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推出精選層以來,在其上掛牌的公司再一次備受關注。發現網注意到,近年來,在新三板掛牌的深圳市潤天智數字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天智」 832246.OC)業績惡化較為嚴重,現金流下滑,「造血」能力隨之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深圳漢弘數字印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弘集團」)擬申請科創板IPO上市之際,潤天智多次向監管層遞交舉報信,僅公開獲取的就有8封。
此外,面對研發能力不足,研發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潤天智可謂「內憂外患」。針對上述問題,發現網向潤天智公開郵箱發送採訪函請求解釋,然而截至發稿,潤天智並未給出合理解釋。
與漢弘集團的「相殺不相愛」
據公開資料顯示,潤天智成立於2000年,主營業務為彩色數字噴繪印刷機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產品主要包括溶劑型噴繪機、UV型數字噴繪機、陶瓷噴墨機、紡織噴印機及玻璃噴印機。
而漢弘集團的業務與潤天智有所重合,同樣聚焦於工業印刷領域,是一家以數字噴墨列印技術為核心,集研發、生產、銷售、售後服務於一體的工業數字印刷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事件緣起於潤天智的核心技術人員趙義發、李曉剛等幾名主要研發人員在2009年和2010年相繼離職,併入職新成立的漢拓數碼公司。
漢拓數碼於2010年7月推出HT2512UV平板數字噴墨機,潤天智認為該產品與其生產的PP2512UV平板噴繪機的噴頭控制板程序、列印驅動程序的8段原始碼相同,並認為趙義發和李曉剛將其商業秘密披露給漢拓數碼,用於生產與潤天智相似的噴繪機。
自此之後,潤天智與漢弘集團的「大戰」就開始了。
2016年1月29日,潤天智在指定信息披露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官網發布了《關於深圳市漢拓數碼有限公司等人涉嫌侵犯公司商業秘密立案的公告》。公告中披露了以下內容:「本公司已就深圳市漢拓數碼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肖迪、趙義發、饒佳旺、付永祥、吳永江、李曉剛等人涉嫌侵犯公司商業秘密事項,向深圳市公安局報案,深圳市公安局已立案偵查。」
來源: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
2018年7月20日,龍崗區檢察院下達 「深龍檢刑不訴 [2018]404 號」和 「深龍檢刑不訴 [2018]405 號」《不起訴決定書》,經龍崗區檢察院審查並退回補充偵查,其認為深圳市公安局認定的部分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決定對趙義發、李曉剛不起訴。
而上述的信息潤天智並未及時進行披露,而潤天智將其歸因於工作人員對信息披露的規則的理解出現判斷失誤。
在訴訟取消後,潤天智仍舊「不死心」。據漢弘集團招股說明書披露,潤天智於2019年1月起訴趙義發、李曉剛違反其與潤天智所籤署的保密協議約定,請求人民法院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被告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50萬元。
2019年12月31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下達「(2019)粵0307刑初196號」《刑事裁定書》並作出裁定,法院認為潤天智起訴被告人趙義發、李曉剛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排除合理懷疑,依法駁回潤天智對被告的起訴。
2020年1月12日,潤天智就上述一審裁定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20年3月31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上述上訴案件。計劃於2020年8月14日開庭審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潤天智一共向監管層遞交了大量舉報信,僅公開獲取的就有8封,直指漢弘集團的核心技術侵權、虛假銷售、環保違法違規等問題。
目前,漢弘集團的IPO進程正處在暫緩表決的狀態。對此,漢弘集團相關人士曾表示,「目前只是因一位委員無法出席才推遲,能否在科創板上市,公司還是充滿信心的,監管層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這些動作不會對公司上市造成任何影響。」
業績下滑,研發人員流失嚴重
在與漢弘集團「交戰」的同時,潤天智的業績也在逐年下滑。
2017-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05億元、3.76億元、3.76億元和8452.26萬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9.29%、-7.20%、-0.21%和-51.71%;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719.56萬元、-835.95萬元、1317.99萬元和-598.63萬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74%、-154.09%、159.43%、-317.96%,處在波動下降的趨勢。
來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20年上半年,潤天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117.22萬元、4,647.72萬元、2,946.52萬元、-611.92萬元,經營現金流量較差,且2018年以來快速下滑,2020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量淨額變為負值,「造血」能力大幅下降。
此外,根據漢弘集團的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潤天智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67%、7.95%和4.96%,而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8.80%、10.34%和9.12%,潤天智的研發費用率遠低於同行。且2017-2019年,潤天智的研發人員分別為83人、76人和62人,三年內研發人員流失了21人。
來源:漢弘集團招股書
有專業人士表示,研發費用率體現了一個公司對於研發上的重視程度。忽視研發,在研發人員流失嚴重的情況下,公司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淘汰風險。
事實上,近年來的業績惡化,以及研發能力不足的「內憂」以及與漢弘集團競爭的「外患」都是壓在潤天智的重擔。
(發現網記者 羅雪峰 實習記者 左星月)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