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2021-01-10 肖屾小聲讀文史

很多時候,一個人為了表達對另一人的忠心,會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願意為某人奉獻,表達對其對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決心。

「士為知己者」這句話,非常有歷史來頭,最早是春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讓說的。他為了報答智氏對自己的賞識之恩,不惜毀容,行刺打敗智氏的趙襄,甚至最後自刎而死。當被問起為何如此拼命,他說出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讓人為之動容。

這句話也就因此流傳下來。不過,「士」是我國古代富有活力的一個階層,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士文化不僅只是「為知己者」死這麼簡單。

士的興起:春秋戰國動蕩的社會階層與稷下之學

說到先秦時期的士文化,不得不先要聊聊何為士。

在《說文解字》對於士這個字,有著非常簡短的解釋:士,事也。近代學者吳承仕曾對《說文解字》中的這一解釋,進行了一番闡釋:

士,古以稱男子,事謂耕作也。

由此可以看到,士最原始的概念,跟今天的農夫差不多。這也可以理解,在我國古代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中,男性主要從事的農業工作。

不過,到了周朝時期,士則更多地被指代為各部門掌事的中下層官吏,也可以理解為是下級的貴族。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西周時期「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這樣的等級秩序。

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階層發生了非常劇烈的變化。士作為連接貴族與平民的中間體,在上下流動劇烈的社會結構中,士群體的數量急劇膨脹。

原來的一些貴族沒落了,從先前一種人人得職、人人有祿的生活,一下子變得保障全無,於是降級成為了士。與此同時,以前的庶民,也通過投靠門客,實現了階層的線上流動,變為了士。

就這樣,士不再是一個固定的階層,相反可以自由地流動。與此同時,王官之學流散為稷下之學的變化,也讓先秦時期的士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徵。特別是原來一些層平民中,受過教育的人,進入到士階層的範疇中。

在西周時期,教育是一項具有官方性質的事情。禮樂是官師政教合一的王宮之學。正如《論語》所言:君子思不出其位。西周時期的學問,是有著嚴格的規矩和約束的。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秩序的解體帶來了禮崩樂壞的現象,熟悉禮樂傳統的士在這樣的社會變動中,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於是就產生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王官之學散為百家,他們開始承擔起了文化教育的職能,這也給士的興起,提供了文化的基礎。

正如葛兆光在對中國思想史進行研究時,所說的:

『士』思想的崛起和獨立,才演成了春秋到戰國時代最為輝煌的百家爭鳴。

先秦的養士之風:士的類型與作用

在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已經從春秋時期的稱霸,變成了兼併。各個諸侯國的國君,都需要為實現自己的變革圖強,招攬人才。在諸侯國,卿、大夫、貴族在複雜的人際關係鬥爭,也同樣需要有士的幫助。

因此,戰國時期,士的需求大大增強,養士之風也由此形成。像齊宣王、魏文侯、燕昭王,都是諸侯中爭養士人的突出代表,他們所養的士,數目成百上千,種類也非常多樣。

不治而議論的學士先秦時期的學士,因為具備更多的學識,因此比一般普通的士,更多地承擔了傳播知識的重任。同時在這群人身上,體現出了「不治而議論」的特徵。

這些具有淵博學識的士,或聚徒講學,或著書立說,但最終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某一個職位,而是只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他們的存在,不僅促進了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同時也為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

像孔子,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但「述而不作」。再有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思想家出眾、著述林立,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巧舌善辯的策士在先秦時期,有不少憑藉自己三寸不爛之舌遊說人主的策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秦和張儀,他們談古論今,陳說厲害,既可以為人主在複雜的鬥爭中提供良策,也可以讓自己獲得功名。

先秦時期的士人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他們不一定效忠某一個國,哪位君主賞識他們,他們就為誰獻策。反過來,一個國家如果獲得了良士,更可以為國家的發展積累人才基礎。像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就闡述了秦國引進士人的情況: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行俠仗義的俠士俠士,也可以稱為刺客。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專門有《刺客列傳》一篇,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個刺客的故事。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除了單純依靠戰爭、武力外,有時一個刺客的暗殺,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因此,這些俠客,深得人主的信賴,甚至與人主交心。就像那位說出「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為報智氏的知遇之恩,出生入死,雖隕身而不恤。

遠離塵囂的隱士在先秦時期,士階層中還存在著一群或躬耕田野、或隱居山澤的隱士。隱士不出仕、不為官,並不是對時局漠不關心,相反他們是覺得時局太亂了。

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但始終沒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學說理論。有的士隱居起來,只是為了暫避一時的風頭,希望有一天能夠有所作為。當然,也有一些隱士,看破了俗世的無奈,選擇了消極的出世方式。

雞鳴狗盜的食客在先秦時期,一些達官顯貴門下所養的食客,也是士階層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既不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也不能著書立說,但又不甘心歸隱山林,於是來到達官顯貴的門下,希望能一展身手。

正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雖然看上去,食客只是幫助人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換口飯吃,但他們的中一些人,在主人遇到危難之時,也可能為主人排憂解難。孟嘗君脫難的故事,就體現出來,有一技之長的人,即使是雞鳴狗盜之徒,也有其巨大的價值。

當然,這幾種分類並不足以概括先秦時期所有的士人,而且也有不少的士人,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如莊子既是隱士又是學士,荊軻既是俠士又是食客。

士的品格精神:士與道的平衡

在西周時期,知識與統治是合二為一的。但是在先秦時期,王官之學散為百家,最終就導致形成了「道統與政統分離」。

掌握道統的知識分子們,雖然希望自己的學識,可以獲得政治權威的認同,但是「道統與正統的分離」,導致導致先秦的士階層,不得不處理好自己的學識與統治階層的關係。

為何這一關係這麼複雜?士階層作為新興的知識分子,他們握有學識、知識,他們對自身有著非常高的認可。這種認可,來自於士人所擁有的知識,他們會把自己看做是「道」的承擔者,認為自己比一般的統治者有更高的權威。

與此同時,各國的君主,為了吸納優秀的士人,幫助自己實現變革圖強的願望,也非常地尊重士階層,甚至會通過官、爵、祿的方式,來獎賞士人。

這種尊士的風氣,也會讓讓一些士,常常居高自傲,甚至不把君主放在眼裡。顏斶與齊宣王,爭論國君與士人誰尊、誰卑的問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士這樣的「高傲」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先秦社會,傳統的等級結構已不復存在。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誰有本事,誰就可以牛氣,所以很多士階層,認為自己比君主更有知識學問、君主也非常離不開自己。

士不再把諸侯、貴族看做是不可僭越的高高在上的主體,他們依靠自己掌握的道德、學識來對抗勢力、地位和爵祿,從而體現了士人的高貴與主體性的人格。

這種主體性的人格,一方面表現在,許多士的高傲性格,另一方面,有些士對於政權,並不屑,他們雖然廣泛地探求知識、著書立說,但是卻不想參與政治。

然而,士人真的可以越過統治階層嗎?

事實上,選擇歸隱的隱士和不治而議論的士人畢竟是少數的。對於絕大部分的士來說,「士志於道」「學而優則仕」還是他們心中的終極理想。

畢竟對於大多數的士來說,檢驗他們學說思想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各國的政治實踐中。

無論是倡導「學而優則仕」的子夏,說出「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的孟子,還是靠著能言善辯、平步青雲的縱橫家,他們的身上,都可以體現出士階層強烈的求仕心態。

士人出仕,就好象農夫耕種一樣,這是他們的天性。士就應該輔佐帝王,為君主制定治國方略。

所以,這樣的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讓先秦的士,即便在「道統」上掌握著無上的榮耀和地位,也不得不為了實際的「政統」而妥協。

從某種意義上說,士的職業就是從政。由此可以看到,雖然先秦時期的士階層的崛起,讓他們在知識、思想上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但是他們所掌握的「道」還是要處於強大「勢」的壓力之下。

寫在最後:說說先秦的士文化精神

從春秋時期開始,動蕩的社會和文化下移,為士階層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到了戰國,隨著諸侯之間的紛爭不斷,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都需要士,因此,士人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在這個過程中,不乏一些超越職業和階級屬性的士,他們秉承著心中對道義的追求,抨擊現實,甚至在汙濁的政治面前,保持著他們的道德優越感和主體人格意識。

不過,隨著統一趨勢的愈發明朗,在不斷強化的政治權威面前,士階層掌握的「道統」似乎不再那麼合時宜,他們才智上的優越感也逐漸地屈從於歷史現實。

在秦統一後,喧囂熱鬧的士人生活,被猛烈地限制在嚴格的社會秩序中,巧舌善辯、行俠仗義,已經成為了歷史。因此在秦統一後,逐漸強化的中央集權,士人的橫議局面不再受待見,對士人的限制也成為了一種必然。

相關焦點

  • 「士為知己者死」?不,應為「士為信己者死」,團隊的分工與信任
    他們聊的內容都是工作上的點滴,看來是位領導帶著兩位下屬在吃工作餐。這位領導說:「你們主動,積極,願意多做事是對的,我也很高興。因為,目前是團隊作戰的年代,我們做事就是要主動,我們需要有合作精神。但是,在主動之前,我們首先還是要知道自己的職責,要知道自己做什麼。」我深感認同,突然想起,兩年前似乎寫過一篇文章《優秀團隊的十大特徵》,其中似乎提到了分工與合作的問題。
  • 「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怎樣的做「人」的精神?
    「士為知己者死」的主人翁是豫讓,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
  • 「士為知己者死」出自何處?
    我們常常引用「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處。
  • 「士為知己者死」背後的故事
    可惜不久,大家知道戰國時期打仗是常事,知伯的土地被韓趙魏三國給瓜分了。知伯不光人死了,連頭骨都被趙襄子拿去盛酒喝。你說戰國時期的人口味可真夠獨特的,人死就死了,還侮辱人家頭骨,打量人家拿你沒辦法呢!所以啊,我們的主人公特別恨趙襄子,雖然說成王敗寇,但你這侮辱死者就太過了,知伯生前對我這麼好,我得為他報仇啊!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應該怎麼報仇呢?當時的情況是,趙家守衛非常森嚴,根本無法靠近趙無恤,豫讓又沒有手槍,怎麼辦?豫讓當時想到的辦法潛入廁所,如廁的時候衛士肯定無法跟隨,因此是最好的下手機會了。但是怎麼能夠進去廁所呢?
  • 「士為知己者死」,風流餘韻兩千年,如今的社會還有「士」麼?
    2000多年前,一個叫豫讓的家僕為主人報仇失敗,留下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壯言後伏劍自殺。幾乎是同一時代的200年以後,一個叫荊軻的壯士留下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為了心中的大義將生命置之度外。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秋末冬初朔風乍起,那蘆花便像雪花一樣四處飛舞,這朵朵蘆花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故事。春秋末年晉國來了一位能人志士名叫豫讓,晉國的大夫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這讓在豫讓很是感激,因為在此之前自己在他處從未受到過這等恩遇。後來三家伐晉,趙襄子殺了智伯,還將他的頭漆成酒杯,而豫讓逃進了山裡,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士為知己者死,豫讓用行動闡釋了春秋戰國的俠客精神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流傳了千年,大多數人們都知道這段話,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段話的出處。作為東周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用自己的行動闡述了什麼叫真正的「士為知己者死」,而從豫讓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那種流淌在俠客義士身上的帶著「義」的血脈。
  • 「士為知己者死」是怎麼來的?豫讓的刺客之路
    上次說到春秋時期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而後被承認為諸侯。趙國的趙襄子與晉國國君智瑤矛盾尖銳,趙襄子把智瑤殺掉後,把智瑤的頭骨上塗上漆,作為酒具。智瑤有個家臣叫豫讓,想為智瑤報仇。這是因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瑤,智瑤非常看重他,稱他為國士。當智瑤伐趙被殺後,豫讓逃入山林,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 典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語出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豫讓是春秋晉國人,公元前453年,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家,消滅智伯,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
  • 「士為知己者死」,從來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
    濫觴於《史記》的「士為知己者死」借豫讓之口而廣為人知,這個專屬「士」階層的價值觀不但貫穿了《刺客列傳》的始終,更是《史記》戰國部分的主題思想之一。君看那竊符救趙的候贏和朱亥、孟嘗旗下的雞鳴狗盜、自薦以紓國難的毛遂,以及自殺式襲擊的典範荊軻與聶政... ...都是「知遇之恩」和「拼死相報」的經典體現。
  •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戰國豫讓「士為知己者死」,令人感動
    我們平時都聽過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天我們分享的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他的主人公就是豫讓。豫讓說:我如果投奔趙襄子再殺他,我就是心懷二心,我現在這個做法雖然非常難,但我就是要這麼做,讓後世那些不忠不義、懷有二心的人慚愧!終於有一天,豫讓等到機會,埋伏在趙襄子出行必經的一座橋下,趙襄子騎馬過橋時,坐騎突然受到驚嚇,衛兵四處搜查,再次把豫讓擒獲。趙襄子知道豫讓殺心已決,無奈下令將其殺死。《資治通鑑》關於豫讓的記述到這裡就結束了。
  • 士為知己者死,吳起之死可惜卻不可悲
    為人:好名利,殺妻求將;好臉面,只因被譏諷,怒殺三十多人;不孝順,母親死卻不回家奔喪……為官:在魯,大敗齊國;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諸侯皆畏懼楚國之強大。領兵:五萬之卒大敗五十萬之秦兵;屬下兵士,為其戰不旋踵。
  • 士為知己者死,到底是一股多大的力量?
    後來在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取得最終勝利,瓜分了晉國,也就是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戰役,是滅掉了智瑤所代表的智氏。而在此前,智氏也把中行和範氏滅掉了。在智氏被滅掉之後,趙襄子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飲器。智伯有個下屬,叫豫讓,憤而決定要為智伯報仇,於是化名為受過刑的人,去洗廁所,希望能殺掉趙襄子,但是失敗了。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
  • 【乾貨】士為知己者死
    有人說:「你兒子僅僅是個普通士兵,卻得到將軍為你兒子吮血,應是光榮之事,為什麼還要哭呢?」士兵的母親說:「不是這樣呀,前幾年吳將軍為他的父親吮吸瘡口,結果他的父親直到戰死也決不回首。今日吳將軍又為兒子吮血,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像他父親一樣勇敢!」正是因為有對下屬的一片赤心,吳起的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吳起自己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耀眼將星。
  • 士為知己者死—項目人員管理
    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每個項目人員都有這種思想,所謂知己就是了解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人員離開或產生牴觸往往是因為上級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能使自己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在這個組織中感到很委屈,這是員工離開的兩個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是錢沒給夠)。
  • 刺客列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豫讓
    豫讓逃到了山裡,說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就是出自豫讓)。智伯待我有知遇之恩,其死後遭受如此奇恥大辱,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 一日,趙襄子正想上廁所,可能是第六感起了作用,突然心驚膽寒,預示著不好的事情發生,於是趙襄子連忙下令,將所有塗飾廁所的服刑人員全部捉拿審問,這才發現是豫讓,而且衣服裡還懷揣著利刃,豫讓直言道:「我是來為智伯報仇的。」左右侍衛要殺掉他以絕後患,趙襄子制止道:「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卻想替他報仇,豫讓是個俠義之士啊,我以後謹慎一些,躲著他便是。」最後釋放了豫讓。
  •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
  • 士為知己者死!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為君之道有多失敗。自古帝王治世在於先治人心。但崇禎皇帝卻以一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概之。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豫讓。豫讓最初是晉國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後來,智伯瑤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豫讓就成了智伯瑤的家臣,並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