是釋放到大氣中。
全球主要能源生產商一直支持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將其作為減少碳排放的一種手段,但由於一些關鍵項目受到技術問題和成本超支的影響,這種技術的吸引力一直很低。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數據,今年全球21個運營設施將捕集約4000萬噸二氧化碳,只佔510億噸總排放量的一小部分。
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有關深海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試驗。海底二氧化碳封存技術也已成為日本政府海洋開發技術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並在2007年5月通過了新修訂的《海洋汙染及海上災害防止法》,該法將允許把工廠等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的地層中。
全球科學家也越來越多地希望在近海部署海底封存二氧化碳技術。由挪威政府、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和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支持的「北極光倡議」,計劃最快在2024年在北海海底封存150萬噸二氧化碳,長期目標是將規模擴大到500萬噸。澳大利亞另一個項目「碳網」計劃,也計劃每年在澳大利亞東南沿海的巴斯海峽封存500萬噸二氧化碳,預計到2030年投入使用。
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元兇之一,因為二氧化碳具有保溫的作用,會逐漸使地球表面溫度升高,最主要直接帶來的問題是溫室效應,由這個效應會引發許多自然和社會問題,使全球氣候變暖,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厄爾尼諾現象;可造成人類農業中心的北移,很多地方如馬爾地夫會被淹沒。
同時也是生活中人類無時無刻在製造卻經常被忽略的氣體。二氧化碳對人體的危害最主要的是刺激人的呼吸中樞,導致呼吸急促,煙氣吸入量增加,並且會引起頭痛、神志不清等症狀。
但是也有人擔心,封存海底地層的二氧化碳一旦洩漏將對周圍海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2018年,中國科學家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上的研究發現,將二氧化碳埋在深海沉積物中,有望實現安全的永久封存。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是降低溫室氣體含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規選址包括深部鹹水層、廢棄油氣田、深部煤層等,但二氧化碳可能在地層中上浮,存在洩漏風險。但深海封存充分利用了深海沉積物的高壓、低溫條件。在這種條件下,高密度的液態二氧化碳會引起負浮力,且二氧化碳會與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兩個因素可以阻礙二氧化碳在地層中上浮。
而深海封存二氧化碳所需設施類似於可燃冰開採使用的半潛式海上平臺,二氧化碳注入有利於可燃冰開採,兩者可以同時進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2017年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曾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礦物能源仍將主導中國的能源供應,隨著中國國民經濟、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長期處於高位,中國面臨著巨大的二氧化碳減排壓力。因此,發展和儲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將為中國低碳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撐。鑑於未來可能形成的全球性低碳產業,發展這項技術將是提升中國低碳技術競爭力的重要機遇,而中國近海地區的大型沉積盆地具有良好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質條件和巨大的封存容量。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