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中的先賢、俠士、貧士和遠古帝王、神話人物

2020-12-26 百家號

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在民間就會形成往聖先 賢、昏君奸臣的傳說。陶淵明用詩歌寫了一些已 逝的賢能、俠義之士,這些人士無疑還活在廣大 的百姓心中。陶淵明寫賢士、貧士、俠士,固然是 欲效仿這些先賢、俠士、貧士,去歷史中尋找知 音,從而堅定自己的隱居志趣。然而,我們也不 能排除詩人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這些人依然活 在當下,隱居田園的陶淵明也許時常聽到農人們 閒暇之餘談論這些流芳後世的士人。

《詠二疏》雲: 「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 遊目漢庭中,二疏復 此舉。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離別情所悲,餘榮何足顧! 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 厭厭閭裡歡,所營非近務。 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問金終寄心,清言曉 未悟。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 誰雲其人亡, 久而道彌著。」

「二疏」指的是西漢的疏廣和他的侄子疏 受。漢宣帝時,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受為太子少 傅,叔侄為太子老師 5 年。後來,他們稱疾辭官 歸故裡。歸故裡後,在家設酒食,與族人故舊賓 客朝夕宴飲娛樂,疏廣的子孫請「老人」去勸說 疏廣,而疏廣卻說: 「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 顧自 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

今復增益之以為嬴餘,但教子孫怠惰耳。賢 而多財,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看來, 「二疏」值得後人稱道之處有兩點: 一是遵循天 道自然,功成身退; 二是教子有方,人生在勤,不 能依賴別人。陶淵明寫詩讚嘆「二疏」,概因「二 疏」之人生旨趣與己諧和。袁行霈先生說: 「此 詩讚頌二疏功成身退,知足不辱。淵明雖無揮金 之事,但其道相通也。」此說甚有理。西晉士人張 協也有《詠史詩》讚美「二疏」,可見,「二疏」在士 人、百姓中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陶淵明《詠二 疏》是順應民間風習的。 《詠三良》讚頌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 虎。秦穆公死,以國人殉葬,三子在列,國人甚為 悲哀,《詩經·秦風·黃鳥》即寫此事。陶淵明 沉痛地寫道: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荊棘籠 高墳,黃鳥聲正悲。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三良為報秦穆公之恩以身殉義,陶淵明既稱揚他 們忠貞仁義,同時對他們之死無限傷感。在民 間,百姓對如三良一樣的仁人志士也是既稱頌又哀嘆,通過這種情感的抒發表明民間立場。

《詠貧士》嘆饑寒貧窮之憂、安貧之志和引 古代貧士為知音。在民間,百姓們的生活在很大 程度有賴於年成。在年成不好的時候,就可能要 受饑寒的威脅。自然災害、戰爭、官府的剝削是 百姓最害怕的。然而,農村仍遵循仁義之風,即 使陷入貧寒,人們還是依靠本分度過危機。百姓 對那種「窮斯濫」( 《論語》) 的行為是痛恨有加 的,這就是習見的鄉風民約。

「量力守故轍,豈不 寒與飢」; 「何以慰吾懷? 賴古多此賢」,陶淵明 以古之貧士自勵,這些貧士有: 「處常得終」的榮 啟期、「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黔婁、 「不幹人」的東漢貧士袁安、「閉門養性,不治榮 名」的張仲蔚、辭官後過著清貧生活的黃子廉。 陶淵明歸隱的生活長時間處於貧窮中,他的生活 也是廣大百姓生活的縮影。百姓們雖然生活清貧,但是精神上快樂,所謂「貧富常交戰,道勝無 戚顏」、「誰雲固窮難,邈哉此前修」。有的時候, 陶淵明安貧固窮的生活態度還得益於他的農人 朋友們呢!

古今對《詠荊軻》一詩頗多爭論,大概有兩 種看法: 一是晉室覆亡而不能報仇之傷感; 二是 表明陶淵明詩平淡之外的「豪放」。竊以為,從 民俗的角度來看或許可通。荊軻是戰國著名刺 客,經過後世歷史學家、文學家的抒寫記錄,其形 象、精神已經滲入百姓血液中。當百姓們受到欺 凌、剝削的時候,他們也渴望出現荊軻這樣的俠 士來解救他們。陶淵明隱居田園 20 餘年,經常 與農人接觸,必定有許多機會了解、聆聽百姓們 閒暇時談論的話題,比如: 百姓喜談古代俠士。

《詠荊軻》寫荊軻「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的 豪邁氣概,寫荊軻「雄發指危冠,猛氣衝長纓」的 俠士之怒,寫「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的悲壯 送別場面,惋惜荊軻刺殺秦王「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讚嘆俠士荊軻廣受 後人崇敬。《詠荊軻》頗似詩人正向農人娓娓講 述荊軻的故事,其通俗性很能體現民間趣味、 風格。 東晉鬼神迷信思想依然很濃,史學家幹寶為 「發明神道之不誣」而著《搜神記》就很能說明問 題。東晉民眾因此喜談、喜聽怪誕神異之事,這也是當時的民間風習吧!

受生活環境的影響,陶 淵明對怪誕神異之事也很感興趣。要知道他少 年時代是「遊好在《六經》」的,那麼,其欣賞趣味 的改變當在 29 歲歸隱之後。最能體現詩人上述 情趣的就是組詩———《讀山海經十三首》。袁行 霈先生認為: 「顯然是閒居躬耕時所作」。「泛覽 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玉堂凌霞秀,王母怡妙 顏」。神遊上帝所居之「玄圃」、「崑墟」,故「恨不 及周穆,託乘一來遊」。再如: 為西王母取食的 「青鳥」,太陽居所的神樹「扶桑」,長在赤水岸邊 的「珠樹」,員丘山的「不死樹」,飲之不老的「赤 泉」,逐日而死的夸父,銜木填東海的精衛……可 見,陶淵明歸隱後長期生活在民間,耳濡目染民 眾興趣,自己也漸漸喜愛上這些怪誕奇異的傳說 故事,這鮮明地體現出詩人的民俗情懷。

《五柳先生傳》「贊」雲: 「無懷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無懷氏、葛天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 王,《呂氏春秋·古樂》記載葛天氏之世留有「葛 天氏之樂」這樣的古歌謠。《與子儼等疏》雲: 「常言: 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 羲皇上人。」「羲皇上人」指伏羲氏以前的遠古真 淳之人。 綜上所述,陶淵明用詩歌寫了賢士、俠士、貧 士,還寫了神奇怪異的遠古帝王、神話傳說等。

這些詩歌大多寫於詩人歸隱之後,這表明,詩人 不可能不受到廣泛流行於民間的鄉風民約、世俗 趣味、鬼神迷信思想等民風民俗的影響,個人的 情趣愛好遂逐由「遊好《六經》」轉向「田家語」。 可以說,如果沒有長時間隱居生活所體驗、接觸 到的民風民俗的影響,沒有長期積澱的民俗情 懷,陶淵明也不大可能寫出上述與田園詩迥異的 詩歌。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二》雲: 「斯人久已 死,鄉 裡 習 其 風」其 實,詩人自己就深受鄉風 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十大神器!大開眼界!
    但據天山石窟中諸神時代殘留的古老壁文記載,東皇鍾乃十大神器力量之首,足以毀天滅地、吞噬諸天。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十大神器包括哪些?2.軒轅劍黃金色之千年古劍。傳說是天界諸神賜予軒轅黃帝擊敗蚩尤之曠世神劍,內蘊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十大神器包括哪些?
  • 人皇氏-上古神話人物
    人皇氏:簡稱"人皇",又稱"泰皇",是中國古代歷史神話人物。在遠古時代,"皇"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意思 ;氏,用來稱呼帝王貴族等。盤古後裔中,三皇是最早的三位神只,蓋"三皇"稱謂僅是一種傳說,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天皇氏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春秋緯命歷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傳說人皇氏是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
  • 官府不容俠士
    大小山頭,競爭加劇,競爭需要人才,用人之際,才俊之士也就有了機會。至於從哪個途徑出人頭地,要看個人的機緣。孔門之徒,大抵走仕途,學成之後跟著卿大夫做家臣,一步步爬上去。鬼谷子門徒,則直接尋到君主,憑兵學的造詣,帶兵打仗。而墨家的門徒,則走的是俠士一路,扶危解難,行俠仗義。墨翟這個人,好像就不是貴族出身。在西周的秩序裡,學是王官之學,身份是宗法等級規定好的。
  • 《拉吉:遠古傳奇》:從古印度神話故事走出的冒險
    在傳統文化的繼承方面,《拉吉:遠古傳奇》是一款成功的作品。它能讓任何一個玩家,在通關後,增加對古印度神話傳說的了解。但作為一款擁有動作元素的遊戲,雖然製作者已經努力地添加進很多契合神話傳說的,增加遊戲性的元素,可極其優秀的敘事形式和畫面表現,使得本作的遊戲性終究讓位於其蘊含的藝術性。
  • 《仙劍奇俠傳5》靈魂人物「一貧」「太武」現身
    除了先前已公布蜀山七聖當中的「草谷」、「青石」、「玉書」、「凌音」、「鐵筆」五位角色後,今日將放出重要角色—「七聖之首」的「太武」,以及縱貫全劇的靈魂人物「一貧」,滿足仙劍粉絲對於遊戲的期待。「蜀山七聖」- 正義的化身隨著《仙劍奇俠傳五》故事情節的發展,自遠古的血族,串聯著人性與魔心、宿命與血緣、道義與愛情…等,遇上千年的封印,連接兩界的神魔之井牽扯著六界,眾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除了四大主角的誓死抵抗外,「蜀山七聖」同為正義作努力,一齊對抗黑暗勢力。
  • 遠古神話中全是外星人
    喜歡研究遠古神話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各個遠古文明中的神話故事和「神」有極大的相似性和連貫性,很多時候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比如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其實與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和蘇美爾文明中的伊南娜是同一個「神」。
  • 抵抗遠古惡魔探索古印度神話 《拉吉:遠古傳奇》發布
    獲獎獨立遊戲工作室Nodding Heads Games 和發行商Super.com今日榮幸地宣布,他們備受好評的動作冒險遊戲《拉吉:遠古傳奇》現已在PC、Xbox One、以及PS4上發布!《拉吉:遠古傳奇》是一款出色的動作冒險遊戲,並深刻地融入了古印度神話、藝術圖畫以及音樂。
  • 遠古神話中記錄了一個殘忍的習俗,後人不知所以,還將之傳為美談
    遠古雖然沒有文字可考,卻有許多與之有關的神話故事,尤其是原始社會後期,三皇五帝到夏朝建立的這段時期內,為後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更多。眾所周知 ,在發展過程中,少數比中原地區發展的慢,因此會保留不少遠古習俗,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可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提倡「棄首子」,為什麼非要「清胎」,非要「宜弟」?對此,隋唐經學家顏師古解釋:言婦初來,所生之子,或他姓。言下之意很簡單,新婦生下的第一個孩子,有可能不是親生的,他們之所以「棄首子」或者「清胎」或者「宜弟」,則是為了保留血統的純正性。
  • 揭開遠古神話英雄的面紗:有巢氏與燧人氏
    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總有歷史性的時刻決定人類走向,同時也流傳了很多神話傳說。爾爾帶你揭開遠古神話英雄的面紗,還原歷史的真實時刻。大自然給了很多的挑戰,當時在野外環境中,人類急需解決自身的生存危機。當有巢氏創造了巢居,雖然現在看來很簡陋。但此舉有效制止了野獸的突襲。當夜晚降臨時,人類終於能睡個好覺了。然而在人類鬥爭中,威脅依舊存在。
  • 全詩寫盡天下貧士的悲哀
    《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注》,最後兩句是:「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兩句非常經典,有點破紅樓主旨的作用。直到今天,「為他人作嫁衣裳」一語,已是人們常用的俗語,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其中是出自一首經典的唐詩《貧女》。
  • 湖南雪峰山 | 響亮耳光,打得「星空俠士」如雷貫耳
    近日,有自稱「星空俠士」者再度發帖,詳見如下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GzXEaK7gasFUQm-YARvomw「星空俠士」說,因為他的「威名」如雷貫耳,以致有很多人在打聽他,言下之意是很多人對他很仰慕。他的名字現在確實是如雷貫耳,但如雷貫耳就打出個么子來了?正如老五所說,很多死刑犯的名字就如雷貫耳。
  • 《山海經》遠古神獸預測未來?專家:不是神話故事,可能是真實的
    山海經以神話的形式訴說著遠古時代的文化、民俗、信仰、以及生活方式。他不僅僅只是一本神話故事,而是一本具有研究歷史文化價值的,探索地理發展空間變化的一本奇書。那麼就有一個疑問了,山海經中的神獸,現在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了,那這些神獸是真的出現過嗎?
  • 古代中國的天帝,古希臘的神王,誰更適合做神話中的世界主宰?
    不過與此同時,這些曾經被尊為天帝的人物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曾為當時的華夏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首先來說上古人皇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創造了遠古時期的文字,而且還懂得觀測自然規律,開闢了華夏文明的先河。譬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 上古神話傳說人物還有哪些
    陸吾:中國古代神獸,陸吾即肩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崑崙山神明,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離珠: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黃帝遊赤水之北,登崑崙之丘,丟失了玄珠,黃帝就命離朱去尋找。金甲神:金甲神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
  • 克蘇魯神話:「遠古者」(最初的地球人) 和 他們的造物 修格斯
    當處在休眠中時,遠古種族無需飲食,年齡不會增長,並且對遠古者時間流會進入相對靜止的狀態。大部分遠古者都不喜歡使用近戰武器,取而代之的是它們經常以自己的天生武器,法術,或者奇異的技術進行戰鬥。不過,它們強健靈活的觸手足以使用任何人類設計的武器。
  • 或許神話在遠古時代真實存在,只不過你不具備這種思維,很難理解
    自盤古開天,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人為天地靈長……什麼神話是最早的從上面一些常見的神話小說開場白中,我們都認為中國最早的神話就是「開天闢地」,中國最早的神話人物就是盤古。那麼什麼神話才是最早?其實這種類型神話的主人公,有時真的遠在天邊,就在眼前。人類最早一批神話,也是最簡單的神話,即動植物神話。這時,肯定有人追問,不是創世神話?或者人類起源神話?後兩者雖然是各國神話體系中的主要成分,但它們都是後起神話。
  • 他自帶強大氣場讓人折服,演藝圈中的神話人物
    他自帶強大氣場讓人折服,演藝圈中的神話人物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陳道明這位演員。你們知道嗎?他的演技真的很不錯的,凡看了他的劇作,只要是情節人物合理,他都完全賦予了角色靈魂。黑社會皇帝普通父親,他都會隨著人物而改變自身的磁場,讓其融入劇中。
  • 「士為知己者死」出自何處?
    豫讓為報答智伯瑤知遇之恩,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絕唱。 當然,果敢且知恩圖報的豫讓後來也青史留名了,在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他與曹沫、專諸、聶政和荊軻等四位著名刺客的光輝事跡都被記在了刺客列傳篇中。
  • 神話故事-遠古四大古神
    神話是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就這樣,士不再是一個固定的階層,相反可以自由地流動。與此同時,王官之學流散為稷下之學的變化,也讓先秦時期的士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徵。特別是原來一些層平民中,受過教育的人,進入到士階層的範疇中。在西周時期,教育是一項具有官方性質的事情。禮樂是官師政教合一的王宮之學。正如《論語》所言:君子思不出其位。西周時期的學問,是有著嚴格的規矩和約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