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凌晨4時1分44秒,迎來今年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秋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在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
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也就是平分了秋季。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秋分來了,蟲類受到寒氣驅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別殘秋,準備冬眠。水始涸,涸是幹竭,水氣的影響,春夏水長,到秋冬乾涸。
秋分意味正式進入秋季。秋分的氣候,就像人們常說的一樣「一場秋雨一場寒」,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涼爽的秋季,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北方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南方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防止涼燥,堅持鍛鍊身體,重在益肺潤燥。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嘗螃蟹的最好時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適宜多吃。
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後來調至中秋。
豎蛋:在每年的秋分這一天,小孩子們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失敗者頗多,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秋分吃秋菜:在嶺南地區,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摺疊粘雀子嘴: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送秋牛:秋分時分便會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尋找記憶,傳承文明,呵護身邊的文化遺產,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園。請關注下方官方微信,成為文化傳播的志願者,十年再出發,希望有您。
想更多了解我們,請登錄我們的官網
www.cchfou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