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2020-12-14 薩培喇談藝錄

古文中有許多「金句」,這些金句常常被後人活學活用。久而久之,金句變成了典故。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

《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按照《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記載,戰國時期有「四大刺客」,豫讓就是其中之一。豫讓是晉國人,他是晉國貴族智伯的門客。當時晉國的頂級權貴家族還有趙氏家族、魏氏家族和韓氏家族,這三家害怕智氏家族發展壯大對他們三家不利,就私下裡結盟,殺死了智伯。

智伯死後,趙氏家族的首領趙襄子覺得還不解氣,就把智伯的頭顱做成了酒杯。豫讓在混戰之中逃到了山林野地打算就此隱居,當他聽說智伯的遺體受到了趙襄子的侮辱,他決定刺殺趙襄子,替智伯復仇。在行刺趙襄子之前,豫讓立下誓言,「男人可以為知己獻出生命,女人可以為喜歡的人綻放光彩。我一定要殺死趙襄子,替智伯報仇!」

豫讓不是個猛撞的漢子,他在行刺趙襄子之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他首先改名換姓,然後漆身吞炭。漆身是為了改變樣貌,吞炭是為了改變聲音,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認不出來他就是豫讓。準備工作也算充分,但豫讓刺殺趙襄子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趙襄子第一次抓到豫讓,覺得他是個義士,有憐才之心就把他放了。第二次抓到豫讓覺得他又毀容又吞炭,太不容易了,又把他放了。就這樣,豫讓行刺一次,失敗一次。幾次三番下來,趙襄子就受不了了,他最後一次抓住豫讓,對他說,「你趕緊留下遺言吧。」

豫讓說,「我就是想要為智伯復仇,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既然我殺不死你,你脫下衣服讓我刺上幾刀。讓我無愧於立下的誓言。」趙襄子果真脫下長袍,扔給豫讓。豫讓刺完趙襄子的袍服就自殺了。

了解了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是不是覺得無法理解。其實這是古人對於信念的堅守。一件事情,一旦成為心中的信條,哪怕客服再多困難也要去做。豫讓為了報答知己,不吝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不但感動了「敵人」,也感動了世人。當然了,這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故事,作為現代人來講,需要有信念感,也需要有法治觀念。

拓展閱讀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宋代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是暴君還是明主,毀譽參半的清世宗

相關焦點

  • 典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點擊箭頭所指歷史典故,關注歷史典故,體會古人智慧。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秋末冬初朔風乍起,那蘆花便像雪花一樣四處飛舞,這朵朵蘆花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故事。春秋末年晉國來了一位能人志士名叫豫讓,晉國的大夫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這讓在豫讓很是感激,因為在此之前自己在他處從未受到過這等恩遇。後來三家伐晉,趙襄子殺了智伯,還將他的頭漆成酒杯,而豫讓逃進了山裡,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這句話可是大有深意,春秋戰國之際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這個"邢「並不是說士大夫所有的刑罰都不用,而是特指「肉刑」,針對臉、手腳等實施的邢,由於施行了這樣的刑罰以後,人就很難看了,士大夫以上都比較看重面子,因此,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 刺客列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豫讓
    豫讓逃到了山裡,說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就是出自豫讓)。智伯待我有知遇之恩,其死後遭受如此奇恥大辱,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 一日,趙襄子正想上廁所,可能是第六感起了作用,突然心驚膽寒,預示著不好的事情發生,於是趙襄子連忙下令,將所有塗飾廁所的服刑人員全部捉拿審問,這才發現是豫讓,而且衣服裡還懷揣著利刃,豫讓直言道:「我是來為智伯報仇的。」左右侍衛要殺掉他以絕後患,趙襄子制止道:「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卻想替他報仇,豫讓是個俠義之士啊,我以後謹慎一些,躲著他便是。」最後釋放了豫讓。
  • 士為知己者死,豫讓用行動闡釋了春秋戰國的俠客精神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流傳了千年,大多數人們都知道這段話,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段話的出處。作為東周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用自己的行動闡述了什麼叫真正的「士為知己者死」,而從豫讓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那種流淌在俠客義士身上的帶著「義」的血脈。
  • 「士為知己者死」背後的故事
    豫讓發現露出馬腳,趕緊亮出匕首,大喊為知伯報仇,趙襄子的侍衛當即就要殺掉這個刺客,不想,被趙襄子給攔住了。他對豫讓說,知伯已經死了,也沒有子孫後代,沒想到還有人能給他報仇,說明知伯還是有些賢明的,你也是一個義士啊!說完就把豫讓放了。豫讓回去後還是想報仇,於是繼續籌謀,他全身塗黑,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
  •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戰國豫讓「士為知己者死」,令人感動
    我們平時都聽過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天我們分享的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他的主人公就是豫讓。他後來又投靠到智瑤門下,智瑤很賞識他,以國士之禮相待。我們在前面的視頻講過三家分晉事件,智瑤因為驕縱狂傲,被趙魏韓三家聯手擊敗殺死。趙氏的族長趙襄子因為當年被智瑤圍困在晉陽,差點沒喪命,所以十分痛恨智瑤,他在殺死智瑤後,將智瑤的頭做成喝酒的飲器洩憤。豫讓聽到趙襄子居然如此對待自己的恩人,發誓要殺了趙襄子報仇。但是趙襄子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手握重兵的一方封臣,殺他哪那麼容易?
  • 「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怎樣的做「人」的精神?
    「士為知己者死」的主人翁是豫讓,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
  • 「士為知己者死」是怎麼來的?豫讓的刺客之路
    這是因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瑤,智瑤非常看重他,稱他為國士。當智瑤伐趙被殺後,豫讓逃入山林,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 士為知己者死,到底是一股多大的力量?
    智伯有個下屬,叫豫讓,憤而決定要為智伯報仇,於是化名為受過刑的人,去洗廁所,希望能殺掉趙襄子,但是失敗了。趙襄子敬佩其氣節,不殺他,放了他。於是豫讓決定要易容,再行刺殺趙襄子。古代又沒有什麼易容術,最徹底的易容,就是毀容。豫讓全身塗漆,變成一個全身生癩的人,先去見妻子,試試效果。結果妻子果然不認得自己,卻說,你聲音特別像我丈夫。於是豫讓又吞碳,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聲音。
  • 讀史|豫讓——有一種高貴,叫做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這大概是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動聽、最高貴的一句話。當我翻開《史記》讀到《刺客列傳》的時候,自以為已很了解他們的故事,但細讀豫讓的故事時,竟有些埋頭而泣——這是一個令我感動的人。合上書,它久久縈繞於腦中,揮之不去。然而,現在很多人或許已經遺忘他的存在。
  • 「士為知己者死」,從來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
    濫觴於《史記》的「士為知己者死」借豫讓之口而廣為人知,這個專屬「士」階層的價值觀不但貫穿了《刺客列傳》的始終,更是《史記》戰國部分的主題思想之一。君看那竊符救趙的候贏和朱亥、孟嘗旗下的雞鳴狗盜、自薦以紓國難的毛遂,以及自殺式襲擊的典範荊軻與聶政... ...都是「知遇之恩」和「拼死相報」的經典體現。
  • 義俠豫讓: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
    在深山裡,豫讓感嘆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他認為智伯待他如知己,而智伯死得如此悲慘,便下定決心為智伯報仇雪恨。於是他改變姓名,冒充犯罪服苦役的人,混進趙襄子的宮廷之中,企圖借整修廁所的機會,用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從豫讓身上搜出了兇器。豫讓見事情無可隱瞞,便承認自己是豫讓,要為智伯報仇。
  • 士為知己者死—項目人員管理
    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每個項目人員都有這種思想,所謂知己就是了解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人員離開或產生牴觸往往是因為上級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能使自己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在這個組織中感到很委屈,這是員工離開的兩個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是錢沒給夠)。
  • 「士為知己者死」出自何處?
    我們常常引用「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處。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很多時候,一個人為了表達對另一人的忠心,會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願意為某人奉獻,表達對其對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決心。「士為知己者」這句話,非常有歷史來頭,最早是春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讓說的。他為了報答智氏對自己的賞識之恩,不惜毀容,行刺打敗智氏的趙襄,甚至最後自刎而死。
  • 士為知己者死,吳起之死可惜卻不可悲
    為人:好名利,殺妻求將;好臉面,只因被譏諷,怒殺三十多人;不孝順,母親死卻不回家奔喪……為官:在魯,大敗齊國;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諸侯皆畏懼楚國之強大。領兵:五萬之卒大敗五十萬之秦兵;屬下兵士,為其戰不旋踵。
  • 「士為知己者死」?不,應為「士為信己者死」,團隊的分工與信任
    我們有了分工,有了明確的角色與定位,有了清晰的職責,那麼,在日常工作中,就要以完成自己的職責內容為主要工作任務。當自己的任務都沒完成時,是沒資格去管他人事務的。(當然,特殊事情需要特殊對待——比如油瓶倒了,肯定是要去扶的——職場上,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非黑即白)。
  • 【乾貨】士為知己者死
    有人說:「你兒子僅僅是個普通士兵,卻得到將軍為你兒子吮血,應是光榮之事,為什麼還要哭呢?」士兵的母親說:「不是這樣呀,前幾年吳將軍為他的父親吮吸瘡口,結果他的父親直到戰死也決不回首。今日吳將軍又為兒子吮血,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像他父親一樣勇敢!」正是因為有對下屬的一片赤心,吳起的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吳起自己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耀眼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